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直接反馈和间接反馈
作文中的错误由教师指出并纠正是直接反馈,教师指出但学生自己纠正是间接反馈。20世纪60年代直接反馈盛行,80年代起,研究者重新思考并研究两大类反馈对学生写作水平和能力提升的影响。Lalande(1982)曾对60名中级水平的语言学习者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写作实证研究,得出结论:间接反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我纠错能力。Eerris(2002)则指出学生在对原文进行修改时直接反馈比间接反馈的效果好,而在写新文章时间接反馈有利于学生语言准确性的提高。陈晓湘、李会娜(2009)的实验研究表明,由于中国学生所处的是非真实的英语学习环境,教师对学生作文的语言形式方面的直接反馈比间接反馈对学生更有帮助,更有助于学生发现和改正自己的用语错误。
直接反馈旨在让学生对自己的语言错误、与目的的差距等问题一目了然,教师给出纠正后的语言规范地道,就语言层面的习得而言效率更高。但教师的工作量增大、学生的依赖心理等也必须予以考虑。间接反馈的作用是有助于学生的自主性,也可适当减轻教师的负担。但学生自身的水平是否能够独立完成错误纠正是个问题。因此,对两种反馈形式一概地肯定或否定都是不科学的,应根据教学任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妥帖选择。
2.语言形式反馈和内容反馈
语言形式反馈重在词汇、语法、标点、格式等微观的细节方面,文章内容方面的反馈重在观点、思想和篇章结构等宏观方面。二者孰轻孰重,学者们观点不一,实证研究的结果也不尽相同。Kepner(1991)曾把60名语言学习者分为两组进行研究,一组:教师评阅作文内容;二组:教师改正语言错误。结果发现,纠正语言错误不能提高学生写作水平,但内容方面的反馈有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也有学者就二者孰先孰后的顺序问题及其影响做了研究。Ashwell(2000)通过比较先内容再语言修正性反馈、先语言后内容反馈及语言和内容同时进行的反馈效果,得出结论,这三种反馈顺序都能提高学习者语言的准确性,区别不大。此外,不同的学生对教师的反馈期待也有所不同。有的学生希望老师指出并纠正作文中的语言错误,对内容方面没有期待;有的学生则希望老师指出语言和内容两方面的问题,不用纠正,由自己完成。
虽然目前这种分项反馈的两方面孰轻孰重尚无统一观点,但毋庸置疑,语言形式反馈功能更多的是基本的语用层面,而内容反馈更有益于写作者的整体布局、语篇逻辑性、连贯性与思辨思维、深度思想的培养。加之学生的个体差异,最好的处理方式就是从学生出发,量体裁衣、对症下药。建议对英语水平一般的学生主要针对他们的语言形式进行直接反馈,这对他们的写作更有帮助,并逐步减少直接反馈的比例、增加对内容的反馈。而对学习主动性、积极性高且英语水平较高的学生可以以间接反馈为主,并主要针对作文的篇章结构和思想内容,以更好地发挥其优势、发掘其潜力、提高其层次。
而且有研究(梁凤娟,2009)显示,提供错误纠正且聚焦于形式教学指导比单纯提供错误纠正而不作任何语法解释更能引起学习者对语言形式的注意,聚焦于形式的教学指导为学习者提供了检验语法假设的机会,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错误纠正,促进语言习得。因而,本书建议教师在书面纠正学生错误之后提供相应语法解释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3.即时反馈和延时反馈
写作能力的提高是在不断修改反思的过程中螺旋上升的。每一稿完成后的反馈,尤其是教师反馈对学生尤为重要。反馈信息可分为即时反馈和延时反馈两种。即时反馈是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输出的信息马上给出应答的信号。延对反馈指在某些情况下,教师有意拉长信息反馈的时间。课后写作任务的批改意见也属于延时反馈的一种。(www.xing528.com)
相对于听力、口语和阅读课程,写作课堂往往被学生认为是相对枯燥的。教师如能合理利用即时反馈教学策略则有助于营造活跃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其课堂的参与程度。当大家就某个语言点或篇章结构展开探究、对某种写作方法进行讨论时难免会有分歧,学生会提出自己的主张。这不仅说明了学生们对于理论知识有自己的独立见解,也是学生们发散思维的一种表现。对于学生的异议,教师一定要及时反馈,不要让学生的疑问留存,要用科学的理论依据帮学生找到正确答案。这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还能够促进学生们对于知识点的理解与吸收,对于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也大有裨益。
延时反馈适当拉长了信息反馈的时间,给学生提供了深入思考的机会,一些情况下能起到及时反馈所不能起到的作用。延时反馈在写作教学中主要运用在以下三种情况:纠错、求异和设置悬念。比如在初稿完成后,教师发现学生对某一语言点的使用有误时,不要立即否定,而采用延时反馈的形式,让学生在深入学习本节知识的基础上自行纠正或通过小组讨论互相纠正,以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领悟。写作教学忌讳模式化,重在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对于篇章的理解和构思也是见仁见智的。写作课堂上对于一些非语言点的内容性问题教师千万不要急于给定范文,而要采用延时反馈的手段,鼓励学生发散创新。为了活跃写作课堂的氛围,运用延时反馈的策略并不时设置悬念,还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思维。
《社会科学大词典》中对正反馈的定义为“正反馈是指受控部分发出反馈信息,其方向与控制信息一致,可以促进或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而如果反馈信息的作用与控制信息的作用相反,则这种反馈即为负反馈。
例如,想要实现预定的写作教学目标,在教学或学习过程中,就要通过及时反馈信息掌握现状和目标之间的差距。表现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就是要注重学习效果的形成性评价,教师据此调整教学的内容、方法和进度,提高教学质量。而学习者据此了解自己的不足,改进学习方法,以促进学习效率的不断提高,进而达到预期目标。这是负反馈在写作教学过程中的作用。而当写作教学系统所提供的功能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时,要及时总结该教学系统中积极有益的经验并将其作用增大,以弥补系统内其他要素的不足,甚至推动他们进行自我调整改善,这就是正反馈在教学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传统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重视负反馈,而忽视正反馈的作用。心理学上存在一种称为“反馈效应”的心理现象,它是指如果学习者能够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那么这种对学习状况的了解将会起到强化作用,促进学习者更加努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将正反馈应用于教学,主要体现为教师以学生的实际表现为依据,经过观察,分析判断学生在已完成任务中的信息,给出正面积极的评价,通过对学生主动性的调动,让学生进入更好的自我学习状态,通过自我诊断改善不足,获取学习上的进步。在教学中形成正反馈,主要重视以下几点:(1)要让学生感觉自己是被关注的;(2)寻找学生的亮点,形成正反馈;(3)对待学生态度要和蔼亲切,学生与教师关系密切,获取真正的反馈。
写作课程属于语言学习的实践课程,对于学生提交的写作训练材料应侧重于对精确的语言信息点的正面反馈。让学生在感受到激励的同时,对语言有更深入的体会和感悟。写作实践材料的正反馈,要体现在对于每个精彩用词或句型的肯定上。这在激发学生语言学习热情的同时,通过正面的、理论化、系统化的反馈,帮助学生更深入彻底地理解语言学习,增强其语言运用的自信心,和对教师的信任,给教师提供更多有利于教学的信息,从而形成教与学的良性循环。
反馈实则是师生双方彼此相向输入信息的过程。对学生而言,教师的反馈至关重要。而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师来讲,从学生方面获得反馈信息亦为关键。比如,教师从学生面部表情和口头问答、当堂讨论以及实验操作等学习实践活动中,都能了解到自己的教学效果,从而体察到自己的讲课节奏是否适合,难易程度是否适中,作业布置是否适量,学生的学习方法是否恰当,学习效果是否理想等。这些反馈信息的获得,使师生双方始终保持知识信息的畅通,为教师调控教学活动、保证教学处于动态平衡意义重大。教师根据从学生处收到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传输信息,有利于优化教学效果,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其运用知识的迁移能力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