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回顾
2010年8月,华中科技大学教科院周光礼教授的新书《中国博士质量调查》面世。(11)该书通过调查披露了我国当前博士生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其中,一名导师曾同时带四十多名博士。据统计,2008年,中国博士学位授予数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博士学位授予国家;2009年,全国在学博士生24.63万名;2010年,全国博士招生计划为6.2万人……一系列数据激起千层浪。与此同时,2010年9月,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发布通知称,学校拟清退超学时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307人。一项网络调查显示,近七成网友力挺校方,认为“学校应该建立严格的淘汰制,否则没法提高质量”。在此次“清退”事件中,“淘汰”、“教学质量”、“教育公平”等是媒体报道的几个关键词。在这些词汇的背后,我们不难领会新闻关注的焦点所在,也不难体会民众对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所寄予的厚望。虽然,“清退”之举是一项例行事务,但我们的高校不妨从它的新闻关注度中读出社会期望,进而革故鼎新,推动高教事业的不断进步。
【摘自:《光明日报》2010年9月10日】
●题图注:从18人到20多万博士生我国博士年增23.4%。
讨论
刘魁:这起事件反映出两个问题,一是博士教育的质量问题,二是博士招生的制度问题。毫无疑问,此次事件对博士教育质量的提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对那些只为获取文凭的官员和企业高管也有一定的威慑作用。但是,清退撼动的只是高等教育弊病的冰山一角。众所周知,文凭背后存在各种隐性的利益关系,也存在某些教授与官员学生的利益互存,文凭能有助于官员晋升,官员、企业高管能为学院带来科研项目和经费。如果有关部门看不清这一点,不在招考制度和培养机制上下功夫,那么,清退带来的效果也只是昙花一现。
王国亮:华中科技大学按照规定办事清退超学时的硕士和博士生,引发了社会对高等教育进一步提升质量的前景预测和良好期待。将此次事件看成高等教育改变现状、提升质量的改革新动向。这是件好事,可以使高校从此次事件中解读社会期望,进而促使高校内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树立严谨的治学标准,注重学生的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培养出有真才实学的高层次研究生。(www.xing528.com)
马进:华科大清退研究生一事,曾遭受社会各界褒贬不一的评论。首先,在倡导教育公平的年代,为何学术平平的明星可以轻而易举的获取研究生这种殊荣。这又是否与国家政策、大学精神相违背?其次,也折射出研究生目前培养的质量问题。深问目前研究生培养水平现状,何以保证其人才的质量问题。再次,还体现了研究生培养体制问题。学校规定的二到三年的硬性制度管理是否过于苛刻,我们是否应当加入一些弹性的机制。不妨借鉴国外研究生培养体制,结合国情,认真探索出一条人性化、合理化、规范化的培养体制。
李娜:到2010年,全国博士招生计划为6.2万人。周光礼教授认为,我国博士生数量迅速增长,一方面说明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大发展;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博士生教育水平下降和学术质量滑坡。在这种背景下,我以为中国不能为了赢取“博士大国”的高帽而忽视博士生培养质量问题。相反,而是要严格遵循质量标准,建立完善的博士生淘汰机制,提高博士生“含金量”。
贺祖斌点评
曾记得,2006年“南开大学终结博士教育零淘汰”的事件曾引起社会的关注,这些年有关博士教育问题就不断涌现,今年博士研究生的清退事件再次进入我们的视线。博士教育本来是培养少而精的理论型和研究型人才,但是近年来博士学位被当成了进入官场、职场的跳板,政商界人士读博“镀金”现象也普遍存在,这都影响到中国博士群体的质量。同时,有关学者也认为清退超年限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根本目的是为了保证博士教育的质量,也是教育公平的需要。然而,此次事件不但表明的是博士教育质量的问题,更深层次的是博士的招考体制问题,“清退”行为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博士培养质量的问题,关键在于高校招考体制上需要改革。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去年在一次会议上说:“中国最大的博士群体并不在高校,而是在官场。”这一信息更加引起我们对博士培养的目标和质量的进一步思考。我也注意到,在《规划纲要》中针对博士研究生教育问题专门提出了“加强管理,不断提高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培养质量”的表述,说明这一问题也引起了高层的注意,相信不久会有相应的政策出台和实施。
相关阅读
25年来我国博士数量年增23.4%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迅速地由研究生教育小国跨入世界研究生教育大国行列。据统计,硕士生招生数从1982年的10778人发展到2007年的360590人,年均增幅为15.07%;博士生招生数从1982年的302人发展到2007年的58002人,年均增幅23.41%,大于硕士生招生数的增幅。截至2007年,我国累计被授予博士学位者达24万人、硕士学位者180万人。
——摘自:《中国青年报》2009年3月12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