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8 “钱学森之问”成命题创新人才培养引发热议
事件回顾
2009年10月30日,我国航天之父、一代科学大师钱学森先生辞世,全国各界深感哀痛。在科学泰斗远去之际,安徽11名教授公开致信袁贵仁:直面“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一时成为中国教育界关注的焦点。(11)温家宝总理在一次讲话中说:“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应该清醒地看到,我们的教育还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适应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温总理的感叹,源于对中国教育深层次问题的忧虑。缺乏人才长远规划的短视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扭曲的考核评价和选拔机制,怎能催生“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怎能让创新之花盛开、创新之树常绿?中国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实现文明、民主、富强的现代化目标,绝对离不开先进的、现代化的教育,绝对离不开一批又一批杰出的、真正的知识分子。是时候直面“钱学森之问”了,中国需要建立新的教育哲学和教育理想,需要形成新的教育发展战略和目标模式,需要推进以体制改革为中心的教育改革。“钱学森之问”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为何会有“钱学森之问”,如何解答“钱学森之问”,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破解。
【摘自:新华网2009年11月11日】
●题图注:“钱学森之问”引发创新人才培养热议。
讨论
廖容:中国现行教育制度过于注重应试教育,不够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样就使得很多学生产生了依赖思想,造成对事物缺乏独立见解,人云亦云。更造成了很多学生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及创造精神,因循守旧,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适应强烈的社会竞争,更不用说是成为杰出的大师级人才了。也就是说,我们的教育缺乏创新的精神,或许就是老先生提出“钱学森之问”的原因了。
彭淑媛:“钱学森之问”更引发了我们对现今培养模式的反思,在传统的保守的培养模式之下,何来成就出杰出的人才?我国大学本科教育四年,有着非常严格的课程培养体系,如果要打破这样的传统培养体系,实行新的培养模式,就需要从理念上解放思想,在高校自主办学的权力范围内,学校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实现的模式都要进行大胆的探索和创新,才能培养出杰出的人才。
周怡娟:在社会各界呼吁教育改革之时,教育系统的改革步伐却始终缓慢,而学校行政化和教师功利化趋势却日益加剧。这样的学校和教师何以培养出像钱学森这样的科学大师?“钱学森之问”更多的反映出了中国教育界广泛存在的问题,比如说,应试教育、学术腐败、论文抄袭等,而这些问题的迟迟不解决,严重的制约和阻碍了教育对杰出人才的培养,导致我们国家缺乏冒出杰出人才的土壤。
李娜:温家宝总理说:“‘钱学森之问’对我们是个很大的刺痛。”这不仅指出中国的大学在创新人才培养上的缺位,而且最根本的是对大学精神缺失的警示。在如今的一些大学里,学术附庸于行政,职称评定本末倒置,人才培养拔苗助长,而且受市场经济下功利化的驱使,很多学者盲目崇外迷失自己,丢弃了大学应有的办学理念和价值取向,失去了大学最宝贵的精神和灵魂。(www.xing528.com)
贺祖斌点评
钱老的“世纪之问”,是一个大国教育与人才之问,是全民之问的期待。我们将之理解为是对中国涌现出一批拔尖创新人才的殷切期望,以及赋予我们大学教育工作者的一种重大责任。我们通常说的“创新”,意味着改变,推陈出新、气象万新,“创新教育”就是为了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这样的教育才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然而,当前我国教育缺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守旧,教育改革缓慢,都使得我们缺乏了培养大师的土壤。高校不能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没有创新精神,不能对有才能的学生进行因材施教的教育培养,就无法培养出杰出的人才。中国教育需要改革,需要建立新的教育哲学和教育理想,需要形成新的教育发展战略和目标模式,需要推进以体制改革为中心的教育改革。其中,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教育改革的重点,是一项系统工程。首先,政府层面应借国家制定和施行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的有利时机,从政策上引导学校与社会在创新人才培养观念上提升一定的高度,凝聚合力。其次,在高校各主体方面,领导必须高度重视,广泛发动,认真组织,形成浓厚的氛围和环境;高校教师要端正教育理念,灵活调整教学模式,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充分的精力,努力进行研究与实践;大学生应当积极配合学校的教学改革等各项活动,并广泛参与其中。再次,在教育教学层面,以教育观念的改革与创新为先导,在理论与实践的各个教学环节中开展方法改革与创新,要进一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行“德才并育,知行合一”,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制度和人才评价制度。最后,社会各界还要有多种人才评价方式,克服以往唯学历、唯分数的评价标准,为培养创新人才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促使各类人才辈出,以适应人与社会发展的需要。我想这样做才能真正给“钱学森之问”一个好的答复。
相关阅读
11位教授给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及全国教育界同仁发出公开信——让我们直面“钱学森之问”
钱学森走了,又一颗巨星陨落了。我们深切缅怀钱老,缅怀他的科学精神和崇高人格,还有他的那句振聋发聩的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面对前来探望的温家宝总理,钱学森多次提出这样一个刻骨铭心的疑问。我们认为,钱老的疑问,也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疑问,是社会各界对中国教育的疑问,是一个伟大民族必须直面的疑问。
从1904年癸卯学制颁布、1905年废除科举至今,中国现代教育的发展已逾百年。从1977年重新恢复全国统一高考制度至今,中国当代教育的改革已经有30余年。应当说,积30余年来的发展和改革,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劲的动力。但是,不能回避的是,今天的中国教育同样存在着许许多多让人痛心疾首的问题,有些问题甚至是深层次的。例如应试教育、学术腐败、论文抄袭等等,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问题,正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难以突破的瓶颈。
前不久,温家宝总理在一次讲话中说:“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应该清醒地看到,我们的教育还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适应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温总理的感叹,源于对中国教育深层次问题的忧虑。缺乏人才长远规划的短视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扭曲的考核评价和选拔机制,怎能催生“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怎能让创新之花盛开、创新之树常绿?
中国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实现文明、民主、富强的现代化目标,绝对离不开先进的、现代化的教育,绝对离不开一批又一批杰出的、真正的知识分子。是时候直面“钱学森之问”了,中国需要建立新的教育哲学和教育理想,需要形成新的教育发展战略和目标模式,需要推进以体制改革为中心的教育改革。
——摘自:《新安晚报》2009年11月11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