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十五”高教成绩斐然“十一五”发展目标确立

“十五”高教成绩斐然“十一五”发展目标确立

时间:2023-03-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事件1 “十五”高教成绩斐然“十一五”发展目标确立事件回顾教育部部长周济在教育部2006年度工作会议上作了“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总结‘十五’教育工作,推进‘十一五’教育发展”的讲话。“十五”期间,我国的高等教育实现了又快又好的发展,高等学校的办学水平不断提高。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做好2006年的工作,开好头、起好步,对于实现“十一五”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任务目标意义重大。

“十五”高教成绩斐然“十一五”发展目标确立

事件1 “十五”高教成绩斐然“十一五”发展目标确立

img2

事件回顾

教育部部长周济在教育部2006年度工作会议上作了“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总结‘十五’教育工作,推进‘十一五’教育发展”的讲话。“十五”期间,我国的高等教育实现了又快又好的发展,高等学校的办学水平不断提高。2005年,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校生总规模已超过230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1%,比2000年提高了8.5个百分点,跨入国际公认的大众化阶段。在规模发展的同时,高度重视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在计划安排上,坚持规模增长与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经费投入和就业状况等相挂钩。加大了学科专业结构的调整力度,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学科专业明显扩大,人才培养结构得到调整。高等教育对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不断增强,贡献力度不断加大。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加强,教育国际竞争力得到提高等。“十一五”目标要以建设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为重点,努力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国际知名高水平大学,力争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学科。2006年要启动“211工程”“十一五”建设,扎实推进“985工程”二期建设。高等学校要坚持人才强校,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深入实施“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完善学科带头人加创新团队的组织新模式。要全面推行教师岗位分类管理和聘任制度,建立完善符合高校教师特点的评价制度和薪酬制度,进一步深化高校内部人事制度、管理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激发广大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等。

【摘自:《中国教育报》2006年1月6日】

●题图注:2006年1月6日,时任教育部部长周济在教育部2006年度工作会议上对我国“十五”期间教育发展作总结。

讨论

廖容:我国高等教育近年来发展突飞猛进,对于提高全民族素质,塑造顶尖人才,为国民经济社会可持续的更好更快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证具有深刻的意义。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在经济方面,国家逐渐将首要追求发展速度转到追求质量和公平上来,高等教育的情况某种程度上也有类似问题,在高速发展的同时,存在教育资源地区、阶层分配的不平衡;受教人数迅猛增加的同时,教学效果与社会经济文化建设脱节较大等问题渐渐显现。

刘魁:2005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了21%,而“十一五”高等教育发展目标毛入学率为25%左右,高等教育招生规模仅比去年增加了4%,降低了高等教育发展速度。这说明我国教育发展开始由发展“量”到注重“质”的转变,可以预见今后我国高等教育将在一段时期内稳步发展,教育部门将围绕大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颁布重大决策,中国高等教育将从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型。(www.xing528.com)

高慧君: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正在经历从“精英教育阶段”向“大众化教育阶段”跨越,大众化教育的特点一方面表现在它的开放性,大学不能再办成封闭的象牙塔,大学的研究要与整个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其学术成果应该走出书斋,为社会服务。另一方面表现在社会参与程度上的加强,如:毕业的校友关心和捐助学校的发展、社会承担对学校管理的监督和评价等。

李娜:从“量”的指标来看,“十一五”期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要达到25%,这不仅反映了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的必然,也表达了我国努力跻身于世界高等教育大国之列的愿景。从“质”的角度来审视,高等教育在大发展的过程中应认识到办学质量存在的问题,必须把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作为工作的重心,这样我们才能建立起一个规模比较大、质量比较高的先进高等教育体系。

谢明明:在扩招政策的影响下,我国的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急剧升高,实现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目标。各个高校为响应扩招的号召积极实行外延式发展模式,努力扩大招生规模。这虽然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但也造成了大学教育质量的滑坡。针对这种现象,国内外教育家们曾提出:只有才能和智力素质较好的人才能入大学。因此,尽快走回内涵式的发展道路,认真履行好高等教育的内在职能,才能为我国的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贺祖斌点评

“十五”期间,是我国高等教育大发展的五年,自从1999年开始实施我国高等教育采取扩招的政策,经过连续几年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作为亲历这一过程的高等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更加有切身的体会和感受。第一,从宏观来讲,高等教育快速发展,较好地满足了老百姓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对专门人才的需求。第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高校布局结构调整工作也有进一步推进,比以前更加合理了。第三,由于高校扩招的速度很快,高等教育的质量问题也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关注,但高等学校的办学水平还是在不断提高,在规模发展的同时,也进一步重视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问题。第四,高等教育对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不断增强,贡献力度不断加大。经过“十五”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已经由封闭走向开放,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做好2006年的工作,开好头、起好步,对于实现“十一五”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任务目标意义重大。在高等教育继续发展的同时,也要清醒的意识到,大发展后带来的矛盾和问题:一是规模与质量的矛盾,在短时间内规模急剧发展可能使高等教育系统超越自身的生态承载力而破坏系统的生态平衡,这势必影响到高等教育的质量,这个问题我曾经在《高等教育生态论》专著中做过专门分析和评价;二是规模与资金投入的矛盾,近两年地方所属高校经费总投入(包括事业费和基建投入)中,学杂费约占25%,银行贷款约占23%,一些高校负债比例更高,有的学校银行贷款占学校当年经费总投入的1/3以上(2);三是规模与结构的矛盾,规模的扩大是否与高等学校的布局结构、学科专业结构、层次结构等相适应?因此,在基本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后,我国高等教育应将速度与质量、公平更好的融合起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推进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增强高校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促使高等教育更加科学的发展。

相关阅读

规模的急剧发展与高等教育生态承载力

高等教育系统像自然生态系统一样具有相应的生态承载力,它包含高等教育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持与调节能力、教育资源与环境子系统的承载能力等。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建立在相应的生态承载力基础之上。短时间内高等教育急剧发展可能使高等教育系统超越自身的生态承载力而破坏系统的生态平衡。

根据对我国高等教育潜在规模以及始于1999年扩招的我国高等教育系统生态承载力的分析,我认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与高等教育系统的生态承载力大体相适应,但在系统内区域间很不平衡,发展所需的生态承载力已接近甚至部分超出系统生态承载力的阈值,所提高的资源承载力仍不能完全负载起短时间内扩大的办学规模。实际上,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我国高等教育的超速发展,对高等教育系统造成了极大的资源和环境压力,由于高等教育系统具有一定的生态弹性力,使系统具有自我维持与自我调节能力,在短时期内完成高速发展的使命。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到今天,我认为除以继续提高办学资源承载力和环境承载力来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系统的生态承载力外,应对现有高等教育过大发展规模与过高发展速度作适当的调节控制,寻求资源利用与生态系统可接受阈值之间的动态平衡点,使之既能提高高等教育生态承载力,又不对高等教育生态系统产生破坏与影响。

——摘自:《高等教育生态论》,贺祖斌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