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家层面的相关政策
2010年10月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指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的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出现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有关。2009年9月,温家宝召开三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座谈会,听取经济、科技专家的意见和建议。温家宝在会上强调,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是我们立足当前渡难关、着眼长远上水平的重大战略选择,既要对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更要引领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向;要以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来选择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着眼于提高国家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2009年11月,温家宝在《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讲话中对此进一步进行了论述:“历史经验表明,经济危机往往孕育着新的科技革命。正是科技上的重大突破和创新,推动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提供新的增长引擎,使经济重新恢复平衡并提升到更高的水平。谁能在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够掌握发展的主动权,率先复苏并走向繁荣。”他简要评述了世界科技经济的几次革命,并分析当今发达国家的科技战略,然后提出要使“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学依据是什么?最重要的有三条:一是产品要有稳定并有发展前景的市场需求;二是要有良好的经济技术效益;三是要能带动一批产业的兴起。”[21]
2010年9月8日,国务院通过《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确定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七个战略性新兴产业。2010年10月18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将《决定》中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排序做了调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和新能源产业的排序被提前。
从产业内容看,“七大产业”一直是国家产业发展的重点目标和主要方向,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承担重要作用,与一些省市的高新技术产业战略具有深化的关系。可以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是源于“高新技术产业”,但是前者比后者更进一步,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国家层面明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要“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促进新兴科技与新兴产业深度融合,在继续做强做大高技术产业基础上,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成为先导性、支柱性产业”。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8%左右。
(二)长三角的相关政策
2010年6月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颁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是指导长三角地区未来一个时期发展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和编制相关规划的依据。该规划的第五章第三节为“(三)加快发展新兴产业”,确定生物医药产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产业、民用航空航天产业等四大新兴产业,并明确相应的长三角城市为这些新兴产业的研发中心和产业基地。
上海的高新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与国家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合度很高。上海在2009年列出了新能源、民用航空制造业、先进重大装备、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制造业、新能源汽车、海洋工程装备、新材料、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这九大高新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并且对每个具体产业发展目标都有详细的规划。2010年上海根据新兴产业发展变化,又新增加了智能电网、物联网、云计算三大高新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根据“十二五”规划,上海市确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为“5+2”: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新能源、新材料等主导产业和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先导产业。
2009年,上海九大高新技术产业规模7 365亿元,比上年增13%;2010年超8 400亿元,增14%以上。根据规划,“十二五”期间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将坚持“市场主导、企业主体、创新驱动、重点突破、引领发展”的原则,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将实现翻一番。到2015年,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七大领域制造业总产值将超过10 700亿元,服务业实现经营收入超过4 300亿元,共计实现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超过15%。到2015年,还要培育10家产值超100亿元、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龙头企业以及50家上市企业。(www.xing528.com)
浙江省在“十二五”期间将重点培育发展生物、物联网、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海洋新兴、新能源汽车和核电关联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导人才、技术、资金、土地等资源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集聚,实施一批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建设一批国家级产业基地,形成若干个千亿产值规模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江苏省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起步早,力度大。2010年8月,《江苏省新兴产业倍增计划》出台,明确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软件和服务外包、物联网六大新兴产业,着力优化产业布局,着力突破关键技术,着力构筑人才高地,着力扩大市场需求,着力创新发展机制,加快创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产品,培育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打造一批特色产业基地,建设一批创新型城市,努力把江苏省建成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先行区。2010年,江苏省新兴产业的产值已经达到1万亿元之巨,到2012年,六大新兴产业销售收入超3万亿元,增加值占GDP比重确保超过15%,力争达18%。
江苏省无锡市的行动相当早。2010年7月制定和颁布了《关于更大力度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六年行动计划(双倍增计划)》,计划到2012年,物联网、新能源与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生物、微电子、新材料与新型显示、软件与服务外包、工业设计与文化创意八大新兴产业实现营销收入在2009年基础上翻一番,达到6 000亿元,年均增幅26%。到2015年,全市八大新兴产业实现营销收入达到12 000亿元,用6年时间实现八大新兴产业规模“双倍增”目标。该计划同时明确各项扶持政策和保障措施,其中提到要全面拓展提升“7+1”政产学研联盟的合作范围和合作层次。目前无锡市“7+1”政产学研合作联盟成员单位包括: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工业大学、江南大学。
2010年11月《苏州市新兴产业倍增发展计划》确定,苏州将全力推进以纳米技术研发应用和新型平板显示产业为龙头的新兴产业规模发展、集约发展,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软件和服务外包、智能电网和物联网、新型平板显示、高端装备制造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2010—2012年,新兴产业产值年均增长25%以上,2012年新兴产业产值比2009年翻一番,总量超过10 000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产出总量的比重达到35%,全面达标国家级创新型城市的新兴产业占比要求。
(三)人才是科技创新的第一资源
2014年1月,李克强总理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把发挥人的创造力作为推动科技创新的核心。人是科技创新最关键的因素。必须充分尊重人才、保障人才权益、最大限度激发人的创造活力。要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使青年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吸引广大海外人才来华创新创业。进一步完善用人机制,按照有利于发挥科技人员积极性和提升创新价值的要求,改进科研管理和组织方式,鼓励人才的自由流动和组合。要探索扩大实施股权激励、科技成果处置权收益权等政策,建立与贡献相匹配的创新收益制度。”[22]
近年来长三角三省市大力度地推出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育政策。无锡市的行动较早,力度较大。2006年无锡市政府出台了《市政府关于引进领军型海外留学归国创业人才计划的实施意见》(即“530”计划),力图培养出更多的像无锡尚德一样的高新企业。2009年,无锡市确定2010年为“千人计划促进年”、“新兴产业培育年”。无锡的“530”计划对我国各地的人才政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2009年启动的国家“千人计划”就是以该计划为蓝本的。
在国家“千人计划”前6轮的评审中,北京引进的“千人计划”人才最多,长三角三省市分列全国的第2、3、4位。其中,江苏省引进的创业类“千人计划”人才是全国最多的。三省市各级政府也推出各自的人才计划,例如:在江苏有“江苏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万名海外人才引进计划”,苏州市的“姑苏领军人才计划”;在浙江有“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杭州的“5050计划”、嘉兴的“创新嘉兴·精英引领计划”;在上海有“领军人才计划”、“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杨浦区的“3310计划”。极具吸引力的人才引进计划,不仅在省级层面有,在区县级也有;各地各级政府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聚集最优秀的人才为我所用,期望本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打破“项目牵引、投资拉动”的路径依赖,向“人才引领、创新驱动”转变,以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