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诱思探究”教学模式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诱思探究”教学模式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时间:2023-03-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 “情境诱思,探究讨论”教学模式的意义 有助于转变教育的思想。诱思探究教学能使中学生物课教学的目标与素质教育目标有机统一起来,具有切实可行的价值,在教学中能够体现出真正的实际意义。诱思探究教学模式强调:应该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并把它放在课堂教学的首位。这就是诱思探究教学模式促进生物课品德目标的实现。

“诱思探究”教学模式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教贵善诱、学贵善思、以诱达思、启智悟道。”这是启发教学的精髓,诱思探究学科教学充分体现了教师的引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体验为主线、思维为主攻的教学特点,重在让全体学生主动参与、亲身体验、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不是靠死记硬背来接受知识。

(一) “情境诱思,探究讨论”教学模式的意义

(1) 有助于转变教育的思想。变革传统的、陈旧的教育思想,树立科学的、新颖的教育思想,提高教师的科学素养、转变教师的教学思想,形成新理念。

(2) 有助于将素质教育落实在学科教学中。因为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3)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现能力、实验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向着创造性思维方向发展。

(4) 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热情,充分体现了学生是“探究者”的主体地位。

(5) 有助于转变师生关系。由原来教师的滔滔讲、学生的默默听,转变为教师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尽情讨论。探究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快乐学习,有效地带动了课堂教学改革。

(二) 诱思教学的运用目的(www.xing528.com)

通过探究过程,实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培育品德”三维目标,能够逐步实现初中生物课教学目标,同时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也就是学生在不断积累知识的同时,能力在不断地提高,觉悟在不断增强的过程。诱思探究教学能使中学生物课教学的目标与素质教育目标有机统一起来,具有切实可行的价值,在教学中能够体现出真正的实际意义。

1.促进知识目标的实现

学科课堂教学是让学生按照一定体系,掌握认识世界与发展世界所需要的本学科的基础知识框架。它是所在学科中最基础、最普遍、最具有典型性的概念、规律和思想所组成的知识系统,并且是按照学生心理发展顺序,选取能够被学生所掌握、理解、难易适中的知识。无论什么情况下,基础知识及其实际应用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地位都不能动摇。学生能力的发展和品德的培育,只能在掌握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过程中得以形成,离开掌握知识的学习过程,能力和品德的形成就成了空中楼阁。理论知识的传授是生物教学的前提,只有因人善喻,因势利导,为学而教,才能促进自学。诱思探究教学模式是让学生五官并用,把老师滔滔讲、学生默默听的单向信息传递和多项思维撞击,把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到实处。诱思探究教学模式强调:应该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并把它放在课堂教学的首位。只有在跳一跳摘取桃子的过程中,才能既摘到了桃子,又能在跳一跳的过程中发展摘取桃子的能力,培育摘取桃子的品德。如果不是真正的体验、探究过程,而只是单纯的传授、灌输知识,很难获得具有活力的有价值的知识,更不能谈发展能力和培育品德。

2.促进能力目标的实现

能力是指顺利完成一项活动的心理特征,客观表现为顺利完成一项活动的方式。知识是经常遗忘的,但人的能力一旦形成常常伴随人的一生。因此,新课程学科教学特别强调发展能力。教学领域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由之路是发展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力是一种心理特征,只能在动态中形成,必须创造形成能力的时空条件。中学生物课对学生要求多方面的能力,不同的方向对学生的能力有不同的要求。学生掌握知识,要求他们具备认知能力、再现能力、理解能力,还要求具有比较、分析、判断、归纳、总结、逻辑思维的能力,还要有将知识转化为行为的能力。人最终必然要走向社会,要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这就要求培养学生的心理协调能力,又要培养学生待人接物、处理社会关系的能力。一般来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获得知识”和“应用知识”两种途径,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认真体验,使学生在体验中全面发展能力。发展能力一定要结合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去进行。知识都有本身的能力价值,它蕴藏在知识内涵之中,不思则暗,深思则宽,不透彻分析、挖掘,就不能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发挥,就会消失。引导学生五官并用、全身心投入知识的整个学习过程,确切落实体验性课程,这才是发展能力的有效做法。发展能力还要持之以恒,并要结合本学科知识体系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地有低级逐渐向高级提高。

3.促进品德目标的实现

个体人身相对稳定的个性品质的总和,成为品德。品德以人的情意因素(情感、兴趣、意志、性格等)为心理基础。情意因素对于一个人在一生中获得成功的几率往往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人的能力特征和品德特征的交汇,就构成了一个人的人格。全面发展的人,应该既掌握丰富的知识,又具备高尚的人格。从古到今,教育都把“传道”放在培育人才的第一位,也就是所谓的德育,这说明了培育品德的重要性。在教书育人中,认知因素和情意因素是同一心理活动的两个方面,他们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人类的一切实践活动中,认知因素是执行操作机制,情意因素则是动力激励机制。其实,我们在教学中常常也会发现,学习有障碍的学生,有时并非智力差,而是由于种种其他原因,造成他们的情意因素没有充分发挥动力调节作用,从而表现出对学习没兴趣、不上心、没有毅力等。如果我们能找到症结所在之处,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地加以引导,他们也能对学习产生兴趣,很快赶上来。

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培育品德,主要是发展学习生物的兴趣,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起初,人们认为完成生物课品德目标是一项政治任务,容易上纲上线,忽视其中体现的学科规律,师德品德目标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比较起来,显得十分脆弱。这就要求教师在生物课上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适时引导,发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自己主动全身心的参与教学过程,主动地做知识的“探索者”和“研究者”。这样,使“记忆型”教学转变为“主动学习型”教学。使学生在体验和探究过程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培育品德”三维教学目标,促使学生全面发展。这就是诱思探究教学模式促进生物课品德目标的实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