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问题意识现状及研究目的、意义

问题意识现状及研究目的、意义

时间:2023-03-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知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思维的这种问题性心理品质,一般称为问题意识。所以,问题意识是学生进行学习,特别是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的心理要素。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是创造的基石,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创造力,首先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现状及研究目的、意义

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知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思维的这种问题性心理品质,一般称为问题意识。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问题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被动的思维。”从一定意义上说,问题是思想方法、知识积累与发展、发明与创新的逻辑起点和推动力量,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没“问题”也就没创新。从本质上说,创新教育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为起点的“问题教育”。现代学习方式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问题意识是学生进行学习,特别是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的心理要素。

生物学属于自然科学,科学课程的中心环节是探究,探究发端于问题。能否有效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科学课程改革的成败。问题意识,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小孩刚开始会说话,说得最多的就是问题:“这是什么” “那是什么” “为什么”,表现出强烈的问题意识,但经过多年学校教育后,我们学生的问题意识却越来越薄弱。(www.xing528.com)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当前,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如何适应学生不断变化和增长的多样化需求,培养具有自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现代化人才,构建富有生机和活力的和谐课堂教学模式,成为我们面临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是创造的基石,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创造力,首先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从日常现象和生物学习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并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去解决问题。探究学习环节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可见能否从日常现象或生物学习中,经过启发或独立地发现一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是探究活动能否开展的先决条件,而且在探究过程中,始终都要保持强烈的问题意识。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曾经说过:“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想办法去解决,才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办法。发现问题是创造过程的起点,也是创造过程的动力。学生发现了问题才有可能提出问题。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生物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李政道也曾说过:“最重要的是提出问题,否则将来做不了第一流的工作。”中国学生在生物学基础知识方面比国外学生有明显优势,但存在最大的缺憾是不善于提出问题,缺乏创新精神。有了提出问题的能力,学生就能善于提出问题,在提出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意识也就悄然得到发展,从而有所感悟,这正是21世纪具有竞争力人才的关键素质所在。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目标,就是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是要努力实现包括教的方式在内的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实现由接受式向发现式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