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导入
案例 2014年8月14日,北京市公安局禁毒总队在东城区抓获多名涉毒嫌疑人,其中包括演员房××和柯××,两人的尿检均显示大麻类阳性,同时两人对吸食毒品大麻的违法行为供认不讳。2014年9月17日,房××因涉嫌容留他人吸毒被批准逮捕。2015年1月9日,东城法院第二法庭依法开庭审理房××容留他人吸毒一案,并当庭判处房××有期徒刑六个月,处罚金人民币2 000元。2014年12月,柯××的缓起诉处分确定,期限两年,被行政拘留15日。
——摘自《搜狗百科》
案例思考
案例中作为名人的房××和柯××因吸毒和容留他人吸毒,被判入狱,对此,你有何感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案例分析
案例中,房××容留他人吸毒,触犯我国刑法,被处以有期徒刑六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2 000元;而柯××因吸毒,违反我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被处以行政拘留15日的处罚。由此可以得知,对于毒品,我们应远离。
安全预防
1.对毒品的认识误区
青少年正处在生理、心理发育时期,单纯无知,有强烈的好奇心与逆反心理,判别是非能力不强,抵制毒品侵害心理防线薄弱,对毒品的危害性和吸毒的违法性缺乏认识,容易上当受骗,陷入毒品的万恶深渊。要注意避免以下错误的认识:
①轻信一次不会上瘾。好奇心理促使部分青少年误信谣言尝试吸毒,轻信新型毒品“不上瘾,无危害”,但众多吸毒者的亲身经历是“一日吸毒,长期想毒,终身戒毒”。
②“免费午餐”惹的祸。几乎所有吸毒者初次吸食毒品都是接受了毒贩或其他吸毒人员“免费”提供的毒品。此后,毒贩再高价出售毒品给上瘾的青少年。
③轻信吸毒可以减肥。毒贩经常向青少年吹嘘毒品的好处,称可以治病,还利用女青年爱美的心理编造“吸毒可以减肥”之类的谎言。实际情况是吸毒损害大脑,摧残意志,影响血液循环和呼吸系统功能,降低人的免疫能力,引发肝炎、艾滋病、肺结核等疾病。
④误认吸毒为时髦。毒贩们鼓吹“吸毒可以炫耀财富,现在有钱人都吸毒”“吸毒是时髦”等错误观念,而部分青少年关注潮流,追崇时尚,往往会被这些错误的观念所左右,走上“吸毒—强制戒毒—劳教戒毒”这条路,不光吸尽家产钱财,也毁灭了自己的美好前程。
2.防范措施
作为青少年学生,面对毒品,我们应具有怎样的防范措施呢?
①认清毒品对身心健康、家庭和睦的危害,以及吸毒者最终将走上犯罪道路的危害,认清戒毒的痛苦与艰难,远离毒品。
②加强自身的学习和修养,培养高尚的情操和道德观念。积极参加文体活动,增强集体观念,培养广泛的兴趣和爱好,避免孤僻的生活方式。
③谨慎交友,提高对毒品的防御能力,不要结交有吸毒恶习的朋友或听信他们的谗言。
④决不可因好奇而尝试毒品,防止上瘾而难以自拔。
⑤切忌沉溺于舞厅、游戏机房、录像厅等易于诱发和滋生吸毒行为的场所,以防被人诱骗而沾染毒品。
⑥要勇于面对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种种困难和挫折。人生难免会遇到逆境,切不可选择毒品来逃避,麻醉自己,从而最终走上毁灭之路。
⑦一旦沾染毒品,要主动向老师和学校报告,自觉接受学校、家庭以及社会有关部门的监督戒除及康复治疗。
⑧如果发现周围的亲戚朋友中有吸毒的人,要坚定自己的立场和态度,坚决抵制诱惑,并应规劝其戒毒;如果劝说无效,则应坚决不与其往来。
青少年除了提高自身防毒能力外,还应为社会禁毒工作作贡献,有责任向父母、兄妹、亲戚朋友讲解毒品的危害,要敢于向禁毒和有关部门揭露毒品罪犯和吸毒行为,形成人人抵制毒品、远离毒品的社会环境。
知识拓展
1.毒品及其种类
毒品是指鸦片、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冰毒)、吗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国家规定管制的其他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
毒品种类很多,分类方法也不尽相同。我们主要介绍以下两种分类方法。
①从毒品的来源看,可分为天然毒品、半合成毒品和合成毒品三大类。天然毒品是直接从毒品原植物中提取的毒品,如鸦片;半合成毒品是由天然毒品与化学物质合成而得,如海洛因;合成毒品是完全用有机合成的方法制造,如冰毒。
②从毒品流行的时间顺序看,可分为传统毒品和新型毒品。传统毒品一般指鸦片、海洛因等流行较早的毒品;新型毒品是相对而言的,主要指冰毒、摇头丸等人工化学合成的致幻剂、兴奋剂类毒品。(www.xing528.com)
2.吸毒的危害
常见的吸毒方式有静脉注射毒品、肌内或皮下注射毒品及通过呼吸道吸食毒品等。无论用什么方式吸毒,对人体都会造成极大的损害,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严重危害。毒品危害是世界公认的与环境污染、青少年犯罪并列的人类三大公害之一。
(1)吸毒对个人的危害
①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吸食毒品形成瘾癖后会产生强烈的病态反应:烦躁不安、失眠、疲乏、精神不振、腹痛、腹泻、呕吐、性欲减退或丧失。人体内的毒品达到一定剂量后会刺激脊髓,造成惊厥,乃至神经系统抑制,引起呼吸衰竭而死亡。静脉注射毒品又是传染肝炎、肺炎、性病及艾滋病的重要途径。
②摧残意志和精神,荒废学业。吸食毒品使人逐渐懒惰无力,意志衰退,智力和主动性降低,记忆力减退,致使学业荒废。某校8名学生吸毒成瘾后,生理、心理发生极大变化,经常缺课、旷课,无法继续就读,对自己、对家庭都造成极大损失。
③吸毒摧残人的性命。有资料表明,吸毒人群的平均寿命较正常人群短10~15年。25%的吸毒成瘾者会在开始吸毒后10~20年后死亡。据统计,海洛因吸食者每年的死亡率可高达16%~30%。毒品对人体造成危害,从而引起死亡的原因主要包括各类并发症、感染艾滋病、过量吸食等,长期服用毒品,会产生嗜睡、涕泪交加、疼痛、发痒、忽冷忽热、出汗、恶心和腹泻等症状,并极易感染病毒性肝炎等一系列疾病,严重时会引起昏迷、呼吸减弱、血压过低,并伴随肺水肿,导致呼吸困难而死。
(2)吸毒对家庭的危害
吸毒祸害家庭,“一人吸毒,全家遭殃”。
①耗费大量钱财。吸毒的高额支出,使一些原本富裕的家庭维持不了多久就债台高筑,到了一定程度必然要靠变卖家产换取毒品,致使家徒四壁。
②导致家庭破裂。吸毒成瘾后,吸毒者会变得十分自私且不诚实,性格变得烦躁易怒,他们淡漠了对配偶的关心体贴,淡漠了对家庭的责任和对子女的教育,容易导致幸福美满的家庭的破裂。
③贻害后代。生活在吸毒者家庭中的孩子缺少家庭关爱,常伴有不健康的心理,行为往往具有攻击性和反抗性,这样的孩子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3)诱发犯罪、危害社会
吸毒是诱发犯罪的重要原因,这是由于:
毒品不仅危害人体,摧残意志,而且还致使人丧失理智和人格。
吸毒耗资巨大,诱发人为解决毒资铤而走险,走上盗窃、抢劫、诈骗、杀人、贪污、受贿、卖淫等犯罪道路。如某校一学生毕业后分配到一家宾馆工作,吸毒成瘾,先后盗窃公款11万多元人民币,被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
有些吸毒者以贩养吸,从害己转为害人。如某校学生杨某吸毒成瘾,为解决毒资,在校园内贩卖、教唆他人吸食毒品,走上了犯罪道路。
吸毒影响社会稳定,破坏社会风气,腐蚀人的灵魂,毁坏民族精神,对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构成威胁。据调查,我国80%的女吸毒人员靠卖淫维持吸毒消费。
吸毒会吞噬社会巨额财富。影响国民素质,影响国家经济的发展。全世界每年毒品交易额达5 000亿美元以上,是仅次于军火而高于石油的世界第二大宗买卖。巨额的毒资流动直接或间接地威胁着国家经济的正常运转。
正因为如此,国家对从事毒品违法犯罪活动的处罚是严厉的,规定:凡是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的,无论数额大小都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吸食、注射毒品的违法行为处以拘留和罚款;成瘾者予以强制戒除。对强制戒除后又吸食、注射实行劳动教养,并在劳动教养中强制戒除。
3.吸毒为什么会成瘾
以吸食海洛因为例,对吸毒成瘾机制一致的认识是:人体内本身就有一种类似鸦片类物质的存在,当从外部大量摄入鸦片类物质时,外来的鸦片类物质逐渐取代了原来内在的鸦片类物质,遏制了原来人体内正常鸦片类物质的形成和释放,从而破坏了人体内的正常平衡,形成人体在生理、心理上的依赖。只有不断递增这种外来“摄入”,才能保持人体生理、心理上的平衡,如果中断外来的毒品供应,吸毒的人就会因“犯瘾”而引发生理和心理上的痛苦。
①吸毒成瘾是服用毒品后人的肌体生理和心理发生某种变化的一个过程。
有的专家将吸毒成瘾视为一种脑疾病。人吸毒后,毒品物质会迅速传送到人的脑部,并与人的某种受体物质结合,反复多次后,人体对毒品的耐受性提高,药物的作用逐渐减弱,吸毒者只能以更大的剂量连续不断地来抑制身体反应,满足生理渴求,从而愈陷愈深,不能自拔。
②吸食毒品,使人在生理上形成奖赏性强化的后果,导致在心理上产生依赖性,即强烈的渴求感,也称为“想瘾”或“心瘾”。
③人一旦吸毒成瘾,心理依赖与心理依赖又互相强化,因心理依赖而加重生理依赖,生理依赖产生的戒断症状又反复加重了心理上的依赖。
4.国际禁毒日
20世纪80年代,毒品在全球日趋泛滥,毒品走私日益严重。面对这一严峻形势,联合国于1987年6月在奥地利维也纳召开了关于麻醉品滥用和非法贩运问题的部长级会议。会议提出了“爱生命,不吸毒”的口号,并建议将每年的6月26日定为“国际禁毒日”,以引起世界各国对毒品问题的重视,共同抵御毒品的危害。同年12月,第四十二届联大通过决议,正式将每年的6月26日确定为“国际禁毒日”。
学以致用
为什么中职学生要远离毒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