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南开大学首次博士结业终结博士生教育零淘汰

南开大学首次博士结业终结博士生教育零淘汰

时间:2023-03-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事件7南开大学首次博士结业终结博士生教育零淘汰事件回顾今年4月底,南开大学公布了一份《关于超期未毕业博士研究生的处理决定》,终结了28名南开大学博士生的学生生涯。鉴于在职博士生的延期毕业比例较高,南开大学已开始逐步缩招在职博士生。南开大学终结“零淘汰”历史,可以说是中国博士生培养制度上的一次“破冰之旅”。

南开大学首次博士结业终结博士生教育零淘汰

事件7 南开大学首次博士结业终结博士生教育零淘汰

img9

事件回顾

今年4月底,南开大学公布了一份《关于超期未毕业博士研究生的处理决定》,终结了28名南开大学博士生的学生生涯。他们因未达到毕业要求而只能拿到结业证书。这些学生都是在1997年以前入学的,学习时间已经超过9年,其中既有全日制博士生,也有在职攻读博士学位者,尤以后者居多。这份决定终结了南开大学博士教育零淘汰的历史。这份《决定》还规定,学校对各年级延期毕业博士生进行学籍认定并分阶段作出相应处理将成为长效机制。也就是说,今后学校还会陆续淘汰不合格的学生。据了解,这28名博士生均已修完博士课程,但有的未提交博士论文,有的导师认为论文水平达不到要求,不能参加答辩。鉴于在职博士生的延期毕业比例较高,南开大学已开始逐步缩招在职博士生。2005年首次明确提出,要严格限制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所占的比例。博士生在规定学制内无法毕业而延期,是高等教育的历史遗留问题。在一些名校,均存在博士生“积压”现象。

【摘自:《中国青年报》2006年4月27日】

●题图注:南开大学首次博士结业,终结博士教育零淘汰。

讨论

刘焕云:南开的这一创举无疑给缺乏生气的中国博士教育打了一针强心剂,其积极意义是毋庸置疑的。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仅凭个别院校的“自理门户”显然对于解决整个博士教育问题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形成一种整个博士生教育系统统一的管理和优胜劣汰机制,唯此,才能还博士教育应有的本色。

廖容:长期以来,博士教育给人一种进去了就等于拿到博士学位的印象,事实也确实如此。如此造成了很多弊端,比如不少博士生无心钻研,成天往外跑捞外快,甚至还没毕业就已经隐形就业,在职博士生问题似乎更大,纯粹为了职称和贴金的人员不在少数。整个博士生教育体系缺乏有效的竞争和激励,导致教学水平和博士毕业生质量难以保证。

刘魁:南开大学博士结业的决定,说明高等教育开始引入淘汰和退出机制,激活竞争机制,激发创新活力的思路和举措,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提升教育质量已经成为这一时代的课题。但是仅仅做出这一举措是不够的,高校应该不断反思博士教育培养政策的漏洞,不断完善博士教育的培养体制,寻找适合于中国博士教育发展的路径。

高慧君:南开大学之举无疑给教育,尤其是高学历教育敲响警钟。首先,使人们对博士教育的真正目的进行反思,让人们浮躁的高学历心态平静下来,高学历只是博士教育的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而高学历并不能代表一切高价值;其次,高学历教育并不代表所有受教育者都是优秀的,淘汰不合格的博士生是十分正常的,也是符合规律的,在美国等国外大学博士生淘汰率是相当高的,只有对博士教育的真正归位,才能发挥出博士教育的真正作用,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博士人才。(www.xing528.com)

李娜:博士教育的淘汰制是对人才培养质量问题的警示。虽然被淘汰的博士生大都因为精力分散和能力不足而无奈的接受这一现实,但是这一制度对于提高博士生的质量确实有一定积极意义。因此,超期未毕业按结业处理的做法一方面增强学生潜心研究意识,另一方面提高导师的学生培养质量意识。可以说门槛高了,尖端优秀人才站起来了。

谢明明:一直以来,博士生由于在规定学制内无法毕业而延期,是高等教育的历史遗留问题。在一些名校,均存在博士生“积压”现象(摘自《中国青年报》)。博士生们从事的是艰深的高端研究,不仅需要有足够的时间、宽松的环境,同时还需要有完备的学术研究条件。在延期毕业的博士生中在职的居多,从学科分类上看,以文科居多。因此,当缺乏足够的时间和宽松的环境时,博士生们往往很难达到博士生毕业的标准。

贺祖斌点评

其实,作为在读学生,不论是哪一层次的学生,如果在规定的期限内不能完成计划内的教学任务,理所当然是不能毕业的,这是基本的道理。南开大学终结“零淘汰”历史,可以说是中国博士生培养制度上的一次“破冰之旅”。博士生未按时毕业存在多方面原因,例如学生缺乏学术创新的能力;或者学生在读期间,尤其是在职博士生,他们没有处理好学习与工作的关系,难以潜心钻研学术;再或者是博士生导师的培养意识不足,给博士生的指导不充分;等等。既然培养博士生是为国家培养少而精的理论型和研究型人才,那么博士生学习超期且未能达到毕业要求,高校只好采取淘汰制度以保证博士生培养的质量。通过这种退出机制,一方面激活博士生的竞争意识和创新思路,培养他们的学术理想和潜质;另一方面促使高校要把提升博士生培养质量作为教学改革的重点,并从考试方式、监督管理、培养方案等多方面进行改革。当然,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淘汰机制是建立了的,但执行得不够理想。美国高校已经形成较为成熟的一套体系,如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这样的世界一流大学从博士生录取到培养过程管理再到论文写作都有严格的淘汰机制,麻省理工学院的学生十分优秀和刻苦,即便如此,它的毕业率也只有92%。过高的毕业率和学位授予率本身就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因此我国研究生教育淘汰机制可加以借鉴,建立过程性淘汰与结果性淘汰相结合的机制,合理制定不同专业博士生的毕业年限,定位好淘汰等级的标准,等等,真正落实对人才负责,对国家负责的要求。

相关阅读

美国的博士学制和高淘汰率

和中国一样,是否攻读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是每个大学生都要面临的问题。近30年来,随着世界性的高等教育普及化,攻读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的人无疑是愈来愈多。一般而言,在美国攻读一个硕士学位,有2年左右的时间就足够了,甚至有短至1年的;但攻读一个博士学位,则需要花较长的时间。据统计,美国博士平均修业年限最短的是化学化工、生化等学科,连硕士阶段在内,约需6年左右;最长的是历史、外语(如法语)、艺术史、音乐人文类学科,约需10年左右。以历史学为例,一个在美国长大的学生,如攻读美国史博士学位,平均约需8年左右的时间;如攻读亚洲史(如中国史)博士学位,则需10至12年。目前中国博士学位的平均水准不如美国,跟中国博士学位的修业年限普遍偏短是有关系的。因此,现在国内已有高校明确规定博士生在读年限不得少于4年,是有其道理的。但是,像佐治亚大学这样的公立大学,目前也在考虑他们的博士生修业时间是否太长了,似乎也在为缩短博士生的修业年限而寻找出路和办法。

博士生的学制既长,淘汰率更是惊人。传统观点认为,美国只有40%至50%的博士生能最终完成学业。据最近的调查数据显示,美国的博士学业完成率在33.4%(主要在人文社科类学科)至76%(主要在生物医学行为科学等学科)。这样,从全国的范围来看,在最完美的情况下,也只有四分之三的博士生完成了学业。这无疑跟美国高校普遍对博士学位申请人的能力和学位论文要求较高有密切关系。反观目前国内情况,各学科的博士生入门既不见其难,毕业率更是高达99%以上,平均质量的堪忧也自是情理中的事了。

大概正是因为在美国攻读一个博士学位并不容易,加之美国社会又基本上以私营企业为主体,经营者都是精于人力资源成本核算的,所以像佐大的学生指导手册上,已在提醒学生,你在决定自己的学业时,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认真考虑是否值得花费生命中最宝贵的一部分时光来获取一个博士学位。

——摘自:《吉林大学报》2010年5月7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