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义理论认为,任何健康的人都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人的意识、认知、情感和运动彼此相互协作。他们主张任何环节的教学活动都应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鼓励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恰当体验学生的情绪和情感的变化,注重兴趣的培养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掘,将充满情感体验的活动引进课堂,使学生自觉地在具体生动的感悟中促使自身独立人格的形成和发展。这是英语写作教学兴趣原则的理论依据。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兴趣是学习成功的核心要素之一。各种研究表明,外语学习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兴趣。如前所述,学习兴趣也是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学习者缺乏学习兴趣,学习动机不强,缺乏坚持不懈的主观能动性,就不能或不愿主动投入充足的精力到语言活动中去。学习英语这样一门要求基础扎实、有文化交际意识、实践性、持续性很强的课程,想立竿见影、一蹴而就既违反了语言习得的规律,也是绝对不现实的。因此设法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保护他们的写作兴趣势在必行。事实上,影响英语写作质量的原因除了学生缺乏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和足够的综合技能训练外,学生在习作时出现的各种情绪障碍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Buly和Burt于1977年就提出用“情感过滤假设”解释情感因素怎样影响外语学习的过程。他们将情感过滤定义为“一种内在的处理系统”,“是阻止学习者完全消化他学习所得到的综合输入的一种心理障碍”。Krashen则认为情感过滤是外语学习中存在个人差异的主要原因。学习者如果对英语写作无兴趣,写作时就会情绪低落,产生焦虑、恐惧、紧张,甚至抑郁感,进而致使思路闭塞,写成作品无法体现学生的实际水平,学生也就不能从写作中找到支撑学习兴趣的成就感。
由于各类英语考试都是要求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较为短小的作文,如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是在30分钟内完成100~120字的短文,研究生入学考试是30分钟内完成120~150字的短文,就连英语专业八级考试也不过是在60分钟内撰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说明文或议论文。大量毫无兴趣的八股文就被捧为所谓“范文”,学生很难从这些既乏味又无美感的文章中找到兴趣。受兴趣的惯性原则作用,学生习作的客观实际常常是写到兴起时则时间已到,字数已满,只好草草收兵,结果乘兴而来败兴而归,似乎永远也找不到英语写作带来的乐趣。(www.xing528.com)
根据著名心理学家Csikszentmihalyi(1990)的研究,让人感兴趣的活动是一种能够带来流畅感、幸福感的活动,该活动具有以下主要特征:具有一定的挑战、明确的目标和反馈,在从事活动的过程中,由于聚精会神,当事者将进入一种忘我的状态,例如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感觉完成所做的事情毫不费力,仿佛自己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行动和意识得到高度统一,即知行合一的境界。根据前人的研究,兴趣是一种对特定情境的情感反映,并非固定、静止不变的(Boscolo et al.,2007)。学生对某些事物感兴趣或不感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因此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精心设计和制造,将学生也许最初不感兴趣的话题或任务,转变为能使其产生兴趣的写作活动。从而将起初的外部写作动机成功转化为内部动机,激发学习者的写作潜能。
关于如何在写作教学中激发兴趣,王初明、刘瑞英、郑小湘、吴锦及张在新做过很有意义的研究。前三人基于“写长作文可以增长学生写英语作文的信心”的论断,提出“以写促学”的教学方法;后二者则认为:“写作过程教学法,尤其是其中的写前阶段在我国是适用的”,“写前阶段的技巧可以使作者放松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做写前阶段的学生,受到教师的鼓励去开发自己感兴趣的题材。”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比如在命题作文中,选题得当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例如,爱情、友情、足球等话题能使青年学生心跳不已,在写作时总能滔滔不绝。对于这类话题教师只需稍加引导,学生就能写出感情真挚、内容充实的文章。另外,在课堂中,写作兴趣的激发和保持也是至关重要的。写作教学课堂中可安排生生互评环节,让学生阅读完同伴的作品后写下评语和感受,在相互交流学习中激发成就感,有益于写作兴趣的培养和保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