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回顾
2006年10月,在网络上颇受关注的“高校豪华校门事件”让名列其中的近10所高校深受困扰。这其中,首当其冲的是山东省聊城大学。该校西校区南大门从照片上看,造型庞大绵长、气势恢宏,一度被誉为“齐鲁第一门”。再加上在网络上发照片的人声称其造价达到8000万元人民币,更被公认为是“高校最大、造价最高的大门”。近期,国内几家高校斥巨资建观光电梯或气派校门的消息披露后,在社会上引发了普遍关注和热烈讨论。高校建设究竟应遵循什么原则?该如何看待这些学校的行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系主任许懋彦教授曾参与过西北师范大学、中国民航学校校园的规划设计,他表示,花几百万元造一个校门实在没有必要,可以说是形象工程。从建筑的角度看,100多米长的大门与学校的其他设施很不协调,这么长的校门,里面得有多大的面积、多少房子来匹配?不少学者认为,校园建设的“豪华风”,不仅不符合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和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理念,也会对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不利影响,不利于和谐校园的建设。如果一些豪华建设还需筹款,甚至将负担转嫁到学生身上,更是不可取的,必须及时刹车。
【摘自:《人民日报》2006年11月2日】
讨论
廖容:很多世界名校给人最大的印象就是那浓郁的学术氛围和与之相称的低调、典雅而不失内涵的建筑,校门大都朴实无华,甚至有的世界知名学府连校门都没有而是与周围融为一体,但这并没有影响他们的教育水平、学术地位和“面子”。中国的高校教育在教学质量上还亟待进一步提高追赶世界先进水平,但我们很遗憾地看到,在另一个“战场”——校门包括其他一些奢华而不实的建筑及摆设比拼上中国高校也许已经率先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同时,高校们却又都在普遍反映教育经费严重不足……(www.xing528.com)
刘魁:国家投入到教育领域的经费不断加大,经费不用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却用在“面子工程”上,这显然与我国教育方针背道而驰。改变这种状况,不仅需要政府和社会舆论的监督,更需要高校领导思维转变,同时也需要谨记:大学的荣誉,不在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于它一代一代人的质量。
高慧君:“豪华校门”一事引出了我国一系列的“豪华校门”,尽管聊城大学声明花了300万人民币,但无论是媒体,还是百姓,几乎还是一致的批评声音,一致认为这样做不太符合我国现在的国情,现在还没有富到大学可以讲阔气、摆门面的程度。大学应该把修大门的钱节省一些,用在刀刃上。譬如,用在增加学校的教学设备上,用在聘请高水平的教师上,用在帮助贫困学生上等。
李娜:在此事件中,“大楼与大师之辩”成为一时争论的焦点,然而“大楼”仅是面子工程,“大师”才是一流大学所必需的内在要素。高等教育大规模发展的形势下,我们亟待解决的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问题,亟待实现科研成果转化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使命。因此,大学在硬件建设之外,更需要多一些软件建设,秉承笃行创新精神为高校文化累积丰厚底蕴。
谢明明:大学本应该是浮躁社会里的一块宁静理性的土壤,但是现在大学却变成了一块“热土”。随着高校与市场结合,使得高校有种热切希望被大众接受的冲动。但各高校所采取的策略各不相同:有的高校通过为社会培养各种优秀人才;有的高校通过为社会提供政策咨询、研究成果;而有的通过制造新闻事件;等等。我们希望大学能够将有限的教育资源切实的用在改善办学条件和更新实验设备上,以提高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
贺祖斌点评
我们的文化中有一种根深蒂固的东西,那就是“面子”文化。不可否认,“面子”问题在中国已有历史,其中虽然也附着诸多文化层面的内涵,但实际上是由上层需求与下层逐利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正是由于文化积淀与社会现实的交互作用,从而也就使得中国人的“面子”对高等教育的创造力形成了极大伤害。隐藏于“好面子”背后的,是强烈的“虚荣”心理。哈佛校长科南特关于大学地位的评价,那就是:“大学的荣誉,不在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于它一代一代人的质量”;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先生说过:“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位于首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的乔治·华盛顿大学的校门还不如我们的一所中学大门,但学校却出了许多影响美国乃至世界历史的人物,如:肯尼迪、杜鲁门、约翰逊、卡特、艾森豪威尔等等。一所大学真正要依靠的是不断涌现的杰出人才,而这恰恰要在默默无闻的状态下进行漫长时间的努力。高等教育做为一个学生走向社会前最后一个教育阶段,高校更应该为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榜样和价值观。此外,我国南北方的经济发展不均衡,富裕地区,教育投入“锦上添花”;贫困地区,教育投入期待“雪中送炭”。(6)所以,给社会带来负面影响的,不仅仅是“豪华校门”和“破败校舍”之间的表面不和谐,更有社会人群的分化——那些可能因贫穷而失去或缺少教育的人,会因此而陷入贫穷或更加贫穷的恶性循环。大学造“豪华校门”是一种缺乏自信的外在表现。大学之大,不在于校门之大,而在于大师之大,学术威望之大,培养的学生为社会贡献之大!
总评:
2006年的十大事件涉及到高等教育的各个层面,从“十一五”规划到评估方案调整说明我国高等教育在不断走向完善,从关注教学名师到博士结业说明我国高等教育开始注重教育质量,从代偿制度到高尔夫课程说明我国高等教育在不断探索中发展。但是,从一些事件中也凸显出我国高等教育的弊病所在,优秀生源抢夺凸显出“马太效应”的不良循环、博士公务员凸显出我国就业难开始上移,如此种种正是反映了我国高等教育还需不断地改革,需要不断在问题中进行反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