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生态道德教育的特点及价值的介绍

生态道德教育的特点及价值的介绍

时间:2023-03-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生态道德教育所关怀的对象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隐藏在人与自然背后的人与人的关系。生态道德教育就是要通过引导人们认真思考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帮助人们认识到人与自然共同存在于生物圈这个关系网络中,人类与生物之间既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又相互包容,而不是传统的主客二分。而生态道德教育的对象具有全民性。其次,生态道德赋予人类义不容辞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生态道德教育的特点及价值的介绍

生态道德教育的本质特征我们可以在与传统道德教育和环境教育相比较中来加以认识。

首先,与传统道德教育相比:道德对象的广义性。生态道德教育所关怀的对象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隐藏在人与自然背后的人与人的关系。生态道德学的主要特点是:把道德对象的范围从人与人关系的领域,扩展到人与自然关系的领域,从而改变两个决定性的规范:一是伦理学正当行为的概念必须扩大到包括对自然界本身的关心,尊重所有生命和自然界;二是道德权利概念应当扩大到自然界的实体和过程,确认它们在一种自然状态中持续存在的权利。这不仅是道德对象、人的道德活动范围的扩大,而且是人的道德规范、道德标准和道德目标的变化。

生态道德提出了对生命和自然界讲道德的问题,这不是简单地把人际伦理应用到生命和自然界,虽然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在生态道德中有重要地位,但它仍是属于环境和资源从属于人的利益的方面。生态道德学提出人对生命和自然界的恰当尊重和责任,从时间——空间的角度,它从现在扩展到未来,顾及遥远的人类世界的未来;从区域扩展到全球,顾及全球范围的人类生存条件;从人际关系扩展到生命和自然界。它关心未来,关心自然,关心后代,关心整个生命和自然界。德国哲学家尤纳斯说:“人的行为已经涉及到整个地球,其后果影响到未来。因此,人类应当承担的义务亦应有同步的增长。我们大家都是人类集体行为的参与者,都是这一集体行为所带来的成果的受益者。现在,义务则要求我们自觉地节制自己的权力,减少我们的享受,为了那个未来的我们的眼睛看不到的人类负责。”其目标不仅是使现在及未来的人类生活得好,而且是保护整个地球上人与其他生命生存的基础,保护人类、生命和自然界。

而传统的道德教育只关注人与人的关系,指导人们如何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然而当代人所处的自然环境被不断破坏,人类发展所拥有的自然条件不断恶化,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凸显在人类面前。生态道德教育就是要通过引导人们认真思考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帮助人们认识到人与自然共同存在于生物圈这个关系网络中,人类与生物之间既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又相互包容,而不是传统的主客二分。那种认为人类与自然界之间只有外在的相互作用的观点是错误的。同时,生态道德教育还要引导人们思考隐藏在人与自然关系背后的人与人的关系,即当代不同地区的人们之间以及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在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方面产生的关系。当代大中学生经常羡慕西方发达国家的穷奢极欲的物质生活,埋怨自己国家的落后,然而造成如此贫富悬殊是因为我们没拥有资源吗?不是,而是由于发达国家以不平等的方式掠夺了发展中国家的自然资源。更有甚者,发达国家还利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困难和外汇短缺,把大量的肮脏工业和含有高度毒害的工业废物,运往发展中国家,严重破坏了发展中国家的生态环境和人民的生命健康。因此,生态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就是让学生正确认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自然资源分配和消费方面的不平等关系,从而在道义上谴责这种不平等和不道德的行为,并且在今后的工作和社会生活中有这种警惕心,不能再让其他国家的有毒垃圾毒害我们。另外也要引导学生学会考虑未来人类的生存权利。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无论是可再生的还是不可再生的,都是有限的,而且地球对环境污染的吸收能力以及对资源枯竭的承受能力也是有限的。人类的活动必须保持在地球承载的极限之内。如果当代人自私自利、目光短浅,追求奢侈性消费,并以此作为生活的目的和人生追求的价值,掠夺性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涸泽而渔,杀鸡取卵,那么地球上的不可再生资源很快就会枯竭。“吃祖宗饭,断子孙路”,最终毁灭的是人类自身。因此,生态道德教育使道德关怀的对象从人与人扩展到人与自然,使学生形成既要对他人和社会承担责任,也要对后代、其他生命形式乃至整个自然界承担责任的道德观

其次,与环境教育相比:教育过程的整体性。一是教育对象的整体性。传统的环境教育侧重知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对非环境专业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几乎是空白。而生态道德教育的对象具有全民性。既有专业学生,更加注重非环境专业学生的教育。大学生将来走上各行各业的工作岗位,成为各级领导和业务骨干,扎实的生态道德学知识基础和深厚的情感关怀,将大大有助于将生态伦理贯彻于工作和社会生活实践中,对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二是教育方法的整体性。传统的环境教育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习惯养成以及价值观的培养,更接近知识教育。而生态道德教育则通过多样的教育方式和情感体验,使大学生更易掌握生态道德学的理论。三是教育目标的整体性。高校生态伦理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让学生通过死记硬背牢记其中的理论知识,考过以后又全部还给老师,而是帮助学生学会判断人与自然关系中的是非善恶,正确选择、调节自己的生态道德行为,最终通过塑造“现代生态人”来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道德教育应该是“一种素质教育、人格教育,一种面向未来,培养抉择能力的教育。”

相对于传统的道德教育,生态道德教育的价值主要在于:

一、个体价值——生态道德教育有利于完善人格的培养

生态道德教育是针对现代社会面临的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而提出来的,在对生态危机逐渐深入的了解过程中,人们认识到,如果不从思想道德层面上对于生态危机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和调整,人类就不可能战胜它,也就不会有未来社会的发展。前苏联生态伦理学者佩德里茨金说过:“道德地对待自然界的规范一旦变成人的内在需要,它就会在解决生态问题中起到重要作用。”因此生态道德必然成为现代公民必备的道德素质之一。(www.xing528.com)

首先,生态道德观念是人区别于动物和人之为人的重要因素,人类以“类”主体的身份来开发自然和保护自然,实际上是人类本性的要求。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出发点和目的,从最低的要求来看,是为了满足人类肉体生存和精神享受的生活需要,从这方面来说,自然是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从最高的要求来看,是为了满足人性发展的需要,即为了使人摆脱动物本能而成为有自觉能动性和社会性的全面发展的人,从这方面来说,自然是人的“生命活动的材料、对象和工具”“是人的无机的身体”。

其次,生态道德赋予人类义不容辞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生态道德学认为,人类与其他生物共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但人类天生就比其他物种高级,因此人具有保护自然的道德义务,注重把人类的优越性体现在对整个生态环境领域的道德关怀上。人在进化的过程中形成了思考、语言和推理能力,人出类拔萃的形而上的能力使人区别于动物而具有责任心去关怀其他事物,人拥有影响、改造自然的能力。人类既是自然资源的开发者和享受者,又是人类与自然的唯一的单方面沟通者,是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者,是自然进化的引导者,义不容辞地具有保护、发展、更新和美化自然生态系统的责任。二者是须臾不可分开的。这是21世纪的人类的一个本质特征。

最后,生态道德是公民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表现,是评价个人品格高尚与否,是否具有人的尊严的重要标尺。生态道德从根本上说是利他主义的,一个自私自利的人是不可能关注生态、保护环境的。生态道德反映的是一种超越个人主义、超越狭隘的民族主义甚至超越人类中心主义的、反映人类与自然和谐存在的一种新价值观念。因此加强学校生态道德教育,是新世纪公民道德建设的要求,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

“生态危机的实质是人性危机,将生态从危机中拯救出来,必须首先将人从欲望的枷锁中解放出来。……人性的真善美必将造就出一个真善美的自然界,而自然界的真善美则显现着人性的真善美,实现着人性的真善美。”

二、社会价值——生态道德教育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思想基础

生态道德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同时又能促进社会的发展。2004年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决定》中首次提出了“到2020年我国将要实现的小康社会比2000年有六个‘更加’,其中第五个‘更加’就是‘社会更加和谐’。”胡锦涛总书记对和谐社会概括了六个基本特征:“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和谐社会的六大特征之一,对此,中央已明确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任务,并将其列为“十一五”的重要目标。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已经提到这样的高度,这应该说是令人可喜的现象,然而和谐社会的构建要依靠广大具有较高生态道德意识水平的人民来参与和建设,国家环保总局局长解振华指出,当前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应突出解决六大关键问题,其中第六个关键问题是“不断培育环境友好的文化氛围。树立尊重自然的价值观和道德观,通过教育、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等支持和协助,使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念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奉行的价值观。”这个问题的解决必须借助学校生态道德教育,当代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正是生态道德教育的重要对象。在高校中通过开设生态伦理课程,建设绿色校园、和谐校园等方式,使生态道德意识深入到每一位大学生的心中,这种影响必将辐射到整个社会中,为实现和谐社会建设的目标作出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