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师应改进教学方式,优化教学手段

教师应改进教学方式,优化教学手段

时间:2023-03-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 课堂教学手段的最优化“思变”才会 “发展”;“学习”才会“进步”。让学生自始至终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通过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多种媒体的有机组合,以求最佳教学效果。有时,教师故意犯错误,让学生改正,以引起注意。这些都说明了只让学生敢质疑还不够,还得教学生会质疑。教师应当教给学生一些提问的技巧,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教师应改进教学方式,优化教学手段

(一) 课堂教学手段的最优化

“思变”才会 “发展”;“学习”才会“进步”。学生只有在一个充满生命活力、富有探索空间的课堂上,才会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能力的展现,学力的发展才会达到最佳状态,使课堂教学获得最佳效果。激活课堂要做到“五活”:

1.引入含活势—激发兴趣,引发思考

兴趣是学生最直接意识到的学习动机,教学必须以学生的兴趣为起点,学生在产生兴趣的基础上,会引发各种思考。例如,我听过一位生物特级教师的课,在她的课堂上,学生可以不举手随时发言。从学生七嘴八舌提出和回答问题的“嘈杂”声中,你会感到有一股被激发出来的学习热情在涌动。允许学生听不明白马上问问题,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表达欲望和成功欲望,激活学生的即时思维。可能有的老师会说,这样不耽误授课进度,影响学生的成绩吗?看看这位老师的成绩,我们是这样评价的:很多所谓的差生,语文、数学都觉得无可救药的学生,而生物却能达到优秀,优秀的同学那就更好了。看看这位老师教的班的生物作业,正确率很高。可见,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允许学生问问题,可以节省老师发现学生问题的时间和精力,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不是浪费时间影响进度而是节省时间,提高效率。让学生自始至终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2.形式求活泼—方法多样化,手段现代化

课堂教学形式求活泼,不是追求课堂的热闹,而是要求教学方法多样化,因材施教。通过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多种媒体的有机组合,以求最佳教学效果。例如,在讲“鸟类的多样性”时,课前让学生了解自己认识哪些鸟,上课时,让同学们轮流说出一种鸟的名称,每人说的不能与他人重复,重复者被淘汰。通过此游戏,学生可以知道很多鸟。然后由6个小组的代表详述书上所说的6种鸟类。由于课前作了充分的准备,所以他们还经常有一些课外知识补充。这种游戏既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还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组织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又如,讲“种子萌发的条件”这一内容的前两天,布置学生将几粒菜豆种子浸泡几小时再拿出来,放在干净的碟子上,并盖上一块潮湿的纱布(要保湿),每天观察种子能否萌发,并作记录。很多同学的实验会取得成功,但也有部分同学会产生并提出疑问,如为什么有些菜豆种子烂了,为什么有些臭了,用开水浸的种子为什么不萌发等等。同学们讨论回答。这种实验法与讨论法相结合,发现问题、思考讨论并解决问题都是学生自己进行的,学生学习主动,印象深刻。

多媒体教学的最大优势就是能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优化组合文字、图表、图片、声音和视频,将一些现实生活中难用语言表达、板书又浪费时间、又比较抽象难理解的内容形象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使学生视听并举,加快了学生对知识理解的进程,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对于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有积极作用。《空中飞行的动物—鸟类》一节,让学生观看有关各种鸟在空中飞翔的图片,那优美的画面不仅使学生领略了那富于诗情画意的飞行世界,而且以情境强化感染,加深了本节的理解,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又如,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发生滤过作用,形成原尿。原尿再由肾小管重吸收,并且分泌一些废物,形成尿。这一看不见、摸不着的复杂过程,运用传统媒体,如挂图、模型、板画、语言文字等均难以表达。若运用CAI的动画制作,模拟这一过程,就可以化不见为可见,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形象,再配以精练的讲解,对学生理解较为困难的抽象内容、复杂的变化过程很有帮助,有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除上述几法外,还经常用自学填表法、谈话法、讲述法等,总之,教无定法。形式活泼的重要标志是:少灌输,多活动,让学生参与活动的全过程。

3.气氛求活跃—情意沟通,信息及时反馈

教师和学生在课内外能进行情意沟通,产生共鸣。课堂上,教师努力创造愉快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积极动脑、动手、动眼、动口,真正投入到学习中,成为学习的主体。例如,有时把竞争机制引进课堂,把全班学生分成4小组,每小组底分100分,每章为一轮竞赛,课上学生每次回答问题或表演,正确加10分,错误扣10分。另外,为了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提问,每次提问加10分。有时,让学生当“小老师”。有时,在复习巩固新学知识时,请同学上台指挂图,或请一些同学讲出本节课自己新增加的知识。有时,教师故意犯错误,让学生改正,以引起注意。

总之,教师努力凝造轻松愉快的气氛,学生在各种游戏中主动求学,容易获得成功的喜悦,增加自信。

4.探索有活力—思维有深度,见解创新意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学科,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把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有利于拓展学生的创造性,同时又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5.结尾留活意—留着激情,留着悬念

教师如果能坚持在每一节课讲完教学内容后,留几分钟时间,让学生畅发疑问,或教师承上启下地提出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带着悬念,进行思考、预习、运用,让课上的理论知识,延伸到课外的现实生活和生产实践中。

例如,课前,布置学生观察校园内挂着大吊钟的茎与其他茎的区别。在讲完“茎的输导作用”后,让学生思考、讨论:几年后,此段枝条的开花与其他枝条的开花情况如何?为什么?学生畅所欲言,理论联系实际,实现了知识的迁移和应用。

(二) 采用“新颖”的教学方式,增强学生提问的方法和技巧

平常的生物课堂中,有时学生非常热烈地质疑,敢字当头,但是质疑的水平却很不一样,为什么学生仅仅停留在“这个概念我不懂” “那个原理不明白”这样低层次的质疑水平呢?为什么有的学生提一些明知故问的问题呢?这些都说明了只让学生敢质疑还不够,还得教学生会质疑。在生物教学中,我们还需采用新颖的教学策略,由扶到放地使学生掌握提问的技能,感受提问成功的乐趣。

1.教给质疑的方法和技巧

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除了要让学生敢问、想问,还要让学生会问。教师应当教给学生一些提问的技巧,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首先,教师要让学生明确提问的种类。按照布卢姆目标分类法,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的提问:低层次的提问包括知识提问、理解提问、运用提问;高层次的提问包括分析提问、综合提问、评价提问。低层次的提问有利于知识的巩固,高层次的提问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其次,教师要适时诱导点拨,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可以在文字上、方法上、矛盾中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例如,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时,让学生先设计实验方案,然后与教材中的方案比较,产生矛盾和疑问,使学生对实验的单一因素与对比实验有深刻的理解。

2.做好“问”的示范

乔治波利亚在《怎样解题》中说道:“重要的一点是可以而且应该使教师问的问题,学生自己也可能提出。”学生问“问题”是从模仿开始的,所以教师要做好问“问题”的言传身教,做好问“问题”的示范,要站在学生角度去问“问题”。如在学习《水中生活的动物》一节时,我先提了两个问题做示范:① 为什么说鲸是哺乳动物而不是鱼?② 假如你是一位渔民,你怎样判断鲸的种类和大小?接着,我就让学生模仿我的问题,紧扣教材内容,深入思考,力求使学生能提一些带有思考性的问题。有一个学生接着就提出:“鲸睡觉时为什么要几头聚在一起,而且要头朝里,尾朝外,这与什么有关?”学生提的这个问题富有思考性,假如长期这样训练下去,在老师的熏陶下,学生所提的问题自然不会表面化、肤浅化。实践证明:其不失为快捷有效的教学策略。

3.抓住“问”的时机

问的时机很多,有对重要生理过程进行质疑;有对标题进行质疑;有在矛盾处进行质疑;有于不疑处质疑……总之,教师要用心灵的“火眼金睛”,抓住问的时机进行思维的开发训练。生物学科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心理学研究认为:与实验直接接触而获得的体验是最具体、形象的体验。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可积极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细致观察,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产生疑问。例如,在做《食物的营养》一课实验之前,大多数学生对哪些食物含有淀粉已有一定的了解,滴碘酒往往被当成是证明性实验。但当学生对尽可能多的食物滴上碘酒时就会发现那些原本被认为不含淀粉的水果蔬菜也会使碘酒变色,从而产生疑问:碘酒检验淀粉的方法可靠吗?变色的程度是否说明淀粉比较少?为什么滴在纸上的碘酒也会变色?用什么方法可以精确检验出食物中淀粉含量的多少……其实这些问题有许多已经超出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我鼓励学生在课外或在将来的学习中创造机会,进一步去探索,去寻找机会。通过这样的学习,不仅使学生学会提问题,还调动了其他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但有些章节的知识浅显易懂,大多同学都以为自己什么都懂了,没什么要问。这时,老师就要引导学生“无中生有”地发现问题,多想想:“为什么这样?”,“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等等,让学生在看似明白的地方,发现耐人寻味的问题。

4.提高“问”的艺术

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提高了,他们敢问、爱问,但往往会存在这样一个问题,部分学生提问题时,不加思索地乱问,为提问而提问,造成问得质量不高。因此,要进一步训练学生善问,而且“问”要有所创新。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提高学生“问”的艺术。

(1) 比较中提高。由于每个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发现能力、兴趣爱好不同,他们提出的问题也会迥异。在学生提问后,可将各个问题一一列出,让学生展开讨论,比较哪些问题更有价值。学生从优秀问题的选择中提高提问的水平,从中认识到不能一有疑就问,应在深入思考后,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方可提出。提问的语言应简洁、清楚,内容应有助于对知识的深入思考。“原生动物”一节教学中在学完“胞肛”后,我问学生:“不能消化的食物从胞肛排出体外的这一过程,叫什么?”学生们面面相戯,显然并不理解‘排遗”的含义,于是告诉学生“所谓排遗是指生物体将消化后的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我有意把“消化后的产物”一字一顿地讲出来,又问:“现在回头再想想,草履虫把不能消化的食物排出体外的过程是不是叫排泄?”学生一下明白了。

(2) 竞赛中增强。教学中,我们可针对学生的提问开展竞赛,根据问题的质量和数量评选最佳提问人和最佳问题。学生在感受成功中逐渐增强提问的情感,全力以赴地投入到思考之中,又促进了提问水平的提高。值得一提的是,在表扬成功者时,千万不能贬低失败者,要尊重他们的劳动成果,更要为他们的闪光喝彩。

(3) 合作学习中发现问题。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小学生由于受年龄、思维水平的限制,在认识能力上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他们对自己行为的自我评价能力较差,但对别人的行为却比较容易发现毛病。根据这一特点,教学中,应加强学生的合作学习。凡是学生能解决的问题,尽量让学生通过讨论、思想碰撞、组问交流来解决。

(4) 实验探究提问题。做实验,不仅是为了验证什么,更是为了让学生发现什么。因此,在教学中,设计探究式实验的关键在于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主问题意识,问题是探究的开始,问题哪里来?问题由学生在学习中自主发现。

(5) 猜想中提问题。在平时的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进行猜想,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与问题有关的事实或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有关现象,在此基础上提出ᅳ些猜想和假设。

(6) 科学“热点”提问题。随着生物科学的发展,许多“热点”知识对学生来说是新奇的,以这些问题为中心展开讨论,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摄取新知识的能力。

(7) 生产生活提问题。许多生物学知识与生产生活联系密切,在教学中,教师设计的问题要与生产生活结合起来。【教学案例4】 在探究中收获,在合作中分享— 《植物的生殖》一节的教学设计

内容简析

植物的有性生殖和发育虽然已在前面讲过,但并未给出有性生殖的定义。除了有性生殖外,植物还有许多种不同的生殖方式。通过实例引导学生归纳出无性生殖的定义;帮助学生学会区分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无性生殖的应用,使学生认识到生物学知识是生产实践的理论基础。教材中的“探究”是选择紫背天葵作探究材料,不仅是因为其抗性强、生根容易,更兼材料便宜易得,成活后还可作蔬菜食用,我们也可根据当地情况因地制宜。

目标定位

本课内容较多,学生大脑兴奋中心容易疲劳,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教学活动中不断变换教学方式给予刺激和加强。在重视探究性学习方式的同时,更应该教会他们实验方法及步骤。因此,根据八年级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以及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我确定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

(1) 根据无性生殖的一些知识,了解它在生活中的应用。

(2) 通过探究活动,尝试植物的扦插

能力目标

(1) 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实验操作,培养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

(2) 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做“扦插材料的处理”的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体验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性。

方法阐释

从给框图填空引入,让学生能够通过复习来描述植物的有性生殖。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葵花籽等植物,让学生自己总结出除有性生殖外,植物还有许多种不同的生殖方式,从中归纳出无性生殖的定义,并通过实例帮助学生学会区分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关于无性生殖的应用这部分,应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可以通过嫁接和扦插技术的讲述和有关的实验完成。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1) 准备葵花籽、发芽的马铃薯、砧木和接穗模型。

(2) 组织各小组进行扦插探究活动。

学生:(1) 兴趣小组同学准备好展示的材料。

(2) 收集有关嫁接的资料,尝试简单的嫁接,选择好材料并提前10天进行扦插活动。

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梁上有双燕,翩翩雄与雌。泥衔两椽间,一巢生四儿。四儿日夜长,索食声孜孜。青虫不易捕,黄口无饱期。嘴爪虽欲弊,心力不知疲。须臾十来往,犹恐巢中饥。辛勤三十日,母瘦雏渐肥。喃喃教言语,一一刷毛衣。一旦羽翼成,引上庭树枝。”是怎么样的一种景象?说明什么问题?你有什么想法?

(背景音乐《森林交响乐》,教师出示有春天景象的课件。)

教师:同学们,春天就要来临了,百花盛开,万物复苏,自然界又将迎来它欣欣向荣的时刻,而生命在生物圈中的延续和发展,是通过什么基本环节来达到世代相传、生生不息的呢?

学生:生殖和发育。

【设计意图】

听:《森林交响乐》,悠扬欢乐;看: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感:生命延续,跌宕起伏。通过课件对眼、耳感官的刺激,对心灵的震荡体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对生命不息、延续发展的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了解和探究植物的生殖做铺垫。

环节二:温故知新,探索新知

1. 植物的有性生殖

通过放映动态图像,重现“桃的开花和结果”的过程,激发学生记忆。利用教材中的图表,让学生独立填写,引导学生将对图像的观察转换成文字和符号,用语言表述出来,并进一步通过实物观察来理解有性生殖的含义。

教师:展示盘中的葵花籽,请看这盘葵花籽,它最重要的结构是什么?

学生:胚。

教师:胚是由什么发育而来的呢?

学生:受精卵。

教师:那大家知道什么是有性生殖吗?

学生: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叫作有性生殖。

【设计意图】

通过视觉、文字、语言,多维度、多层次的图文间的思维转换,给予学生充分的思维训练,在图文转换的尝试中“温故”。在此基础上,学生通过实物观察并解答教师精心设计的“有关被子植物生殖”的问题,层层深入,进而“知新” —顺理成章地归纳出“有性生殖”的科学定义。

2. 植物的无性生殖

教师展示无性生殖的实例,结合学生课外兴趣小组的实践成果的展示,鼓励学生展开讨论,引导学生归纳无性生殖的概念。

教师:(展示马铃薯)这块马铃薯已经发芽了,它很快就能成为一株新的植物体,它属于有性生殖吗?

学生:(部分学生回答)不是。

教师:那它属于哪种生殖方式呢?

学生:无性生殖。

教师:非常好。下面我们请兴趣小组的同学展示他们带来的植物。(www.xing528.com)

学生1:我带来的植物下面是仙人掌,上面是蟹爪兰,这是我从花鸟市场买来的。通过了解明白蟹爪兰接在仙人掌上会成活,这种方法叫嫁接,嫁接也是无性生殖的方法之一。

学生2:我带来的植物是仙人掌,但在同一株上却出现了不同颜色的品种,这也是嫁接的结果。

学生3:我父母把蒜瓣放在有水的盘子里,现在请看,它们已经长出了叶和根。

教师:他们做得真不错啊!我希望能有更多的同学加入到兴趣小组的集体中来。谢谢这几位同学。

教师:现在有一个问题需要大家开动脑筋了,看看谁能第一个解答出来。问题是这样的:马铃薯的芽能长成新植株,蒜瓣也能生根长叶,蟹爪兰和仙人掌能成为一株新植物体,这些植物的生殖方式有什么共同点呢?

学生:它们都没有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而是直接用植物体的茎或叶来繁殖新个体。

学生:它们都是无性生殖。

教师:这两位同学的发言实在太好了。那么有谁可以告诉我们大家,什么是无性生殖?

学生:无性生殖就是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教师:回答正确,非常好!我们在了解了什么是无性生殖之后,新的问题又出现了:我们该怎样区分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呢?

学生:有性生殖是由两性生殖细胞结合,成为受精卵,进而发育成新个体的;而无性生殖则不需要两性生殖细胞结合,直接由母体产生新个体。

教师:回答得太棒了!那大家是否还能举出无性生殖的其他例子呢?

学生:竹鞭节上的芽长成竹笋;椒草能发出芽和根;富贵竹枝条长出根系;草莓的枝条也可以长出根系……

【设计意图】

课前组织丰富多彩的学生实践活动,通过兴趣小组学生实物的展示,获取对无性生殖原理的理解和概念的建立,又增强了学生对科学探究过程的体验。

教师:大家想过吗,植物的生殖多种多样,这对植物来说有什么意义呢?关于这个问题大家可以参照书本上的观察与思考,请大家发挥你们的聪明才智,做一下大胆的推测。

(教师出示下列表格,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并指导。)

学生:无性生殖产生新个体速度比较快,有利于在短时间内繁殖大量的个体,而且能保持品种优良形状;有性生殖产生的种子和果实,可以通过各种方式传播到其他地方,扩大其分布的范围。

【设计意图】

通过列表对比的方式,使学生明确植物生殖方式的多样性,以及对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整体的理解和认识。

3.无性生殖的应用

教师引导学生先回忆茎的结构,看书认识砧木和接穗,学生代表在模型上演示嫁接的方法与步骤,进而明确接穗与砧木的选择,以及嫁接成功的关键是形成层的结合。并列举在农业生产上通常通过嫁接方式繁殖的植物。

教师:刚才有位同学向我们展示了嫁接的蟹爪兰和仙人掌,这种方法常用于生产实践中。例如:苹果、梨、桃等很多果树都采用嫁接法来繁殖优良品种。那么大家知道如何进行嫁接吗?

学生:看书并进行交流、讨论。

教师:(展示茎的模型)这是一株植物的茎,你还记得它的结构吗?

学生:外层是树皮,树皮内部是形成层,再往内就是木质部,中央是髓。(学生边描述,教师边逐一展示各部分。)

教师:刚才大家已经看过书了,也进行了讨论,那么谁能告诉我们什么是嫁接呢?

学生:嫁接就是把一个植物体的芽或枝,接在另一个植物体上,使结合在一起的两部分长成一个完整的植物体。

教师:很好。看来大家课下都查阅了很多的资料,那么有谁能够告诉我嫁接的方法有几种呢?

学生:芽接和枝接。

教师:那你认为砧木是什么?它有什么作用呢?

学生:砧木是嫁接中被接的植物体。它可以提供水分和营养并支持接穗。

教师:(展示接穗的模型)什么是接穗?它们有哪些结构呢?

学生:指接上去的芽和枝。它有树皮、形成层和木质部这些结构。

教师:那么谁能够告诉大家应该怎样进行嫁接呢?

学生:(学生上台,边在模型上示范边回答)枝接的接穗的下端要切成斜面;芽接的接穗的树皮要切成盾形,树皮内侧要有形成层,外侧有一个饱满的芽。

教师:非常好!

小结:今天我们一起复习了被子植物的有性生殖,明白了植物的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也知道了嫁接的方法。如果大家还有兴趣,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去了解更多这方面的知识。

【设计意图】

将课本中植物嫁接原理的讲授设计成课堂上的模拟实操,让学生利用图片资料和实物材料,带着问题去观察比较、思考讨论,尝试模拟嫁接的操作过程,完成由感性“实践”到理性“真知”的过渡。

第二课时

4.探究:扦插材料的处理

各小组的学生代表分别汇报探究的过程和结果:选择的材料、对材料的处理、做出的假设、实验设计以及实施过程、得出的结果与结论,并解答其他同学提出的问题。各小组的汇报结果汇总在表格中。教师进行总结和评析。

教师:我们常说:“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你能对“插柳”做出解释吗?

学生:把柳枝插入土壤中,将来就会长成柳树。

教师:我们一起来探究无性生殖的另一种方法—扦插。

教师:10天前,我们同学自己动手作了这个实验。现在请同学们参照课本上的探究实验的要求,小组讨论、分析汇报这个探究实验。

学生:讨论、商量。

教师:板书,展示画出的表格。

注:学生汇报时,教师及时填写内容。

学生:各小组交流自己的实验设计和结果。

提出问题:紫背天葵的茎怎样处理才容易成活?

做出假设:对插条的茎下端剪成斜切口才容易成活。

设计实验:选取20枝紫背天葵的茎段,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实验组茎段下端作斜向切口,对照组茎段的下方做水平切口。其他的条件相同,如:紫背天葵的茎段一般每段保留两个节,茎段上端都做水平切口,上一个节上的叶要去掉部分叶片,下面一个节上的叶从叶柄处全部去掉。扦插时都将下面一个节埋入土中,都用0.5%的高锰酸钾对枝条进行消毒,光照、土壤、温度等都相同。经过观察,得出结论:实验组的幼叶很快恢复正常,而对照组则要晚一些。我们的结论与假设一致。

得出结论:紫背天葵的下端切成斜切口更容易成活。

教师:能否对你们的结论进行分析?

学生1:我们认为茎的下方切成斜切口,可以扩大茎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面积,植物就容易成活。

学生2:我们组的两组紫背天葵都没有生出根,而且出现了烂根的现象。

教师:老师非常欣赏你们实事求是的精神。让我们一起来分析原因吧。

学生3:老师,我想知道为什么会发生腐烂的现象。

学生4:可能是没有进行消毒处理。

学生5:可能我们采用水插法不好,因为这样做容易引起烂根。

教师:对,分析得很好。希望你们能继续的用其他的方法做下去,得出结果后再来与大家交流,好吗?

教师:这次探究活动,大家有哪些体会呢?

学生1:我们不能盲目地去做,要多查阅资料或多请教有经验的人,这样就不容易走弯路。

学生2:科学探究不是一次、两次的实验就能得出正确结论的,要反复多次。因此我们还要继续研究。

学生3:我们要像科学家那样具有实事求是、百折不挠的科学态度,这样我们才能成功。

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分析、评价黑板上填写的表格)。

【设计意图】

通过各小组之间的交流,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收集资料、交流信息的学习能力,增强了同学间团结合作、互补上进的团队精神,激发了学生探究自然的欲望。

环节三:课堂小结,交流感想

教师:刚才各组的发言很用心,大家通过亲自动脑、动手,提出了自己的问题,做出了假设,并进行了实验设计,也得出了结论,再一次体验了科学探究的魅力。通过这次扦插活动相信大家一定有很多的想法和体会,课后可以查阅植物的其他生殖方式。

【设计意图】

植物的生殖方式很多,从传统农业的扦插、嫁接、杂交,到尖端技术“组织培养”、“太空育种”等,同学间的交流可以“一石激起千层浪”,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空间,让他们提出更多、了解更多的植物生殖方式,营造拓展知识、共享资源的良好学习氛围。

教有所思

本节课的课时容量较大,我要求学生人人动手操作嫁接的模拟实验,教师的个别辅导和集体反馈较难到位,只能依靠小组同学间的互相评价和辅导。可以尝试在课前或课后利用少量时间对小组长进行辅导或检测,以点带面,效果可能更佳。

本节的知识与生产实践联系紧密,体验是学生一种自主认知方式,而非外在的灌输。经过学生自主的体验,获得的印象特别深刻;经过学生自主的体验,科学素养容易形成;经过学生自主的体验,能充分发挥其积极性和主动性,也符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在环节的处理上,既有教师的主导引导,又有学生的自主发现;既注重信息的提供,又注重思维的激活;既有感性的观察,又有递进的发疑;既有实操的动手,又有信息的处理。让同学们通过观察探究,得到知识;通过动手处理,形成印象,并进而拓展,形成能力,能力反过来又提升了对规律的理解。如“有性生殖”、“无性生殖”等科学概念的建立,若仅以教师概述灌输,即使有实例佐证,学生也难以深刻体会概念中的重点词语。

我采用图文转换、模拟嫁接、兴趣小组进行扦插实验等方法,让学生充分活动,身体力行,认知感悟,在动手的过程中探究、获得认知,使复杂的原理和枯燥的概念生动鲜活起来,符合学生的成长心理和认知规律。

总之,我们要树立一个观念:提问,不只是教师的事;也应该是学生的事。新时代的教师,不再是大小齿轮的关系,也不是一桶水与一杯水的关系,而是激发者和被激发者的关系。正像是用钥匙打开汽车的马达一样,我们要从灌输者走向引导者,激发起学生质疑问难的兴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