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将高校生态道德教育落到实处?首先我们必须要认识到生态道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不仅是一个传统的思想品德教育,更是现代人才的灵魂教育、理想教育等教育工作。因此,我们要全方位地开展。结合学生特点,制订出生态道德教育的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广泛性与针对性相结合、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以及自主性与约束性相结合的原则,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高校进行生态道德教育途径方法很多,从宏观方面讲包括理论教育、实践教育和日常思想教育等。具体又可分为理论灌输、文化环境、健全制度、培育氛围、典型示范、教育和自我教育等途径。总体讲,高校生态道德教育要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大互联合力机制:家庭的生态德育是培养生态人才素质的起点;学校的生态德育是塑造生态人才素质的主体工程;社会的生态德育是为前二者的教育提供平台,进而实现三者“联网”,由此形成一种强大的合力。
一、学校教育是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主体工程
学校的生态道德教育在实施过程中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首先,加强“两课”的主渠道作用,夯实生态道德教育的理论基础。正确的道德信念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武装,来源于在这一科学理论指导下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清醒认识和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赋予生态道德信念以科学的理论基础,为生态道德教育指明了正确的方向,能够使生态道德教育从感性上升到理性。深入开展生态道德教育,就要着眼于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在100多年前就已经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做出了很多精辟的论述。对这些理论知识的深入学习与探讨,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道德信念,引导他们自身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作出贡献。
为加强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国家相关部门下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见》和《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等文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98方案”进行了调整。在新的“两课”课程系列中,要突出“思想道德修养课”和“法律基础课”两门课建设,即努力通过这两门课的教学来实施生态道德教育。这两门课是高等学校实现德育工作目标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在引导和帮助学生系统掌握德育理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挥了重要作用。“思想道德修养课”与“法律基础课”必须与时俱进,把生态道德的有关理论充实到教材体系中去,为引导大学生树立“绿色”价值观奠定基础。
在“思想道德修养”教材中,可把生态道德内容作为独立的一章,与交往道德相并列,以此突出此项内容的分量,突出其对大学生的重要意义。以黑龙江省统编教材《思想道德修养》为例。具体章节纲目可按如下体系:
第四章 塑造良好的生态道德
第一节 生态道德及其作用
(一)生态道德概述
(二)生态道德的基础与特性
(三)生态道德对大学生成才的作用
第二节 生态道德原则及规范
(一)生态道德原则
(二)生态道德规范
第三节 生态道德实践
(一)生态道德实践的特点
(二)生态道德实践的途径
(三)树立正确的生态道德观
将生态道德作为一个专题在教学中重点讲授,这样对刚入校的全体大学生的生态环保意识的教育具有促进作用,树立生态价值观、生态消费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真正做到热爱自然、尊重自然,与自然为友;珍惜动植物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转变生活方式,推进生活生态化;规范个人行为,培育生态志愿者。(www.xing528.com)
必须充实大学生生态保护的法律知识,用法律本身的威慑力督促大学生,提高他们对生态环保的重要意义的认识,这是道德所无法做到的。《法律基础课》是对非法律专业的大学生进行系统的法律基础知识的主要渠道,是促进大学生的必修课。学习法律基础课,可以增强大学生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提高大学生行为的选择能力和评价能力。法律基础教材知识体系比较完善,其中有专门的一章内容——保护资源环境促进持续发展。其中详细介绍了有关生态保护法律的相关知识,比较全面、系统,对充实大学生生态保护的法律知识,提高大学生的环保意识,是非常好的一部分内容。但目前的问题是,在法律基础课的教学实践中,因教学时限的限制,这一章节常被略去或略讲。在此建议,法律基础课教师要在实际教学中,把这一部分内容作为教学的重点。除了课堂的理论教学外,还应安排与教学内容相应的实践活动,如:环保法律知识竞赛、社会调研、案例分析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会使大学生更加了解资源与环境问题的严峻性、重要性和紧迫性,树立珍惜自然、爱护自然和保护自然的意识,形成知法、守法、做事规范的氛围,为大学生生态道德建设的顺利进行提供可靠的保障。使大学生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精神,依法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实现人和自然和谐相处,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尝试开设《大学生生态道德修养》选修课。生态道德修养对大学生自身成长和社会的发展意义极为深远。如果条件允许,可开设《大学生生态道德修养》选修课,系统地、有针对性地讲授生态道德的理论体系以及在当今时代的现实意义,使得大学生们对生态道德的相关理论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没有相关知识的武装,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意识是难以确立的。尝试在高校开设《大学生生态道德修养》选修课,充分发挥课堂教育的主渠道作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生态道德意识,对于大学生们深入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意义以及对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深远意义,是十分必要的。开设生态道德选修课首先应该要编著一本相应的教材,可以设计教材题目为《大学生生态道德素质的建构》,教材体系应既体现生态道德和可持续发展有关理论的完整性,又要结合大学生的思想实际。通过这样有针对性的教材在教学中的运用,一定会使大学生的生态道德素质有很大的提高与飞跃,使大学生真正了解到人类生存与发展所面临的挑战,意识到环境保护对于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以及自身应如何践行生态保护。此外,在教学中可以开发多媒体教学软件,将我国环境污染现状、资源缺失现状绘制成抛物线图、柱形图等有关的数据图,并附上相应的解释说明。这样图、形、声并行的教学,会大大增强生态道德教育的有效性。另外,还可以配合课堂教学,增加课外实践的环节。通过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形式,使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自觉践行生态道德。
最后,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生态道德教育的环境氛围。校园文化是整个社会文化的一部分,是由大部分学生大致相同的思想情感、行为方式形成的一定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反过来使生活在其中的个体在思想、情感行为能力等方面不自觉地趋向一致,造就一种潜移默化的氛围,从而使大学生在知识丰富的同时得到性格完善、思想成熟、道德的认同和灵魂的锤炼。因此,校园文化对于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提高大学生的素质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直接关系着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在高等教育中日益显出其重要地位。同样,校园文化活动也是对大学生进行生态道德教育的主要载体,学校可根据青年学生的特点,围绕生态道德主题、科学设计与安排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将思想性与趣味性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活动中自觉接受生态道德教育。
校园生态文化建设可通过以下几个渠道进行:第一,要积极组织以生态道德教育为主题的系列讲座,定期举办围绕生态道德教育选择若干个专题,聘请校内外著名的专家、学者来讲。报告题目可选为:《保护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高扬人类生态文明的旗帜》等。系列性的专题讲座能够进一步拓宽大学生们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方面的视野,进一步加深他们对这一领域的认识与理解,有利于促进他们进一步的学习与深化,强化自身的生态道德意识与素质。第二,积极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态文化活动。比如,环境保护知识竞赛、演讲赛、戏剧小品比赛、歌唱比赛、主题征文比赛等。大学生们在参加了这样丰富的系列活动后,会真正地在内心深处感受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并从思想上得到提高,进一步指导自己的行动,使自己成为环境保护志愿者。第三,利用校园广播加大对生态道德教育的宣传力度,使之真正起到氛围育人的作用。校园广播对生活在校园中的大学生们的教育作用是不能忽略的。校团委可以在校园广播中设立“生态道德”专栏节目,聘请专家、学者、学生生态志愿者等,通过与他们进行有关的环境保护和持续发展为主题的访谈与交流,促动大学生对生态道德问题进行广泛和深入的研究与探讨。第四,建立专门的校园生态德育网站。当前,互联网以其迅捷的速度普及和渗透到人们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信息网络的这种爆炸性的发展,使得网络成为人们学习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大学生的网络普及率比社会其他群体更为广泛。大学生是接受和运用网络的先锋群体。信息网络作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将具有更高的教育效率。多媒体技术为大学生提供了绚丽多彩的图片、悦耳动听的音乐、活泼生动的三维动画及其他多媒体仿真画面,给大学生们带来多种感官的同时感知学习,如置身于真实的境地之中,其教育效果是传统的教育形式所无法达到的。网络对大学生的思维、心理及行为方式都带来相当深刻的影响。因此,我们正可以利用网络与大学生的密切关系,建立一个校园生态德育网站,请一批有相当专业知识的专家、教师通过QQ聊天、专家解答等形式,引导大学生们学习和探讨有关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与热情。第五,加强社会实践环节,实现自主式教育。1981年召开的以教育与劳动实践相结合为主题的第38界国际教育会议通过的建议书指出:“把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以及学生参加生产劳动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通过提供与外界包括与劳动界更多的接触,促进学生品格的全面发展。”社会实践对于社会意识范畴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与提高具有重要作用。同样,大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培养也要积极发挥社会实践的教育功能。社会实践能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生活、磨炼意志;关爱生命,完善人格……通过丰富的感性体验,在理性上不断得到升华。社会实践的形式多种多样,比如,社会公益活动、社会调查、社会考察、“青年志愿者”活动、“三下乡”活动等,以鲜活的实践活动为载体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操进行渗透式教育。社会实践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把思想品德教育融入到各种实践活动中去,使生态道德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通过社会实践,可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国情,特别是了解改革开放后我们国家在经济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所带来的对环境的重大伤害,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的生态道德情感,促动大学生树立新的生态价值观和对待生态环境的新的态度,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社会实践使大学生在新的生态价值观的指导下,认识到生态价值是维持自然生态系统平衡与稳定的机能,是人类可持续生存和发展的支撑系统,是自然界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人类实践活动所创造的,进而促进大学生生态保护的内在动力和精神的养成。
二、家庭教育是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基础工程
家庭是大学生接受生态道德教育的起点。良好的生态道德教育必须从孩子抓起。教育孩子从小就热爱自然界的一草一木,爱护环境,珍爱生命,培养孩子对自然的爱的情感。在家庭生活中,每一位家庭成员的思想状况、言行举止都会在彼此之间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家长对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生态道德困惑要积极引导,帮助他们明辨是非、分清善恶,培养责任意识,要坚决消除重智轻德的错误观念。家长对大学生生态道德行为的养成往往有着巨大的影响,家长道德行为的示范意义是巨大的。生态道德行为的养成都是在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形成的,都是琐碎的、细小的。家长要注意培养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意识,把生态道德行为的选择变成是自然的、习惯的、本能的反应。
此外,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家长一定要注意教育方式的运用。通过一定的思想沟通,平等地学习与交流。而不是总利用自己的“家长权威”,要求大学生“应该怎样”“必须怎样”。同时,还要注意不断提高自身的生态道德素质,以自己的知识素养、品德修养影响和教育大学生,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对大学生生态道德培养的基础性作用。
三、社会教育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提供平台
社会整体的生态道德水平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和尺度,直接影响到社会风气的形成。社会风气可通过启迪道德觉悟、激励道德情感、强化道德意志、增强荣辱观念的方式,在内心深处对人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改变性情,使人们的行动受到公众的支持、弘扬,形成道德氛围和社会舆论。大学生同样是社会关系网络中的纽结,生态道德教育一定要树立社会化观念,充分发挥社会大课堂对大学生生态道德的培养。
(一)普及生态道德教育,创设良好的社会风气
目前,我国的大、中、小学也都组织过保护环境的宣传教育活动,但毕竟是零散的、阶段性的,没有形成系统的、有计划的生态道德教育。社会上的不同人群的生态意识也都较淡漠,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一部分人为了满足自己的经济利益,完全置环境保护于不顾。比如一些造纸厂、化工企业将一些废弃物直接排放到江河湖泊,不仅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也给周围的一些居民的身体健康带来了极大的损伤。这种状况对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是相当不利的。因此,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必须加强对全体公民的生态道德教育,“要在全社会营造爱护环境、保护环境、建设环境的良好风气,增强全民族的环境保护意识”。树立“环境保护,人人有责”“保护环境无上光荣,破坏环境最大耻辱”的观念,引导国民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今天做起,在全社会树立环境保护为己任的良好风气,为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提供最好的沃土。
(二)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提供有力的法制保障
人的本性是双重的,既有恶的成分,又有善的成分。因此,人性既有利己又有利他。人性的双重性正是法律和道德功能互补、相互依托的基础。法律禁恶抑利己行为,而道德扬善崇利他行为,二者均在一定的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法律和道德都是人类社会特定经济关系的产物,两者都是调控人们行为的重要机制,二者的关系十分密切。要有效地维持社会的正常秩序,法律和道德缺一不可,法律是基本的道德,道德是不成文的法律”。“道德约束”与“法律规则”是调整大学生行为选择的不同范畴,二者是互相补充、互相作用的。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必须以法制化为保障,否则大学生生态道德建设的大厦必将是空中楼阁。因此,大学生生态道德的行为选择,仅仅依靠道德的培养是不够的,还必须发挥法律的震慑作用。因而,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过程中,应首先创建和完善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把社会上一些道德约束难以奏效的严重危害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的“失德”行为,纳入到法律规范调整的范围内,充分发挥法律的社会效力。以此有效地遏制“生态道德滑坡”,为生态道德教育提供最为强大的法制保障。
(三)加强社会舆论力度,创造浓厚的育人氛围
社会舆论的导向作用对生态道德的培养与提高起着重要作用。社会可以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计算机网络等多种大众传媒方式和手段,大力宣传环境保护的知识、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知识等。新闻部门可以组织生态道德方面的大讨论,通过各行各业人们的深入探讨和广为关注,启发人们对生态道德的进一步思考。环保部门可以组织有关环保的参观展览、设置环保教育基地等,以生动的社会示范引导大学生认识到应提倡什么,抵制什么,督促大学生反思自己的生态道德行为,强化生态道德意识,进而激发他们的使命感。文艺界和文学界要多出有关生态道德的科普类、艺术类等优秀作品,应积极参与“五个一工程”的评选,积极配合生态道德教育。这些优秀的艺术作品有利于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是大学生接受教育的有效渠道。这些作品结合大学生的思想特点,以生动活泼的艺术形式,在生态道德教育中强调精神感染和艺术审美,有助于大学生生态道德行为的养成。社会还有必要树立一些在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典型的人和事,对他们的事迹进行大力宣传,形成新时期具有时代精神的先进范式,为大学生们提供学习的榜样。
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三个方面的实施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它们之间绝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一个统一的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其中家庭教育是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起点,是这一教育工程的“建筑地基”,一定要建稳筑牢,并且要真正地突出其养成教育的特点,真正地在家庭熏陶的潜移默化影响下,从小在内心就树立生态道德意识,把“要我怎样”变成“我必须怎样”的自觉的行为选择;学校教育是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主体,是一个很重要的教育环节,它在基础性教育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系统地对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意识进行教育和引导,具有知识性、广博性的特点,将生态道德教育实施的面扩展开来。通过“两课”教学的主渠道,在新入学的全体大学生中广泛实施生态道德教育,引导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道德观。他们将是在社会发展中带动社会全体国民生态道德素质提高的主要力量。他们不仅自身具有良好的生态道德素质,而且还会致力于社会生态道德宣传教育工作。通过他们的努力,相信会以点带面,我国国民的生态道德素质一定会有较大的提高与飞跃,这对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将会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社会教育是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大课堂,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学习和实践的空间。大学生不是生活在校园的“真空”环境内,而是通过各种方式与社会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社会对大学生的熏染和影响的力量是巨大的。因此,一定要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创设良好的育人氛围。
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系统工程,是对大学生进行生态道德教育的一种探索,各高校在实施这项教育活动中,可结合各高校自身的实际在实践中不断研究完善,逐渐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大学生生态德育体系,更好地为社会培养新型生态建设人才,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