首页 理论教育 建设和谐校园的“两个抓手”∶以曲靖师范学院和谐校园建设为例

建设和谐校园的“两个抓手”∶以曲靖师范学院和谐校园建设为例

时间:2023-03-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笔者认为科学发展与和谐大学文化是建设和谐校园的两个抓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没有发展,就没有和谐,曲靖师范学院在“四个第一”[1]的办学理念中将发展作为办学的第一要务,无疑体现了要建设和谐校园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这个关键。因此,科学发展是和谐校园的基础和根本,建设高校和谐校园,尤其要始终坚持发展这个“第一要务”,高扬发展旗帜,把握发展机遇,加快发展步伐,以科学发展来巩固和促进校园和谐。

建设和谐校园的“两个抓手”∶以曲靖师范学院和谐校园建设为例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社会建设目标,高等学校作为社会的一个基本单元,其和谐程度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将产生直接而现实的影响。建设和谐校园,是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的必然要求,也是学校不断发展壮大的必然选择。如何建设和谐校园呢?笔者认为科学发展与和谐大学文化是建设和谐校园的两个抓手。

一、科学发展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关键

发展是硬道理。中共中央在《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社会和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取决于发展的协调性。必须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为社会和谐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高等学校要和谐,首先必须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没有发展,就没有和谐,曲靖师范学院在“四个第一”[1]的办学理念中将发展作为办学的第一要务,无疑体现了要建设和谐校园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这个关键。

(一)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市场的基本规则

竞争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社会组织谋求生存、发展的重要手段。高等学校所面临的竞争,不仅存在于与其他社会组织之间,而且存在于其组织内部。具体表现为:高等学校社会资源的获得,主要依靠有效的竞争,通过竞争来获取更多的社会资源已成为高等学校生存、发展的重要手段;高校教师下海经商或转向收入更高的科技、信息产业,经济欠发达地区教师向发达地区的流动,普通高校教师向重点高校流动,院士、博导、教授引进价码的不断攀升,高等学校行业内部的人力资源的竞争也愈演愈烈,市场机制迫使高等学校必须通过竞争获取人力资源;我国高校收费受政府的严格控制,不同高校的收费标准差异不大,以相差无几的付费获取更高质量的高等教育服务构成了受教育者的“择校热”,而生源的多寡以及生源质量的高低则直接影响到高校的办学规模和办学效益,这就使得高校之间的生源竞争日趋激烈;我国加入WTO后,普通高等教育被纳入了服务贸易范畴,成了一种可以以贸易形式进行交换的服务,随着外国资本及外国教育资源的不断进入,高等教育行业内的竞争将进一步加剧。高等学校要在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研究竞争规律、掌握竞争技巧、制定竞争战略已经成为高等学校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科学发展是建设和谐校园的物质基础

高等院校的一切系于发展。在建设和谐校园的过程中,高校要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心毫不动摇,坚持将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对质量有丝毫的松懈。同时,高校,尤其是新建高校还要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保持办学规模的适度扩张。“规模扩大是发展,提高质量和效益也是发展。”[1]2000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由原曲靖师专、曲靖教育学院、曲靖师范合并组建为曲靖师范学院,在8年的建设和发展进程中实现了三校的实质性融合、实现了专科向本科的根本性转变、优质高效建成新校区、办学规模近万人、以“良好”成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跃上了一个新台阶,学校已成为滇东北地区教育发展的龙头、合格师资培养的重要基地先进文化建设的窗口,基本建成了本科院校。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不发展是倒退,发展慢了同样也是倒退。以内涵发展为主导、以质量提高为主线、以学科建设带动全面发展、以人才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是高等学校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在未来的发展中,曲靖师范学院把办学目标定位为:走内涵发展之路,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把学校办成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多科性大学,努力进入西部同类院校的先进行列。将继续坚持“四个第一”的办学理念,不断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办学条件建设,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切实提高学校综合实力和社会声誉。校园要和谐,首先要发展。发展依赖于和谐,和谐取决于发展,只有科学发展才能实现高校真正的和谐。因此,科学发展是和谐校园的基础和根本,建设高校和谐校园,尤其要始终坚持发展这个“第一要务”,高扬发展旗帜,把握发展机遇,加快发展步伐,以科学发展来巩固和促进校园和谐。

(三)创新是和谐校园建设的不竭动力

创新是高等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特殊功能之一,大学的科学研究和将学术研究成果不断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就是高等院校的创新。2006年,党中央和国务院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提出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工作之一就是“建设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的高校创新体系”,说明了高校创新是一个连接政府、企业、科研机构、教育培训和中介机构的新的网络系统

据统计,从1985年起高校在国家级三项科技大奖中,国家自然科学奖高校获得的占1/2左右,国家发明奖高校获得的占1/3左右,国家科技进步奖高校获得的占1/4左右。近5年来,这三大科技奖高校获得的都在1/2左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项目中有70%以上是高校科研人员通过申请竞争获得,重点资助项目高校占到50%左右。据统计,从1999年到2003年,在SCI、EI、ISTP 5年间收录中国的论文作者中,高校科研人员的比例由72.41%增加到78.83%。[2]在国家创新体系中,高等院校的科技人员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方面军,高等院校已经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引领四项职能,离不开创新,只有较好地完成了这四项任务,才能实现高等学校又好又快地科学发展,才能真正实现和谐校园的建设目标,才能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二、和谐大学文化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基础

文化是历史的真实表现,也是历史的真实成果。大学文化的研究伴随着大学发展的全过程。20世纪初,伴随我国现代大学制度的逐渐形成,蔡元培、梅贻琦、张伯苓等为代表的大师们对大学理念、大学精神提出了自己的认识和看法。20世纪90年代前专家们在“校园文化”的范畴之下也展开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一批成果。20世纪90年代后,“大学理念”“大学精神”研究热悄然兴起,这一时期研究的内容更加丰富、涉及面更广、研究更加深入,特别是对大学文化相关的一些核心问题做了认真研究。进入21世纪,随着江泽民同志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战略的提出,大学文化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以王冀生的专著《现代大学文化学》为开端,现代大学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但是,与如火如荼的大学文化研究同步,有识之士也发现,大学出现了文化品位下降、大学精神失落等大学文化衰微的表征[3],高等教育繁荣的背后,隐藏着深刻的危机。[4]

大学作为最重要的文化组织,负有选择、批判、传承和创造人类文化的重任,“育人是高校的基本职能,育人的关键就在于高校是否形成育人的优良文化氛围”[5]。没有文化底蕴,大学就不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学。

(一)大力弘扬以“和合”为主导价值观的大学精神,为建设和谐校园铸魂聚力

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的内核,是大学文化的最高表现,是高校所拥有的相对稳定的群体心理定式、文化状态和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淀的文化特征。“和”是“和谐”,“和而不同,同则不继”。“合”是“和谐”“凝聚”,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大学的办学理念、校训、校风等是大学精神的具体体现,学生绝非仅在课堂里或说教中成长,更重要的是在特殊的校园文化环境、文化氛围的影响中成长。[6]哈佛有“让规则看守哈佛”和“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与真理为友”的治校理念;清华大学之所以造就如此之多的治国栋梁、科学大师、兴业俊才,并成为中国大学的光辉典范,其传承不息的“厚德载物,自强不息”“行胜于言”的大学文化功不可没。顾明远先生说:“一流大学建设更主要的是一所学校要有一个文化的蕴涵,文化的底蕴。文化的底蕴越深厚,学校的基础就越深厚……如果一所大学没有文化的底蕴,是创造不出新的文化来的。”[7]一所大学能否在未来有更大的发展,取决于大学原有的文化传统、文化性格,取决于文化精神和文化自觉。本着这一思想,以“和合”为主导价值观,地处滇东北高原的新建地方本科高校——曲靖师范学院总结百年师范的办学历史,秉承“苦乐交融育英才,百年树人铸精魂”的曲师精神,提出了“四个第一”的办学理念、“刚正博爱,睿智笃行”的校训、“民主和谐,求是创新”的校风……这些精神成为师生共建和谐校园的精神动力和共同价值。(www.xing528.com)

(二)坚持以人为本,为建设和谐校园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建设和谐校园,更需要师生共同参与。1931年,梅贻琦先生就任清华大学校长之初就提出:“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周济部长说:“人才问题,应当成为校长、书记们第一要考虑的问题。”[8]“教师是办学第一资源”,曲靖师范学院坚持“以人为本”,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制定了“人才强校战略”,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聘请国内省内知名专家学者到校任教;在校内人才培养方面,倡导以感情留人、以事业留人,建立激励约束机制,采取各种措施提高师资水平,尤其是年轻教师的教学水平、科研能力、学历层次。学校认为人才是培养、教育出来的,“大师”是从富有朝气的年轻教师和研究生中产生的,青年教师才是代表未来的希望。全校教师积极投身教学、科研工作,投身学科专业建设,认真做好教书育人工作,学校呈现出生机勃勃的良好局面,师生成为了推进和谐校园建设的主体,形成了“促进和谐人人有责、和谐校园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三)建立精简高效的管理制度,为建设和谐校园营造良好的内部氛围

管理制度是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精神的具体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与科学管理手段的结合,以发展人的主体性,提升人的生命价值,富有人文情怀、创新活力与团队精神的制度文化体系,才能保障领导与教师、教师与教师、学生与老师,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和谐融洽,这既是大学文化的追求,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需要。一流的管理制度要靠一流的管理行为去体现。大学的制度文化是在日常管理中逐步形成的管理机构和规章制度,体现着学校特有的管理理念、人文精神和运行机制,能够保障每一个个体工作的主动性、创造性和实效性的发挥,和谐的管理行为文化,可以使管理更加方便有效、更为人性化,能够营造出充满生机与活力、和衷共济、内和外顺、干事创业的和谐环境。

(四)建设富有审美情趣物质文化,实现现代设计与大学精神的完美结合

大学的物质文化主要是指“大楼”,包括校园建筑、绿化和校园中的人文景观等,是师生生活和学习的物质环境的总和。世界级的大学都致力于创造独特的校园风格来吸引生源和师资。哈佛大学文理学院院长亨利·罗索夫斯基也曾强调,工作场所的物质环境,其影响是巨大的。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天然环境和人格陶冶,很有密切关系。周济部长指出“要高度重视校园建设的规划,这是百年大计,应该精心,应该全力、努力建设极具品位、环境优美、特色鲜明、适合学生生活和成长的社会主义和谐校园”[9]。物质文化是大学精神的形象化和实物化,是大学精神按照一定的规则经过实践改造以后的积淀,凝聚着一定时代学校全体师生的文化思考,是最直观区别高校有无独特文化气质和风格以及良好社会形象不可缺少的内容。在高校日益趋同,共谋内涵发展的今天,在物化大学精神方面,最有代表性的是几乎所有高校都开展了形象设计与塑造工程,将企业的“VI设计”引入大学校园,力求通过视觉形象设计,借助图形在视觉传播中的优势,发挥物质文化在育人中的作用,使师生在良好的环境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曲靖师范学院的校徽将具象的乌蒙山和珠江水与变形的钢笔和书卷作为基本元素,既有地域特色,又较好地体现了学校的大学精神,山的刚强挺拔和水的博大包容,是“刚正博爱,睿智笃行”校训的物质外化,也是学校育人作为第一使命目标的外化。在校园育人空间设计上,学校倡导“处处是课堂,人人是教师,时时受教育,事事求和谐”,五大主体建筑构成一把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一座在建校初期利用校园内的泥土堆成的“龙”形山,预示莘莘学子在未来如龙般腾飞,绿树碧水,翰墨书香,自然景观和人文造化相得益彰,现代建筑元素与大学精神完美结合。

建设和谐校园是高等学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工作,科学发展是关键,大学文化建设是精神基础,更是大学保持生机与活力的灵魂。大学是先进文化的研究者、创造者和传播者,不仅应该是人类智慧的大脑,人类思想感情的宝库,还应该是人类照亮黑暗、驱除愚昧的良知与火把,是反映时代脉搏和人间喷薄而出的浩然正气,是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胆识、勇气、志向和智慧,建设和谐校园任重而道远,科学发展与大学文化是两个重要的抓手,每一位高校教育工作者都应为之做出自己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全国教育事业“九五”计划和2010年发展规划[EB/OL].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18/level3.jsp,2007-10-07.

[2]陈宝泉.自主创新 高校大有作为——访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任李志民博士[N].中国教育报,2006-02-20(7).

[3]傅林,胡显章.大学文化研究综述[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87.

[4][8][9]张应强.文化视野中的高等教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2):14.

[5]周济.大学发展与科学管理[J].中国高等教育,2007(5):10.

[6]眭依凡.大学者,有大学文化之谓也——兼谈大学新区的文化建设[J].教育发展研究,2004(4):11.

[7]顾明远.铸造大学的灵魂——一流大学建设的关键所在[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4):48.

(原载《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