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具有价值规范与引导功能,制度的有效供给是德育建设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每一项教育的实施都必须有制度作保障。生态道德教育作为高校德育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绝不是一阵风,走过场,而是要长期踏踏实实地认真落实。因此,生态道德教育也同样需要制定相应的、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确立相应的教育保障措施,才能保证我们倡导的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有效实施。
一、组织保障制度
高校领导对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工作,要高度重视,统一思想、明确分工、明确任务、做到党政工青齐抓共管,创造全员育人环境。校院各级领导均要提出自己的工作目标、工作计划、实施措施,并邀请有关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内容、途径和方法,使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工作成为全校上下的共识,形成各级组织重视、党政工青积极参与的局面。首先分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导,要把各院系党总支书记、辅导员等学生工作人员积极动员起来。因为他们是对大学生进行日常教育的主要群体,他们的生态道德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这一工作能否真正落到实处。对政工干部队伍首先要进行生态道德教育培训,使得他们在思想上真正重视起来,将生态道德教育有效地渗透到学生日常思想教育中,进而形成养成教育。从一些细小的,与学生们学习、生活有关的事入手,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态道德素质。同时还需要充分发挥共青团、学生会以及学生社团等广大组织的作用,组织好围绕以大学生生态环保为主题的一系列校园文化活动,切实发挥校园文化活动的育人功能,使学生不仅在参加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更在参与活动中进行自我教育。这些学生组织要把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活动纳入到自己的工作计划中,每学期或每年活动组织的形式、时间,都要有详细的计划。既可以组织专题活动,又可以在校园文化活动中积极渗透。比如,大学生“三下乡”志愿服务、青年文明社区建设、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就是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有效载体。
其次,各学院要尽量保证有关生态道德教育课程的开设、教学时数、教学场所等。目前,有些学校“两课”的教学时数不足,要求“两课”一定要为各专业课让路。在这种错误观念的指导下,“两课”对生态道德教育的作用就会大大减小。因此,一定要保证“两课”教学的正常进行。给予开设生态道德教育课的教师大力支持。加强生态德育教材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这对生态道德教育工作的开展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另外,还应积极支持由校网络技术信息中心、计算机专业的高年级学生组成的精通计算机网络知识的教师和学生。请他们负责生态道德教育网站的管理和网络传输的技术问题,使网站为更有效的生态道德教育工作的实施提供更新颖、更广泛,贴近广大学生的教育平台。
再次,学校要积极支持鼓励有关专家、学者以及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进行围绕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科研,支持他们针对这一教育主题进行专门的科研立项、申报课题,在不断研究探索的基础上,出更多的科研成果,更好地探索总结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规律、途径、内容、方法、形式等,并结合教育对象的特点,将这些科研成果运用到教育实践中。相信这种理论与实践互补融合的教育形式,会使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工作更有成效。
二、运行管理制度
学校应制定包括德育、教学、科研于一体的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工作计划。各院系在学校总体计划的指导下,结合本院系学生的实际情况,按照学校计划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每一板块都要有具体的工作内容、工作措施和工作目标,并且每一板块都要有具体的负责人。通过建立生态德育工作责任制,形成统一部署、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的新格局。各院系工作的开展并不是整齐划一的,有些院系的工作开展得好,如领导重视、人员到位、计划可行、制度规范,而有些院系的工作则比较弱。学校应建立一整套便利、实用、有约束力的管理监督机制。比如,专项教育工作人员的例会制度、专项教育人员的学习培训制度等。学校可以采取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等形式,对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工作的组织、实施进行阶段式总结,保证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工作切实到位,及时发现工作中的问题,总结好的经验,为下一步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力的保证。在阶段式总结的基础上,学校在年终时还要进行详细的年终总结。进行年终汇总时,学校要善于发现各院系工作中的闪光点,积极树立典型。对于在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工作中涌现出的优秀院系及学生工作人员、教师等要按照奖惩制度予以表彰,并把他们的优秀经验及时总结,进一步普遍推广,以点带面,促进此项工作的全面提高。对于在检查中发现的问题以及工作开展比较薄弱的院系,也要很好地进行深入总结。一方面,这些院系要自检自查,对比先进寻找差距;另一方面,学校要帮助他们分析问题原因,对于工作方法的失误,要给予及时的指导,而对于工作态度上的问题,则要按照奖惩制度进行相应的处罚。
三、素质考评制度
规章制度是实施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法规,是学生管理的准绳。为了建立和维护正常的教育秩序,保证教育的顺利进行,提高教育质量,必须根据本院系的具体实际,科学地制定出一整套完备的管理考评制度,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加以完善,以保证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有效进行和不断深入。(www.xing528.com)
考评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学生管理人员的考核;另一方面是对学生的考评。对学生管理人员的考评包括:学校制订的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计划的落实情况;本院系是否有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以及计划的落实情况;本院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状况等方面,并且要把这些考核的内容通过季度考评、学期考评或年度考评等形式进行。对学生的考评包括三方面。
(一)德育成绩
学校要将大学生的生态道德素质纳入到学生综合量化管理体系中。学生的综合量化管理体系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专业学习成绩70%,德育成绩30%。这两部分成绩决定学生在毕业时的综合排名,与学生的就业情况密切相关。其中学生德育成绩主要包括:政治态度、思想品德、集体观念、社会公德、文明礼貌等。当前,应把大学生的生态道德素质状况,作为学生德育成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成绩主要由辅导员、学生干部通过日常生活、学习等各种活动等方面进行考核。各院系辅导员及其他学生工作人员要结合本院系学生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考核制度,切实有效地、真实地反映出学生生态道德素质状况。比如,定期组织学生进行专题讨论会、写思想汇报、写个人总结等。老师也可以通过组织座谈会、问卷调查等活动,及时了解学生的有关情况,把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及时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解决。德育成绩的考评还应在思想道德修养课和法律基础课中体现,也可以进行专门的考试。考试方法可以灵活多样,如笔试、口试、实践操作等;也可以是全校统一进行也可以各院系分头组织。总之,考试既可以测评出学生的生态道德素质的程度,也可以发现其存在的问题,为将来教育的深入进行提供最宝贵的资料。
(二)生态保护专题实践报告成绩
道德教育必须和实践相结合,否则便是一句空话。它应以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延伸生态德育工作。社会实践可以由学校组织实施,也可以学生自发去进行,通过实地考察、调研,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我国生态环境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我国生态德育现状,激发大学生们的责任感、使命感,利用在实践中收获的丰富的感性材料,充实思想,进而获得理性上的升华。社会实践报告是大学生利用寒暑假或其他业余时间,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进行社会调查、研究,进而对社会的某一领域的问题有更为深刻的认识。生态保护实践报告就是让学生进行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社会调研,比如,关于自然资源、环境污染、卫生与健康、物种资源等方面,然后将调研的情况进行汇总,形成报告。辅导员应组织专门的教师对学生生态实践报告进行评析,最后评定出报告的成绩。学生在四年学习期间的报告成绩累加起来就是该大学生的生态道德素质考评成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寒暑假的生态实践报告是必须完成的,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不定期进行,这可以作为学生考评的参考条件。考评的结果作为教师和学生评优的一个依据。
四、奖惩激励制度
建立与考核相对应的奖惩制度。一方面,对连续两年成绩突出的辅导员和其他学生工作人员在晋级、晋职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学校对优秀的分团委进行表彰并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对于成绩不合格的学生管理人员,学校要给以批评教育。对于批评教育之后仍无改观的管理人员和院系,要采取一定的惩处措施。另一方面,面对考评成绩优秀的学生也要进行表彰,并在评选三好学生、优秀团员、学生入党、就业等方面作为优先考虑条件。同样,对于生态德育成绩差的学生也要在上述方面给以一定的约束与限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