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原则和目标

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原则和目标

时间:2023-03-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可见,生态道德教育原则是进行生态道德活动必须遵守的基本要求和准则。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实践性同时也是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实现的重要途径之一。“伤熊事件”虽属特例,但透过这份令人心痛的冷漠,联系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种种现象,进行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刻不容缓。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大学生具有生态人格,使他们得到全面发展,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原则和目标

一、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原则

恩格斯指出“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它的最终结果;这些原则不是被应用于自然界和人类历史,而是从它们中抽象出来的;不是自然界和人类去适应原则,而是原则只有在符合自然界和历史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可见,生态道德教育原则是进行生态道德活动必须遵守的基本要求和准则

(一)综合性原则

所谓综合性原则是指在进行生态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坚持全面综合看问题的立场,使大学生从全局的角度获得较为全面的生态知识,形成系统的生态道德观,培养生态道德情感,从而能在实践中形成生态道德行为,正确对待生态问题。

生态道德教育是一个涉及生态学哲学伦理学等多学科的系统教育,单独某一门学科不可能囊括全部的生态内容。因此,只有坚持综合性原则以形成对生态的整体化认识,才可能解决生态问题,处理好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关系。

(二)科学性原则

所谓科学性原则是指在生态道德教育过程中,方案必须符合教育教学规律,以科学的教育理论为基础,确保方案实施过程和结果的科学性。科学性是教育的前提,任何一种教育离开科学性都是无稽之谈。生态道德教育是以生态观念为基础,而生态观念是建立在生态科学知识基础上的。从某种意义上讲,进行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也是普及生态科学知识的过程。

(三)实践性原则

实践性原则是指在生态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参与实践,在实践中促进生态道德素质的提高,在实践中检验生态道德教育的正确与否。实践性原则是生态道德教育的根本原则。没有实践,生态道德教育就失去了土壤,就不会有好的效果。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在实践的事务中,目的并不在于对每一课题的理论和知识,更主要的是对它们的实践。对德性只知道是不够的,还要力求应用或者以某种办法使我们变得善良”。生态道德教育如果仅仅局限于教师的讲授,大学生因缺乏参与实践的体验,是很难产生道德责任感的,也就难以转化为坚定信念所支撑的道德行为。

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实践性同时也是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实现的重要途径之一。所以,实践性原则对生态道德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目标

2002年2月23日下午13:10,在北京动物园的熊山,人们像往常一样将手中的食品投喂给正在乞食的熊。突然,一名戴眼镜、身高近1.9米的男青年转到动物园熊山的东北侧时,从手中拎的白色纸袋中掏出一个长玻璃瓶,扬手将瓶中的液体倒向熊山中两只坐在地上的成年黑熊。液体接触到黑熊的身体后,两只庞然大物先后发出嗷嗷的惨叫声,并倒在地上,来回翻滚,不停地口吐白沫。液体落在水泥地面后冒起一股股白烟,并发出刺啦、刺啦的响声,一大片地面被烧得发白。

这时,男青年表情平静地围着熊山护墙转了1分钟才不慌不忙地离去。一名饲养员紧跟着他,刚到狮虎山脚下便被围追来的护园队及动物园派出所民警团团围住,将其抓获并送到派出所。

这名犯罪嫌疑人是清华大学电机系四年级学生刘海洋,只有21岁。据他交代,他无意从书中得知黑熊很聪明,“嗅觉敏感,分辨东西能力很强”,出于好奇,刘海洋就想看看黑熊被硫酸泼后有什么反应。2002年1月底,他以同样的手段,用从实验室偷来的火碱兑上饮料烧伤了动物园的马熊和棕熊。第一次侥幸逃脱使他更加大胆,2月23日,他再一次带着兑了硫酸的饮料投喂到黑熊的嘴里……前后共有5只熊受到伤害。

在北京动物园养护园,正在被疗护的一只黑熊看到有人靠近笼子,立时直立着扑到笼子上,不断怒吼。据动物园熊山的饲养员说,另外一只被投喂硫酸的黑熊,眼睛已经没有复明的希望。经过检查,除了舌面整个被灼伤、豁膜脱落、口腔及上腭被烧伤以外,食道也被烧毁,目前已经无法进食。而1月29日被火碱烧伤的另一只7岁的马熊,胸、腹、背、腿上都有烧伤,已经用德国进口的药膏治疗了近一个月,却未见明显好转,马熊现在因伤口化脓开始发烧。饲养员说,这只马熊现在已完全丧失了对人类的信任,连原先最亲近的饲养员都无法接近它。

据了解,刘海洋平时学习成绩很好,一直名列前茅,并且已经被系里推荐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没有任何就业压力。刘海洋不是十分开朗,但也不属于沉默寡言那种类型的人。面对责问,这位大学生解释说是为了科学实验。面对受伤的动物,他竟然表现得那么无动于衷。被拘留后,他虽感到悔恨,但更关心的却是自己什么时候能被放出去,好让他继续完成毕业论文。(www.xing528.com)

“伤熊事件”发生后,人们在关注受伤动物安危的同时,更震惊于肇事者异乎寻常的镇静和冷漠。“伤熊事件”虽属特例,但透过这份令人心痛的冷漠,联系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种种现象,进行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刻不容缓。

我们大学不仅要培养有知识、有技能的人才,更需要培养有道德,包括生态道德在内的高素质人才。爱因斯坦就曾经说过:“我们切莫忘记,仅凭知识和技巧并不能给人类的生活带来幸福和尊严。”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大学生具有生态人格,使他们得到全面发展,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具体目标可分为提高大学生生态科学知识水平、培育大学生生态道德情感、坚定大学生生态道德信念、培养大学生生态道德意志、促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态道德行为五个方面。

(一)提高大学生生态科学知识水平

回顾过去几十年,我国生态道德教育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存在着不可忽视的欠缺,那就是在生态道德教育的过程中,缺少对生态科学知识的系统普及,这使得对公众的生态情感培养流于感性化和表面化”。如果缺乏生态科学知识的背景,大学生就很难对目前生态危机的严重性有清醒的认识,在这次调查问卷中76.52%的大学生认为现在的环境污染“非常严重”,20.68%的大学生认为“严重”。但对于问卷中第二部分18题生态科学知识的“熟知”平均还不到25%。这一点足以证明他们对生态危机仅有模糊的认识。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当今大学生的生态科学知识亟须提高,应把这个培养生态道德情感的认知基础打牢。

(二)培育大学生生态道德情感

生态道德情感是人们依据一定的生态道德观念,在处理生态道德关系时所产生的一种好恶、爱憎的情感。生态道德情感的形成,一方面是在一定的生态道德认识、道德观念的基础上,另一方面是在外在因素影响下和自己体验的活动中,逐步积累起来,形成稳定的生态道德情感。心理学认为,情感一旦占据心灵,就会支配人的思想和行为。列宁也曾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

在大学生生态道德活动中,如果分不清孰善孰恶,对美丑没有强烈的爱憎感情,那么也不可能有良好的道德行为。要使大学生认识到人来自于自然,自然界是人类生存的原始基础。只有对这层关系有深刻认识的大学生会对自然产生出一种类似于儿女对母亲的认同、感恩和爱护之情。这样才能唤起大学生的生态良知,激发他们保护大自然的自觉行动。所以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便是培养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情感。

(三)坚定大学生生态道德信念

道德信念就是人们通过对社会道德规范的认识和了解,在自身强烈的道德情感驱动下,对履行某种社会道德义务产生的强烈的责任感。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其主要目的是塑造新的生态价值观和价值理念,“环境道德教育与环境知识教育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后者主要解决知与不知、知少与知多的矛盾,前者面对的是信与不信、信念动摇与信念坚定的问题”。信念的东西一旦形成,将对人们的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通过对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坚定他们的生态道德信念。

(四)培养大学生生态道德意志

道德意志指人们在履行道德义务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自觉克服一切困难和障碍的坚定性和百折不挠的毅力。道德意志是在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的基础上形成的。当一个人对某一道德体系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认识到了它的高尚性,产生了热爱感情并决心用它支配自己的行为时,便产生了道德意志。所以,当生态道德认识和情感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相互作用而形成生态道德意志,生态道德意志一旦形成总是牵动、引导内心的活动朝着好的方向迈出实质性行动。

(五)促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态道德行为

道德教育不仅要解决信与不信、意志动摇与坚定的矛盾,还要促使由“信”到“行”的转变。落实到行为上的环境保护才是衡量大学生生态道德水平最直接的标志。只有不断动员大学生参与到保护环境、拯救生态危机的行动中,环境保护才不会成为一句空话。

1994年,我国政府批准发布的《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对我国公民的生态道德行为作了界定:一是所有的人享有生存环境不受污染和破坏,从而能过健康和健全生活的权利,并承担有保护子孙后代,满足其生存需要的责任。二是地球上所有的生物物种享有其栖息地不受污染和破坏,从而能维持其生存的权利,人类承担有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三是每个人都有义务关心他人和其他生命,破坏、侵犯他人和生物物种生存权利的行为是违背人类责任的行为,要禁止这种不道德的行为。作为大学生更应该规范自己的生态道德行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