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回顾
2010年2月,温家宝总理与科教文卫体各界代表召开座谈会时说:“一所好的大学,在于有自己独特的灵魂,这就是独立的思考、自由的表达。千人一面、千篇一律,不可能出世界一流大学。”“大学必须有办学自主权。”2010年10月,第十三届全国大学教育思想研讨会在华中科技大学隆重召开,来自全国各高校及高教界的300多名专家学者出席了这次大学教育思想高峰论坛。数十位专家学者就不同的研究领域进行了精彩的学术发言,会议议题主要包括:《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与大学教育思想、大学教育思想与创新人才培养、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与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大学教育思想的溯源与展望。其中,有许多创新的思想与精辟的见解,给人以深刻的思想启迪。
【摘自:华中科技大学网站2010年11月5日】
●题图注:2010年10月27日,第十三届全国大学教育思想研讨会在华中科技大学召开。
讨论
徐秋玲:“大学精神”之所以引起温总理的关注,在于它是大学“独特的灵魂”。大学精神是在大学长期发展的历史中逐渐积累起来的精神财富,是久经检验为大学公认的价值原则和共同追求的理想境界。(5)大学精神应当反映出大学的特质,服从服务于社会的大学使命,体现出教育规律、学术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如果一个国家想造就出一流的大学、一流的大师、一流的科技文化成果,那就应当对大学精神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尊重科学知识,尊重各类人才,尊重思想自由、学术自由的环境,尊重大学的办学自主权。
王重迪:现代大学在中国的发展已有一百余年的历史,但是我国的高等教育却迟迟培育不出大师级的人物,虽然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很复杂,但是对于大学教育思想研究的滞后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在武汉的大学教育思想研讨会上,有学者直言:中国大学有“指导思想”,缺“大学思想”。这个观点引起与会学者的共鸣,的确,“独特的灵魂”的“大学精神”产生与大学自治、学术自由、独立思想等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陈广超:大学史的发展表明,卓越的大学教育思想是大学的灵魂和根基。一个大学没有灵魂与根基,不可能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然而,社会的急剧变迁和科学的迅猛发展必然影响到大学校园,促使大学的社会地位发生变化,即大学从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由此,大学思想也变得混杂,大学的灵魂与根基也在社会现实中动摇。
兰香旭:关于大学思想的问题,原湖南师范大学校长张楚廷教授有着独到的见解,他认为大学就是为思想诞生的,大学特别能出思想、大学能出特别的思想、大学思想具有特殊性。但是哪一所大学能没有思想呢?我们缺大学教育思想吗?僵硬、陈旧的思想少见吗?他认为我们缺的显然是能让大学校园盛开思想之花的大学教育思想,缺的是能孕育思想家、科学家、哲学家的大学教育思想。
马进:温总理说“一所好的大学,在于有自己独特的灵魂,这就是独立的思考、自由的表达。”,这让我想起诺贝尔奖得主高锟在任香港某大学校长期间,因为同时在香港政府里任职,部分学生觉得有损学校的独立性,在高校长全校讲话时夺过麦克风抗议。事后媒体采访高锟:“怎么处罚该学生?”高锟笑答:“为什么要处罚?他又没有错。”事后果然风平浪静。也许,这正是大学精神的具体体现。
贺祖斌点评
第十三届全国大学教育思想研讨会在我的母校华中科技大学召开,我也参加了,并在会议的校长高峰论坛上做了《大学教育思想与地方院校办学特色培育》的主题报告。另外,对总理提出的“一所好的大学,在于有自己独特的灵魂”的说法让我深有感触,为此,我还专门写了一篇文章《也谈“大学精神”》(6)发表在《广西日报》上。何谓大学精神?实际上,温家宝总理的话已经表达得十分明白了,那就是:“独立的思考”——学术精神、“自由的表达”——时代精神和批判精神、“办学自主权”——创新精神,另外加上永恒的道德精神。学术精神很大程度体现在它的人文精神上,“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爱因斯坦认为大学的目标是“培养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个人”。故而,大学之高深、大学之大气源于有探究学术之“独立的思考”精神。大学应该有“自由的表达”的批判精神,新思想、新观念、不同的学术观点在大学可以并存包容,不同的思想可以通过学术交流相互影响。大学的创新精神是大学存在于社会的价值体现,也是大学发展的根本动力,但大学的创新精神很大程度上来自大学的“办学自主权”。人们常常把“学术自由、大学自治、教授治校”看成是西方现代大学思想。对比我国现代大学,在政策制定和执行的框架下很难孕育出大学“独特的灵魂”。因此,所谓大学思想应该是大学的一种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应建立在对教育的本质、办学规律和时代特征的深刻认识的基础之上。蔡元培先生在北大实践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教育思想是近代中国大学办学思想的典范,时至今日,他的思想仍然给我们大学办学带来很多启示。(www.xing528.com)
相关阅读
程斯辉:近代著名大学校长的精神风骨
蔡元培
张伯苓
梅贻琦
毛泽东曾评价蔡元培是“学界泰斗,人世楷模”,蔡元培可谓当之无愧。这不仅仅因为他提出了“囊括大典,网罗众家;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等著名的办学方针,铸就了“北大精神”,也不仅仅因为他学贯中西,在许多学术领域建树甚丰,更重要的是,他“外和内介、守正不阿;勇于任事,敢于负责;宽容大度,民主平等;严于律己,廉洁奉公”,具有高尚的道德与人格魅力。
张伯苓治理南开大学时,以其高尚的人格和永不言败的品质,铸就了“允公允能”的南开精神,培养了南开学生“爱国爱群之公德与服务社会之能力”。
梅贻琦在抗战期间作为西南联大常务委员会主席,以其卓越的办学才能,克服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团结具有不同学风、不同观点的师生,艰苦办学所达到的境界便是“人和”的境界,正如《联大纪念碑碑文》所载:“八年之久,合作无间;同无妨异,异不害同;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
——摘自:《中国教育报》2010年2月4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