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实践都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进行的,“三全六结合”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提出也是以一定理论为基础而提出的。其主要理论依据是整体教育观,渗透性、结合性和养成性教育理念。
一、思想政治教育整体观
20世纪80年代末,整体教育思潮兴起。整体教育思潮是当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潮的典型表现之一。它突出“以人为本”,突出“人文关怀”,突出“人文”“科学”与“创造”的和谐统一。思想政治教育整体观是“整体教育”思想的具体体现,是以尊重学生个体为核心,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过程整体化的高校生思想政治教育观。以“整体教育”思想为基础,思想政治教育整体观既包含了“整体教育”思想中的科学成分,又体现了高校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特点和现实要求。
(一)思想政治教育整体观坚持以学生为本,凸显人文关怀
思想政治教育整体观坚持“以人为本”,既是对“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继承与发展,又是适应当前高校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明确了高校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标和方向。坚持高校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以人为本”,重点在于一方面要尊重学生,充分发挥其主体性。在实践中,要以平等民主的态度对待学生,要把学生看成是能不断完善自身思想政治修养的个体,相信他们具有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另一方面,“以人为本”的高校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把不断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作为出发点和归宿,使教育内容与时俱进、实事求是,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符合大学生的需要和实际。
(二)思想政治教育整体观以学生价值观培育为核心,具有明确的价值观选择
思想政治教育整体观尊重学生个性发展,但反对价值中立,分辨善恶、坚持真理是思想政治教育整体观的核心课题。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极为重要。价值观是大学生在学习、成长、发展过程中,对现实生活中各种事物、现象进行评价、决定取舍的基本思想观点,它支配、影响着大学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思考价值问题而形成一定的价值观是大学生使自己的认识和实践活动达到自觉的重要标志。能够说,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方向,它对大学生所进行的具体活动起着定向的作用,换一个角度而言,价值观是构成实践活动自觉性的前提。另外,价值观对大学生行为具有长期支配作用,会使大学生的行为既出于内心又带有情绪化,经常被重复和强化,最终养成习惯。因而,思想政治教育整体观重视价值观培育,具有鲜明的价值观选择。在社会上价值观呈现多元发展情况下,高校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价值观,对社会生活中消极的价值观加以有效的控制和抵制,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使他们树立社会主义价值观。
(三)思想政治教育整体观坚持教育内容的系统性和教育过程的连续性
“整体教育”理论重视教育的整体性,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人的知识或是技能的教育,还应当重视身体的、社会的、道德的、审美的、创造性的教育。建立在“整体教育”思想基础上的高校生思想政治教育整体观同样不仅仅关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的教育,还重视对大学生人文素养和创造性的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的以成长为主线的立体式动态化教育。因而,思想政治教育整体观反对间断型碎片式的教育模式,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系统性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连续性。从大学生成长和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教育的基本目标出发,高校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必然包括: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并成为一个健全的人,培养大学生发展所需要的基本政治素养,培养大学生发展所必备的创新能力。这三个方面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既有递进关系,又有螺旋上升的含义;高校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连续性必然体现:高校生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具有一种整体的教育观念与制度安排,高校生思想政治教育各个阶段、各种形式应该是相互联系或衔接的。故而,思想政治教育整体观坚持教育内容的系统性和教育过程的连续性,实际上就是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课和各类辅助课程在高校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辩证统一,坚持课内课外和校内校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连续性和系统化,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过程凸显“整体性”。
(四)重视教育者自身的整体性建设,坚持全方位、全过程、全员育人
“整体教育”思想认为:“当教师为自身的精神世界打开心扉时,就能在教学场所自然地引进同学习者一道学习、一道创造的过程。教师的教授所必需的,不是现成的教学方法与教材,而是直面人在成长过程中的课题时确凿地把握该课题的敏锐的感受性。把每一个学习者作为无可替代的存在加以尊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者是所需要的。教育者必须注意发现每个学习者的要求与能力,注重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因而,思想政治教育整体观重视教育者自身的整体性建设,只有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提高,才能使大学生真正从心理上对思想政治教育者产生信任感,进而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产生信服感和依赖感。高校生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整体性建设,以“三全六结合”育人为总目标,主要包括: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二是专业课教师队伍建设。经由专业课教学推进高校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提高高校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渠道。因而,强化专业课教师的整体性建设,提升他们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尤为重要。三是管理者队伍建设。高校管理者虽然不奋斗在教学一线,但他们是“三全六结合”育人的重要环节,对推进高校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结合性思想政治教育
结合性思想政治教育有着丰富的理论基础,其理论来源于马克思恩格斯的合力论。马克思的合力理论表现在生产合力论上,马克思认为生产过程实际上是合力产生的过程,而合力的产生源于分工和协作。马克思指出:“单个劳动者的力量的机械总和,与很多人同时共同完成同一不可分割的操作(抬重物等)时所发挥的机械力量有本质的差别。协作一开始就创造了一种生产力,此生产力本身是集体力。”恩格斯的合力理论体现在历史合力论上,恩格斯认为:“不管历史的结局如何,人们总是经由每一个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觉预期的目的来创造他们的历史,而这很多按不同方向活动的愿望及其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各样作用的合力,就是历史。”马克思恩格斯的合力理论为大学生的结合性思想政治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因而,结合性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以学校为教育合力形成的枢纽,实现专业教育、通识教育、生涯教育、社团活动、社会实践和行为管理与高校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充分发挥多方分力的共同作用,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合力的过程。
(一)结合性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明确的“合力”目标
与以往相比,当代高校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条件和方式都发生了深刻变化。随着对外开放环境不断拓展、经济全球化不断推进、网络信息化不断发展、多元文化格局不断形成,原有的封闭的社会状态不断突破,各种文化相互汇合、相互渗透,当代社会变得更加开放,更趋多元,社会呈现出机遇与风险并存、发展与阻抗同在、积极与消极交织的状态。在此环境下,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思想认识和行为方式通常受到多方因素的影响,其结果是在高度社会化进程中进行比较与选择的产物,体现为必然的社会综合作用过程。因而,要使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普遍的认同和理解,必须综合运用校内外各种力量进行齐抓共管,才能取得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效果。故而,结合性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的直接目的就是对大学生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最大程度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与作用。
(二)结合性思想政治教育体现为有机“结合”形式
结合性思想政治教育既体现为校内与校外的结合,也体现为校内专业教育、通识教育、生涯教育、社团活动、社会实践和行为管理与高校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但是,此“结合”不是机械地连接或思想行为的延续,而是遵循教育规律、按照教育原则进行的有机结合。首先,校内与校外的结合主要体现为校内学习与校外实践的结合。“结合”反映了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实现理论和实践、主观和客观相统一的桥梁。理论来自实践,又必须回到实践中去,接受实践的检验,推动实践的发展。因而,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把校内理论学习与校外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根据理论学习内容有针对性地设计实践方案和目标,在科学的实践体验中强化理论学习的效果,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其次,专业教育、通识教育、生涯教育、社团活动、社会实践和行为管理与高校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既不是那种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式的简单的形式组合,也不是“花架子”式的随机的内容延续,而是一种有序的制度安排,是在学校统筹安排下的有计划有步骤的结合式思想政治教育。
(三)结合性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全校的“资源”共享
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指蕴含了大量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以能创造出一定教育价值的各类信息资源。大学拥有极其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青年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要实施结合性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就必须充分发挥所有教育资源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现校内教育资源的共享。首先,要在全校建立教育资源共享平台,整合优质的教学资源,实现资源的信息化管理,保护名师名课、建立具有学校特色的资源库。其次,要提高学校各单位之间教育资源共享观念,建立和完善资源共享机制,把教育资源共享作为一种长效机制落实下来。最后,要明确校内各个单位教育资源共享原则,明确他们的权利和义务,实现对教育资源的有序管理和共建共享。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社会在不断发展,形势在不断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层出不穷,在“结合”教育的过程中,既可能有获得成功的喜悦,也可能有遭遇失败的痛苦,需要一定的胆识和持之以恒的勇气。因此,教育资源共享也必然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需要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探索解决。
三、渗透性思想政治教育
所谓渗透性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旨在通过间接的、隐蔽的形式,将思想政治教育以受教育者喜闻乐见的形式,寓于各种教学活动和文娱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中,使教育对象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渗透性思想政治教育,究其根本,关键就在于“渗透”二字。“渗”,本意是指液体慢慢地透入或漏出,引申为其他事物慢慢地、不知不觉地侵入。“透”,作为动词,指的是通过、穿通;作为形容词,指的是达到充分的程度,透彻、完全。渗透性思想政治教育之所以可行有效,在于它有着深厚、广博的思想来源,中国传统的教育思想、国外的教育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都为渗透性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重要依据。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中的启发引导、因材施教、以身作则、知行合一、循序渐进、环境熏陶等教育方式都为渗透性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思想源泉和方法启迪。国外虽然没有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但有道德教育之实,而且往往具有通过教育、管理、活动、环境等相互渗透来进行道德教育的传统,许多教育理论中都包含着渗透性思想政治教育思想,为我国实施渗透性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借鉴。(www.xing528.com)
(一)渗透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渗透性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循序渐进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不能操之过急,不可能一蹴而就,要从大学生的身心成长特点和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出发,对大学生采取循循善诱、谆谆教导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二是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民主平等性。渗透性思想政治教育以对人的尊重为出发点,使大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始终起到支配和主导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使他们在民主和平等的氛围中,自觉接受思想教育,主动提升其思想政治素养。三是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间接多样性。所谓渗透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间接性主要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许多素材往往并不直接涉及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而是通过素材本身的间接影响,使大学生领悟道理,进而接受一定的思想政治观。在实践中,这种间接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可谓包罗万象,具有显著的多样性特征。四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开放无痕性。与专门性教育途径比较狭窄、教育场所与施教人员比较固定和封闭相比,渗透性思想政治教育则不同,它是开放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可以不受时间、空间、人员的任何限制,时时都可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人人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正因为如此,这种“渗透”教育才不留痕迹,容易被大学生接受。
(二)渗透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
从本质上说,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人”的教育,是有规律有原则的教育。渗透性思想政治教育也不例外,必须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和规律。其原则主要包括:一是方向性原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这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几十年来的实践追求和永恒主题。没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会迷失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和效果也就无从谈起。因此,渗透性思想政治教育首要的就是遵循方向性原则,要始终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这就要求渗透性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的过程中,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选好素材、用好素材。二是差异性原则。大学生作为自我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会表现出不尽相同的理解和接受能力,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和结果对于不同的大学生会表现出不同的特性。这种差异性,一方面是由大学生自身的成长决定的,另一方面也是多种外界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渗透性思想政治教育在实施过程中要因人施教,绝不能千篇一律。三是持续性原则。渗透性思想政治教育要想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并非一日之功,是一个长期作用的过程。因此,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我们必须树立决心和信心,对受教育者进行坚定不移的持续性教育。
(三)渗透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保障
首先,需要规划和完善校园环境建设。高校校园环境作为大学生生活、学习的主要空间,对学生思想政治观念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必须构建一个良好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校园环境,以优化学生的思想政治观念体系。高校校园环境是一个复杂性、多维性、开放性、动态性综合体,主要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两个。硬环境主要是指校园建筑、绿化、河流、文化雕塑等自然或半自然环境。软环境主要是指文化、制度、人员、氛围等非自然环境。这些环境是渗透性思想政治教育运行的重要保障,这些环境建设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其次,需要统筹规划和系统的制度安排。渗透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长期工作,更是一个综合性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它需要学校从思想政治教育的长远价值目标出发进行统筹安排,充分发挥每一个人、每一棵树、每一个建筑物的教育功能,真正做到时时渗透和处处渗透。
四、养成性思想政治教育
养成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法,对人的思想、道德、行为的培养体现为一个从“养”到“成”的长期的过程。按“养成”的本意而言,“养”的过程,就是“驯、育、培”的过程,需要经历无数次的反复、比较、选择,需要在文明与邪恶、美好与丑陋、高尚与低俗之间作出明确的选择。由此,所谓“养成”,就是培养形成的意思。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家庭、学校、社会都是养成教育的基本途径,但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养成教育不是随意性的、漫无目的的自然式培育教育,而是需要对教育内容、教育规则、教育程序进行统筹整体设计,需要对教育目标、教育原则、教育过程作出针对性安排。可见,所谓养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经由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训练活动,使大学生的言行规范化、标准化,使大学生自觉将学校的校风校纪内化为行为规范,最终形成良好的符合社会道德规范要求及发展方向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过程。从内容上看,养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经由严格管理、规范行为、长期践行、外在培养与自我内化等多种教育手段,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重要途径,它侧重于行为教育,与认知教育相对应,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知、情、意、行等素质。
(一)养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高等学校的养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由高校的培养目标、培养手段和育人环境所决定的,是教育者为使受教育者具有良好的素质、能力及行为习惯,而对受教育者反复和长期进行的教育、疏导、训练及培养的过程,它是经过受教育者的自觉体验和实践而逐步完成的。大学生养成性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显著的特点:一是与学科教学活动相联系,具有高层次性。与中学教育相比,大学教育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学科教育,体现为更为细化的学科分类和更为深层的学习过程。与此相联系,大学生养成性思想政治教育融于各学科教学之中,体现为更高层次的思想政治教育。二是贴近学生思想实际和人际关系实际,具有实践性。养成性思想政治教育重在“养成”,这就需要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想实际设计“养成”活动,经由日常生活和学习实践来培养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三是集德育、美育及心理健康教育为一体,具有综合性。养成性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单一或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它是以培育人格为中心、以大学生的全面自由发展为目标的综合性思想政治教育。四是作为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活动,具有群众性。所谓群众性,就是在养成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人人都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人人都能参与到养成教育中来,都能经由被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相互转换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二)养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
养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主要包括:一是教育引导与管理服务相结合的原则。养成性思想政治教育虽然注重经由生活实践来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意识,从而达到自觉提升思想政治素养的目的,但是,由于大学生的生活实践是丰富多彩和不断变化的,通常导致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要素难以取舍,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进程和效果。故而,养成性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一种放任自流的教育,而是需要对受教育者进行适时引导和管理的干预性思想政治教育。二是科学素质与人文精神相结合的原则。养成性思想政治教育不是某种观念和思想的专门教化,而是一种完整、全面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因而,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要想获得全面的发展,就必须培育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这也必然要求在实施养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坚持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相结合的原则。三是环境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于养成性思想政治教育而言,环境教育是一种外在教育。如何把外在的环境教育转换为大学生的自我教育,是养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环节。为此,在养成教育实践中,必须把环境教育和自我教育结合起来,有目的有秩序地推进各教育形式的合理转换。四是长期性与阶段性相结合的原则。大学生养成性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长期性,从进入大学校门到他们完成学业,他们的养成教育可能会一直进行,甚至在他们走出校门后仍会持续。但是,养成性思想政治教育既有总目标,也有阶段性目标,在不同的教育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会有所不同。因而,养成性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坚持总目标,做好长期教育的准备,同时,还要重视阶段性目标,它们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总目标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三)养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养成性思想政治教育不是随意的个人“养成”行为,需要系统的安排,需要探索有效的教育途径。养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主要包括:
一是开设“养成”教育课,调动大学生构筑理想、赞美道德、提高素养的情感和动力。
二是开展社会实践,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体验中推进“养成”教育。促进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从而有效推进思想政治思想的“养成”。
三是强化日常行为管理,在管理中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任何一种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品格的养成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外界环境对受教育者产生持续的作用和受教育者自身的不懈努力。因而,在养成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对大学生不能放任自流,要进行有效的管理,经由管理规范大学生的行为,使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
(四)“三全六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三全六结合”模式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形成了以“整体教育观”为理论基础、以“三全”育人为核心理念、以“六个结合”为实现方式的有机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构体系。对此,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理解:一是任何成功的教育都离不开理论的指导,都是建立在科学的教育理论基础之上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不例外。整体教育理论以培养“整体的人”为教育目标,注重受教者的个性、尊严、平等、自由,全面推进人的发展。这一理论虽然产生于西方,但在中国当下语境中就等同于“以人为本”。“三全六结合”模式就是在整体教育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符合大学生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新体系,其核心精神就是“以大学生为本”。二是任何教育模式的建构与实践都离不开一条主线贯穿始终,这条主线就是一种核心理念。离开了理念的引导与支撑,就不可能有理想的教育,更不可能形成有效的教育模式和体系。“三全”育人理念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风靡一时。进入21世纪,这一理念仍旧符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状况,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重要法宝。“三全六结合”模式在整体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上,坚持以“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为理念,引导和支撑起整个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运行与发展。三是任何教育模式的价值不在于其理论运用过程,更多的是以实践途径和具体成效展现出来。因此,对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评判关键不在于基于什么理论、坚持了何种理念,而在于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有效实现了这些理念,达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三全六结合”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通过专业教育、通识教育、生涯教育、社团活动、社会实践、行为管理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找到了实现“三全”育人的有效途径。
总之,“三全六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具有严密的逻辑结构体系,其中整体教育理论是模式构建与实践的基础,“三全”育人是模式运行的核心理念,“六个结合”是模式运行的具体形式。它们之间层次分明,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内含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原则等一系列内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