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经过七年的学习,达到了目标就叫做“小成”。学习九年之后,要求对学业做到触类旁通,行动和见解均能坚定不移,这叫做“大成”。古代的语文教育,就是这样体现在“离经辨志”、“敬业乐群”、“博习亲师”、“论学取友”之中的。
这一时期的考试方式大概有两种,一种是对才能智力方面进行考试,另一种是对德行道义方面进行考查。
《大戴礼·保傅》说:“古者年八岁而出就外舍,学小艺焉,履小节焉;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所谓“八岁而出就外舍”,就是入小学;“学小艺”,即初步的读书、书写与计数;“履小节”,即初习家族中日常生活时应遵循的礼节。所谓“束发”,即成童,一般是指十五岁以上;“学大艺”,即掌握有关礼、乐、射、御等知识技能;“履大节”,即遵循朝廷君臣之礼。(www.xing528.com)
《学记》中总结了“大学之道”的基本框架,并对大学阶段的“考核”作了规定:“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意思是说,大学每年招收一次学生,每隔一年考查一次学生的学习成绩:第一年考查阅读能力,第三年考查专业思想巩固的程度和对周围的人是否和睦相处,第五年考查学识是否广博和对老师是否亲密,第七年考查研讨学问的本领和识别朋友的能力。经过七年的学习,达到了目标就叫做“小成”。学习九年之后,要求对学业做到触类旁通,行动和见解均能坚定不移,这叫做“大成”。古代的语文教育,就是这样体现在“离经辨志”、“敬业乐群”、“博习亲师”、“论学取友”之中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