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期的口语教学是在发展中前进的,它由最初生活中单纯的口语交际发展成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教学方式也随之变化。
(一)口耳相传,相互模仿
原始社会,人人参加生产劳动,人人是受教育者,也是教育者。由于那个时期没有文字、书本和学校,所以教育的主要手段是通过口头语言,在生活和生产中进行的。
随着口头语言的发展,神话故事、歌谣、谚语等口头文学相继产生,因而语文教育的内容也不断丰富,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古书中就记载了一些原始社会诗歌产生的故事。《吕氏春秋·淫辞》记录:“今举大木者,前呼舆谔,后亦应之。”鲁迅对这句话的分析是:“人类在未有文字之前,就有了创作,可惜没有人记下,也没有法子记下。”[24]这种劳动号子,就是原始的口头文学创作,是一种最早的语文教育,有着多方面的教育作用。同时,古书中还记载了不少神话故事,都是历代语文教育选用的典型教材。其创作和传播的过程,有口头语言的教育,有激发先民向上的教育,也有开启先民智能的教育。
(二)练习法(www.xing528.com)
夏、商、周时期学校的产生,阶级的出现,使受教育的范围缩小了,并不是人人都可以入校接受教育的,学校主要是为奴隶主贵族设立的。因此,一部分人是在生活实践中培养自己的听说能力的,而接受学校教育的学生则是通过礼乐教育和射御教育,在教师讲解知识过程中进行听说训练的。
儒家重视练习法的运用。练习可以使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得到巩固。孔子曰:“学而时习之。”[25]《学记》以铁匠、弓匠之子与小马学驾车为例,说明必须从最基本、简单的工夫练起,打好基础。“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始驾者反之,车在马前。君子察于此三者,可以有志于学矣。”在练习的过程中应该有指导性的口语内容。
(三)开设综合言语课
春秋战国时期私学盛行,这时的口语教学就没有统一性,一是诸子带领学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学说,在进行游说的过程中以身示范。二是在学校开设言语课,孔子就开设了言语课,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篇中可见。当然,这一时期的言语课不像我们今天这样规范,它的时间、地点、内容都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如孔子在外流亡期间,师生关于“道”的交流和学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