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研究的开展离不开研究生教育的改革。研究生是科研的主力军,正是跨学科中心中的研究生承担起科研项目的基础性工作,而研究生教育的过程本身就是科研过程。为了适应跨学科的科学研究模式,以及改革传统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推出了“研究生教育与科研训练整合计划”(Integrative Graduate Education and Research Traineeship Program),资助申请院校开展研究生教育创新。该计划的目的是迎接美国科学与工程领域博士生教育所面临着的挑战,以期博士生具备跨学科的知识结构,掌握若干个学科领域的精深知识,并具有技术、专业和人际交流技能,能在学术研究和教育界中找到合适的职业,成为改革与创造的领导者。这个计划的具体目标有:帮助博士生较为独立地开展科研;所资助的博士生教育项目要有跨学科性质;训练博士生开展问题导向的科研工作;帮助博士生接触到学术界外的专业人士;设计好博士生教育的教学结构,以培养学生的各种专业技能,例如教学技能、团队合作技能等。
国内高校大都把重点支持的跨学科研究中心(平台或基地)作为独立招生单位列入学校招生目录,招生名额由研究生院单列下达。跨学科研究中心根据跨学科研究的要求单独制定相应的研究生培养方案,研究生学籍由跨学科中心管理或者由导师所在的院系进行管理。但是,许多从事跨学科研究的团队或教授会在招生时、培养过程中、研究生毕业时遇到各种体制机制上的障碍。
总之,要真正促进科学家们的跨学科合作,学术界要建立起有开放的、流动的、灵活的学术体制和机制。《促进跨学科研究》报告建议,对跨学科应该有“戏剧性”、“革命性”的观点,这样大学就会努力彻底地整合各个学科。这样的大学“没有墙”,师生有高度的灵活性和流动性,研究工作围绕问题展开,而不是以学科为中心。如果教师们的兴趣在科研基础上发生了交叉,那么教师队伍有必要不断进行组合和重组,并开设新的博士教育项目。大学不能满足于让一个相对静态的、由问题驱动的组织结构取代传统的学系结构,大学应该致力于持续不断地创新观念,创新组织。
本书的第二章将介绍国内外促进跨学科研究的科研组织创新,并探讨促进跨学科研究的学术治理机制,提出分析学术活动的三维空间(性质、内容、组织)的理论框架。第三章将剖析美国高校促进跨学科研究的教师聘任与晋升制度。第四章将介绍美国高校的跨学科研究生教育,并对科教结合培养跨学科人才的国内外实践进行理论分析,然后对我国高校跨学科研究中心的研究生培养提出若干政策建议。第五章将探讨跨学科研究的评价原则与指标体系,并介绍荷兰科教界评价科研机构的评价标准和程序。第六章将剖析长三角地区高校创办产业技术研究院、协同创新中心的实践,并提出理解和分析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网络交流机制等理论框架,最后提出进一步加强和完善跨学科研究中心建设的若干建议。
【注释】
[1]邢新主、柳卸林、陈颖:《跨学科制度对博士后科研创新能力的影响》,《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年第11期,第181—183页。
[2]http://www.sri.com/about/facts.html#history
[3]刘仲林、张淑琳:《中外“跨学科学”研究进展评析》,《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3第9期,第5—8页。
[4]刘仲林:《交叉科学时代的交叉研究》,《科学学研究》1993年第2期:第9—16页。
[5]Julie Thompson Klein,Interdisciplinary:Histories,Theories and Methods,Detroit:Wayne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90,pp.95-96.
[6]王俊:《大学跨学科研究的组织策略探析——以西方女性研究为案例》,《高等教育研究》2010年第2期,第37—42页。
[7]Jones P,Merritt Q.,“Critical thinking and interdisciplinary in environmental higher education”,Geography in Higher Education,1999(3).
[8]陈婵、邹晓东:《跨学科的本质内涵与意义探析》,《研究与发展管理》,2006年第4期,第104—112页。
[9]National Academies,Facilitating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Washington:National Academy Press,2004,p.26.
[10]National Academies,Facilitating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Washington:National Academy Press,2004,p.29.
[11]http://www.nsf.gov/od/oia/additional_resources/interdisciplinary_research/definition.jsp
[12]Gibbons,M.et al.,The New Production of Knowledge:The Dynamics of Science and Research in Contemporary Societies.London:Sage Publications,1994,pp.1-16.
[13]华勒斯坦等:《开放社会科学》,刘锋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第103页。
[14]W·D·麦克米伦:《21世纪大学的学术战略》,《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第35—43页。
[15]樊春良:《全球化时代的科技政策》,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76、106页。
[16]周寄中:《科学技术创新管理》,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1—2页。
[17]柳卸林:《21世纪的中国技术创新系统》,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270页。
[18]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2007年度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申请指南,http://www.zjnsf.net/,2007-3-10.(www.xing528.com)
[19]National Academies,Facilitating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Washington:National Academy Press,2004,p.18.
[20]伯顿·克拉克:《建立创业型大学》,王承绪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5页。
[21]温家宝:《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中央政府门户网站www.gov.cn(2009-11-23/2009-12-13)。
[22]李克强:《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的讲话》,2014年1月10日,中央政府门户网站http://www.gov.cn/ldhd/2014-01/10/content_2563826.htm(2014-1-10/2014-2-1)。
[23]温家宝:《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中央政府门户网站www.gov.cn(2009-11-23/2009-12-13)。
[24]吴定玉:《主导设计:市场进入壁垒理论新范式》,《华东经济管理》2006年第4期,第10—12页。
[25]李玉成、韩义雷:《“高新不新”?危中有机!——来自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报告》,《科技日报》2009-02-05.
[26]温家宝:《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中央政府门户网站www.gov.cn(2009-11-23/2009-12-13)。
[27]莫建备,徐之顺,曾骅,荣跃明主编:《区域一体化发展——拓展和深化(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88页。
[28]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09)》,科学出版社,2010年,第156、161、166页。
[29]孔博、王攀、肖思思:《中国企业专利申请量“虚胖”令人担忧》,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8-09/24/content_10103378.htm.2008年09月24日(2008-09-24/2010-08-11).
[30]National Academies,Facilitating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Washington:National Academy Press,2004,pp.119-130.
[31]http://www.nsf.gov/od/oia/additional_resources/interdisciplinary_research/
[32]http://www.nsf.gov/funding/pgm_list.jsp?type=xcut
[33]http://www.nsf.gov/pubs/2011/nsf11035/nsf11035.jsp
[34]National Academies,Facilitating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Washington:National Academy Press,2004,pp.122-123.
[35]董金华:《美国国家创新体系中三大主体角色新动向的启示》,《科学学研究》2005年第5期,第715—720页。
[36]本节的主要内容和本章其他几节的部分内容改编自作者及其指导的研究生在2011年2月协助复旦大学文科科研处撰写、后提交至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的跨学科研究调查报告。该报告的部分内容可见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的网站:“跨学科研究系列调查报告选登之五 关于人文社会科学推进跨学科研究工作的认识和建议”http://www.npopss-cn.gov.cn/GB/220182/227704/15319062.html
[37]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八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20页。
[38]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Data Management Plan for SBE Proposals”,http://www.nsf.gov/sbe/sbe_data_management_plan.jsp.
[39]http://baike.baidu.com/view/60114.htm.
[40]吴晶晶:《厚植科学基础培育原创能力——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坚实支撑》。http://news.xinhuanet.com/tech/2014-03/25/c_119940226.htm.
[41]Irwin Feller,“Interdisciplinarity:Paths taken and not taken”.Change,Nov/Dec2007,Vol.39Issue 6,pp.46-5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