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我国英语写作教学偏重语言技能训练,包括对词汇、句法和篇章表层结构的分析与模仿,而忽视对思维能力的培养。这是考试指挥棒下的必然产物。必须承认,恰当准确的语言形式是外语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是语言表达的基础和关键一环,但若外语教学仅限于此,将不能满足社会对英语人才培养的要求和期待。从学生的毕业论文到生活中的总结、报告,甚至书信等现实的写作任务,不仅要求写作者具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同时也对写作者的对比、分析、归类、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性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一些学生和老师过多地把用词准确、语法正确、结构工整作为优秀英语写作的追求目标,是有失偏颇的。实际上,除了语言和写作技能训练外,英语写作教学,尤其是大学阶段的英语写作教学应该更加重视文章内容的思想深度、内在逻辑、创新创意等思辨能力的培养。
对于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的要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总则中已有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这里的实践能力,尤其是创新精神的内核其实就是思辨能力。唯有具备思辨能力才能进行创新和实践。从根本上来说,创新是思辨能力的体现,而实践能力只有在高级思辨能力的指导下才能有所创新。《新版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一个历史性的进步便是在发展目标中明确体现了对思辨能力的重视:“能就广泛的社会、文化主题写出有一定思想深度的说明文和议论文;能就专业话题撰写简短报告或论文,思想表达清楚,内容丰富,文章结构清晰,逻辑性较强;能对从不同来源获得的信息进行归纳,写出大纲,总结或摘要。”(www.xing528.com)
大学教育给学生最宝贵的财富应该是能力,确切地说,应该是“可迁移的能力(portable skills)即学生毕业时可以从大学带走的能力。这些能力适用于多种工作和环境,不受专业的限制。美国佛蒙特大学就业服务中心曾把这种可迁移的能力划分为七类:思辨能力、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领导与组织能力、信息管理能力、设计与计划能力、研究与调查能力。显而易见,思辨能力位列第一,它是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最典型的特征,应该作为大学教学的核心目标,以保证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职业转换能力的获得。
教学理念的革新表现为英语写作教学目标的演进,而教学目标的实现则有赖于教学原则指引下教学理念的实践贯彻。下一章节将逐一梳理不同阶段、不同流派英语写作教学实践的方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