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主义理论的一个基本观点是:学习的结果并非外部信息的简单堆积,而是获得更多的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程序,形成或重建新的、更为复杂的认知图式。学习是一个能动的过程,学习的发生必须以认知主体的积极参与、主动理解和建构为前提,难以从外部注入知识。布鲁纳发展了皮亚杰的认知主义理论,提出了发现学习论,强调通过认知主体的积极参与去获得知识。认为学习不是记住教科书和教师所授的内容,而是参与建立该学科知识体系的过程。人类记忆的首要任务是提取而非存储。教师的核心作用是为学生创设适合开展独立探究的情景和任务,学生自行发现、组织知识。这样产生的记忆效果良好,便于使用时提取知识。
任务型教学在实践中贯彻了这一理念。通过设计有效任务组织的语言教学被称为任务型教学法(task-based approach)。首先,它强调“用中学”的语言学习过程,任务中大量的语言知识的加工是隐性的;其次,通过完成任务展示能力、感受成功以形成内在的学习动机;最后,对语言学习而言,信息的提取主要表现为语言的运用,在给予任务的交际情境中“用中学”,学会自然真实的语言。
以任务为核心计划、组织语言教学的目的在于为学习者提供认识、体验、实践目的语的机会、环境和条件。学习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积极思考,用目的语交流互动,体会目的语的使用,领会语言的规则,构建并不断完善关于目的语系统的知识。这里所指的“任务”具有五个主要特征:①意义是首要的;②有某个交际问题需要解决;③与真实世界中类似的活动有一定关系;④完成任务是首要的考虑;⑤根据任务的结果评估任务的执行情况(Skehan,1998)这也是英语写作教学任务设定的要遵循的几个原则。(www.xing528.com)
回顾国内外近一二十年涌现的写作任务设计研究,发现为数不少的研究者已经意识到设计任务时应考虑写作者兴趣、写作素材、难易程度、写作语境以及读者对象等。例如,许多学者认为写作投入度(writing engagement)应成为写作研究的重点之一(Lo et al.,2007)。在他们看来,好的写作任务必须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能让写作者产生所有感,有价值、有乐趣、有意义,进而产生写作欲望并投入情景。还有学者呼吁好的写作任务应该给学生提供真实的语境、目的和读者,能给学生一个“激发写作冲动的框架或场景”(Reid et al.,1995:273)。Grainger et al.(2005)认为,“真实的写作目的包括对生活经历的反思、分享和交流信息、玩味文字及创造思想,为自己争取权利和改变周围的世界。”这样的写作任务虽然有一定的复杂度和难度,但往往能够激发写作动机和潜力,提高学习者完成“真实世界”任务的能力(Kormos,2011)。还有些学者强调输入与输出的密切联系,要求写作任务要给写作者提供丰富的话题知识和充足的准备时间,以提高写作的语言丰富性和创造性(Ong et al.,2010;王欢等,2003)。另有研究者认为写作与阅读、听、说等活动之间存在着紧密的互文性联系,因此写作任务的设计有必要体现互文性的意识(王昌米,2010)。王初明(2013)建议设计读后续写的写作任务,强化输入与产出的连贯协调,引发学习者和文本之间的互动协同,以提高外语学习效率和语言运用能力。
上述研究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新读写观的教育理念,但遗憾的是,它们在我国尚未被普遍、系统、科学地用于指导外语语境下写作任务的设计。由于缺乏这样的指导思想,外语教师所设计的写作任务可能与真实生活脱节,无法有效激发学习者的写作欲望,甚至因对学生的背景知识缺乏充分的考虑,导致部分学生无法顺利完成写作任务,更无法实现写作的交际和社会功能。
实际上,只要兼顾以下几个问题,科学设计教学任务的问题便可以迎刃而解:“(1)一个写作任务的原由和目的是什么?是否能让课堂学习和总体教育结合起来?(2)写作任务是否和周围生活紧密相关,是否具有真实性?(3)写作者是谁?他们有哪些需求?(4)如何让写作任务吸引学生,在知识、思想和写作技能上都获得进步?(5)需要向学生提供哪些知识和技能的帮助?”(Reid et al.,1995)。基于前人研究,并借鉴徐昉教授(2012)从专家研究中归纳的经验,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特将英语写作教学任务设计技巧总结如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