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时间:2023-03-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有效的发现问题,有赖于教师对问题情境的创设以及对问题的呈现方式,教师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在国际教学改革的热点“问题解决”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已成为其不可或缺的前提。英国1999年的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六项技能之一就是发现问题的能力。在我国传统的学习理论都很重视加强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由此可见,我国的中学生缺乏问题意识。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近代英国科学家、哲学家K. R.波普尔说:“科学只能从问题开始”,“科学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越来越深化的问题、越来越能触发新问题的问题。”20世纪中期,美国的布鲁纳从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出发,大力提倡发现学习。所谓发现学习是指人通过对自然、社会现象或文字材料的观察、阅读,发现问题,搜集数据形成解释并对这种解释进行交流、检验与评价的过程,它是一种以发现新知识为目的的探究学习。发现学习的前提即是发现问题,学生必须具有问题意识,才能发现问题。在布鲁纳大力提倡发现学习的同时,芝加哥大学的施瓦布从了解科学的性质出发大力倡导探究性学习。所谓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离不开问题,探究是在有效发现问题过程中的探究。探究性学习有赖于学生对知识与认知背景的调用,有赖于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学习方式。而有效的发现问题,有赖于教师对问题情境的创设以及对问题的呈现方式,教师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在国际教学改革的热点“问题解决”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已成为其不可或缺的前提。英国1999年的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六项技能之一就是发现问题的能力。在德国教育当局已经应用“问题解决”培养教师。他们认为这等于帮助教师学习和掌握未来在课堂上开发学生智力的方法。日本《学习指导纲要》1989年3月发布了新的修订本,正式将“问题解决”思维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韩国在1997年的课改中也以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宗旨。在我国传统的学习理论都很重视加强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每事问”,指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其后孟子提出“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积极倡导人的怀疑精神;东汉的唯物学家王充提出“不问不识”;宋代理学朱熹提出“读书无疑者,需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这是对学习中怀疑精神非常科学的辨证的论述。到了近代,陶行知先生用“发明千千万,起问是一点”概括了问题意识的作用。“问题意识”一词最早见于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著作《关于思维科学》,它是用来描述直觉思维的形成过程的。安徽师范大学姚本先先生在他的论文《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中提出了“问题”的概念,论述了思维与问题意识的关系;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积极意义;教学中如何实现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等。他特别指出“只有科学的设置问题情境,适时、适量、适度地处理好问题材料,使学生进入适宜的教学状态,才能有利于教学意识的培养。”在论文《学生无问题意识的原因和问题意识的培养》中,欧阳文先生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了学生“无问题意识”的若干原因,并提出了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几种策略等。但这些文章多以介绍经验为主,没有形成较系统的理论。裴娣娜教授针对问题意识的培养提出的主体参与教学策略为: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氛围,形成相互尊重、信任、理解、合作的人际关系。如当学生见解出现偏颇时,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我纠错,将机会留给学生;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展开思维过程,使学生的思维活动有较高的质和量。(www.xing528.com)

国外的“问题教学”思想较为系统,苏联心理学家马丘金斯等人认为,问题是思维的起点,问题解决过程也就是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他们依据当代思维科学的最新成果,对问题教学的本质进行了深刻的心理学论证,对问题教学的操作方式、原理进行了开创性和系统性的科学研究。现代建构主义学习观和教学设计理论都把问题解决作为建构性学习的基本策略。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对此问题也作了深入的研究,认为问题是思维的开始,问题的解决过程就是思维发展的过程,提出了“抛锚式教学”。由于抛锚式教学要以真实案例或问题为基础(作为“锚” ),所以有时也被称为“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据报道,在一次国际生物奥林匹克竞赛结束后,外国科学家举行了一次面向参赛选手的报告会,并接受选手的提问。外国的参赛选手纷纷举手提问,但中国夺得金牌的选手却始终没有提出任何问题。一位外籍教师在谈到中外学生的差异时说:“中国的孩子非常聪明,为什么在课堂上不踊跃提问呢?”由此可见,我国的中学生缺乏问题意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