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道德是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社会的人们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内容体系既要结合生态道德学的要求,又要针对大学生生态道德素质的实际状况。
一、引导大学生提高生态道德认识
高校的生态道德教育一定要注意培养大学生生态道德人格的形成和完善。根据道德人格的一般形成过程,高校生态道德教育首先必须帮助大学生培养生态道德认识。毛泽东说:“不论做什么事,不懂得那件事的情形,它的性质,它和它以外的事情的关联,就不知道那件事的规律,就不知道如何去做,就不能做好那件事。”在生态道德领域也同样,要使大学生们具备新时期生态文明所需的生态道德人格,首先就必须使大学生们了解和把握生态道德的原则、规范和义务,了解和把握在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实践中,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然后他们才会有所选择地行动,也才会有一个明确的生态道德实践方向。
二、帮助大学生陶冶生态道德情感
生态道德情感是大学生生态道德人格形成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践行生态道德的情感动力。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于真理的追求。”如果说对真理的追求,需要情感,那么对于“美”和“善”的追求也同样需要炙热的情感。我们很难想象,没有对自然的热爱、尊重和敬佩以及对自然的高度评价,就不会对自然自觉地进行“道德关怀”。有了一定的生态道德认识,也并不能保证有相应的生态道德情感。因此,在对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中,高校一定要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典型事例,通过正反两方面的对比,让大学生们深受感染,激发他们的生态道德情感,使他们拥有对大自然的一种伟大的情怀,即“对他人的关心,对动物的怜悯,对生命的爱护,对大自然的感激之情”。生态道德情感是“自发地产生了对自然的精神挚爱,又称为情爱,其特征是人能在人与大地共同体成员之间献出爱,并以失去自我和心甘情愿遭受痛苦为标志。这是人类特有的一种高尚的生态道德情操”。高校生态道德教育一定要注意转变大学生的旧的道德情感,即对动植物的情感还停留在可药用、可食用等。这种情感的改变比一般道德认识的改变更是一个艰巨的过程,需要教育者们要具有极大的耐心和意志力。
三、教育大学生磨炼生态道德意志(www.xing528.com)
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意志是其道德人格形成的保证。因为在生态道德实践过程中,比如将垃圾分类、不随地吐痰、不破坏绿草等可能会影响和牺牲个人的时间、精力等。如果没有坚强的生态道德意志,就很难使自己的生态道德行为长久地坚持下去,也会严重影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更谈不上生态道德人格的形成。因此,高校生态道德教育一定要在教育过程中,通过生态实践,锻炼大学生们的生态道德意志,要积极引导他们同旧的道德观念作斗争、同自己的私欲作斗争,在长期的生态道德实践中磨炼生态道德意志。
四、强化大学生生态道德信念
“人类正处在历史的抉择关头。环境与发展领域里存在着各种复杂的矛盾,又最能反映人类的共同利益……面对现实,着眼未来,以人类千秋万代的共同利益为重,不再停留在言辞上,而是真正负起责任……”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理应责无旁贷地承担起保护环境、实现持续发展的历史重任。高校生态道德教育要突出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时代责任感,树立生态道德信念,明确作为大学生必须深刻认识到可持续发展与大学生自身成长发展的密切关系,时刻树立“保护环境,匹夫有责”“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的观念。通过系列的生态道德教育,使学生们不断反思,不断反省,不断升华自己的思想境界,认识到自身的责任,把外在的生态道德规范内化为自己主观的内在要求,自觉调整自己的行为,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作出贡献。
五、要求大学生遵守生态道德规范
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应明确规定当代大学生应遵守的生态道德规范,即“24字规范”与“五不准”。“24字规范”主要内容为:珍惜生命,热爱自然;合理消费,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控制污染。“五不准”为:不浪费一滴水;不乱扔一节废电池;不消耗一个塑料袋;不攀折一株花草;不使用一件一次性包装品。保护环境的行为方式都是细小和琐碎的。在生态道德教育过程中要注意帮助学生克服“小节不重要”的错误观念,时刻以古训“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来约束自己,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自觉践行生态道德规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