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做好信息化战争条件下局部战争的准备
近期世界上发生的几场战争表明,战场空间已突破了人们的传统认识,对于未来信息化战争有了新的认识,世界各国都把军事战略的重点转到了应对信息化的局部战争上。只有立足打赢信息化战争,掌握和落实信息化战争准备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才能掌握战略上的主动权,立于不败之地。
(一)做好信息化战争条件下的军事斗争准备,必须要以军事理论创新为先导
当前军事领域的深刻变革,迫切要求我们丰富和发展毛泽东军事思想和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努力创建中国特色的信息化军队和信息化战争理论,特别要着眼中国军队面临的军事斗争现实任务,重点在信息化条件下联合作战理论、非对称、非接触、非线式作战理论以及情报战、电子战、火力战、心理战、媒体战、特种作战等战法理论上大胆创新。
一是冲破传统经验的束缚,知难而进,创新军事理论。阻碍军事理论创新的首要障碍,是军队建设的传统经验的束缚,特别是对于有过辉煌战绩的“胜利之师”而言,对创造新的军事理论有一种自然的心理障碍。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某些传统的经验往往会成为未来失败的教训。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必须既正视传统经验,又敢于冲破传统经验的束缚,勇于向困难挑战,只有这样才能创新出先进的军事理论,来牵引军队转型。
二是冲破教条主义的束缚,开拓进取,创新军事理论。教条主义束缚人的思想,容易使人的思想僵化,不思进取。而历史是发展的,战争是发展的,军事理论必然也是向前发展的。而要使军事理论不断向前发展和创新,就必须勇于冲破教条主义的束缚,打破本本主义,才能从根本上创新先进的军事理论,才能对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和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进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
三是营造氛围,健全机制,鼓励创新,确立“知识军人”的观念。在信息时代,那些掌握大量知识并能够创造性运用知识的学者型、专家型、创新型的知识军人,是军队建设和打赢未来信息化战争的关键和支柱。强化“人才资源是第一战争资源”的思想,积极营造一个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新环境,使研究者充分享有实现自身价值的自豪感,献身军队建设的成就感,得到广大官兵承认和尊重的荣誉感。
四是立足现实,借鉴创新。我军要加快转型,做好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准备,一方面,要靠自主创新军事理论,但另一方面也不要忽视借鉴创新军事理论。在信息社会,任何一支军队,关起门来搞建设、谋发展是行不通的,必须面向世界,跟上世界发展的潮流,积极借鉴先进国家军队的建军理论。
五是着眼未来,超前创新。在构成社会的各个领域中,军事是最活跃的领域。江泽民同志指出:“要注重理论研究的超前性、实用性和综合性,着重研究世界军事发展趋势,探索信息化战争的特点和规律。”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已是日新月异,武器装备和军事理论更新的周期更是越来越短,理论的创新片刻都不能停顿。
(二)做好信息化战争条件下的军事斗争准备,必须要以武器装备建设为重点
要坚持以信息化为主导,以机械化为基础,以信息化带动、提升机械化,以机械化促进信息化,走机械化和信息化复合发展的路子。要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在高起点上利用高新技术,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的跨越式发展。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加快发展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拿出让敌人害怕的“杀手锏”,争取以局部优势对敌形成必要的战略威慑能力。
1.“聚焦前沿”式发展
一要有“聚焦前沿”的眼光,始终居于世界信息化和信息化战争发展的制高点,敏锐觉察和把握装备领域信息化的最新动向;二要有“聚焦前沿”的勇气,勇于放弃被动追赶的发展模式,省略一些不必要的环节;三要有“聚焦前沿”的目标,锁定前沿目标,以此换时间、争速度,达成短期内赶上并与强国军队同步发展的目的。
2.“局部先行”式发展
一是优先发展战略层次,抓好战略性力量建设。支撑信息作战的核心技术是信息和情报,而目标信息和情报,主要依靠卫星、预警机、侦察机、无人飞行器和传感器等支撑起的信息网来提供,战场监控、信息传输、导航定位、精确制导,都依赖卫星等传感器来支持,这已经被近期几场局部战争所证明。因此,我们可以利用我国卫星技术较为成熟的优势,以建设战略卫星侦察、预警、定位、探测信息系统为主要发展方向,使作战区域变得“透明”,从而确保我军信息作战力量和精确打击力量效能的发挥。二是优先发展“杀手锏”信息化武器装备。在有限的军费条件下,只能确保信息作战武器装备建设的重点,积极发展“杀手锏”信息化武器装备,以缩短同发达国家军队武器装备信息化的差距。例如,发展精确制导信息化武器装备、电子战武器装备和反卫星武器装备等。三是优先加快作战指挥控制系统信息化建设。加强作战指挥系统的信息化建设就是要把信息化武器装备进行系统集成,完善信息链建设,加强指挥链建设。
3.“借鉴”式发展
一是要坚持“非零式”起步。“非零式”起步,就是不拘泥于原始初级阶段的技术,不重复开发国内外已有的东西,提升起点,推进武器装备信息化建设。二是要坚持“选择性”吸收。综合运用引进、移植、嫁接、粘贴、嵌入等手段,达到武器装备系统信息能力的迅速提升。三是要坚持“创新式”研制。研制新型的信息化武器装备,是建立信息化武器装备体系的重要支撑,是加快信息化武器装备体系建设的主要手段。在这方面,发达国家军队目前重点是加强精确制导弹药和信息化平台的研制开发。
4.“兼容”式发展
一是大胆引进与自主研发兼容。限于我们在信息技术方面与强国军队的差距和西方国家对中国军用技术输出的限制,我们不可能完全依靠自己的研发力量来解决某些急需的信息化装备,这就需要利用各种渠道来引进这些先进的武器装备,这样既可以解决部队的急需,又可以为自行研发提供借鉴。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瞄准技术前沿,主动借鉴别人的经验,组织“攻关”队伍来发展自己的信息化装备,与大胆引进形成有机的互动,真正做到“两条腿走路”。二是民用与军用兼容。限于目前军用技术与民用技术在某些方面的差距,军队和军事工业部门不可能完全依靠自己的研发力量,解决某些急需的信息化装备的需求,军事装备技术水平的提升必须通过军民兼容的途径来实现,形成民用与军用互动的良性循环,为加快我军武器装备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天地。三是新装备与现有装备改造及全面配套兼容。就我军目前的装备而言,不可能进行全面的更新,这就需要在积极引进先进装备的同时,狠抓对原有装备的技术改造,坚持“一新、二改、三配套”的兼容发展思路,形成新老装备战斗力同时提升的局面。以此推进武器装备信息化建设的全面跨越发展。
(三)做好信息化战争条件下的军事斗争准备,必须要以体制编制调整改革为突破口
1.适度压缩军队规模
近期几场局部战争告诉人们,信息时代的军队是技术密集型军队,也是拥有高素质的作战人员的军队。由于高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战场,军队的数量、质量与战斗力之间的关系已发生根本性变化,质量已上升为主要地位,而且质量可以弥补数量上的不足,数量却不能抵消质量上的差距,再加上信息化战争的目的有限,持续时间大大缩短,其主要作战样式是信息战和精确打击。这些因素决定了未来的军队维持的规模趋向小型化。面对新形势,为了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党中央、中央军委决定,在“九五”期间裁减军队员额50万的基础上,2005年前又裁减军队员额20万。这一战略决策,顺应了世界军队发展的趋势,也为军队结构的调整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优化军事力量结构
调整武装力量构成应该有新思路,即现役兵力的比例适当下降,预备役兵力比例适当上升;调整核力量和常规力量比例,核力量和常规力量的比例要平衡发展,注重质量上的提高;调整陆、海、空三军比例,陆军比例要下降,海、空军等技术军兵种比例要上升;调整战斗部队和保障部队比例,战斗部队要精干,保障部队要多能;调整技术保障兵力和勤务保障兵力比例,技术保障兵力比例上升,勤务保障兵力比例要下降;调整军官构成,技术军官比例要上升,其他军官比例要下降;调整士兵和士官比例,士兵比例要下降,士官比例要上升;此外,还要根据战争的发展,及时创建新的军兵种部队,使军队的结构更加趋于合理、完整。(www.xing528.com)
3.创新军队编制结构
第一,编制要向小型化发展。部队目前的编制是“军区—集团军—师(旅)—团”,这种编制已经不能适应现代高技术战争和未来信息化战争。第二,构建一体化的作战力量编成。一体化部队比合成部队的合成程度更高,内部结合紧密,协同作战能力更强。一是构建“模块式”的战术力量编成。构建“模块式”的战术力量编制,就是在军种范围内,打破兵种界限,按照信息化作战要求,编组合成、精干、灵活、快速的“模块化部队”作为基本战术单元,包括火力单元和信息单元,最终实现战术层面上的力量组合。二是构建“集群式”的战役力量编成。构建“集群式”的战役力量编成,就是打破军兵种界限,根据联合作战的需要,组建功能全,融多军兵种作战平台于一体,集侦察预警、跟踪识别、信息处理、指挥控制、火力打击、战场机动、毁伤评估等功能于一身的“打击集群”,最终实现战役层面上的力量组合和战略层面上的力量组合。
4.理顺指挥体制
理顺指挥体制,就是要以追求战时的指挥效率为目标,主要解决目前多层树状指挥体制复杂低效的问题,以提高快速反应能力。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在军事上的主导性应用,机械化战争时代的“树状”领导指挥体制暴露出了明显的弊端:信息流程长、横向信息阻塞;抗毁能力差、系统脆弱,被切断“一枝”,则影响一片,切断“主干”,则全部瘫痪。这就要求对指挥体制进行重新整合,以适应信息化战争的需要。
(四)做好信息化战争条件下的军事斗争准备,必须要以高素质军事人才培养为根本
应根据军队和未来战场需求,在以下六大方面创新人才培养的机制。
1.科学化的人才领导机制
一是总体规划。军事人才的建设是一项重要的战略工程,要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加强总体规划。要从人才成长规律出发,详细规划军事人才的选拔、培养、使用,逐步使军队人才走上正规、有序、梯次成长的轨道。二是搞好协调。把抓好“第一要务”、“第一战斗力”和“第一资源”有机地结合起来,协调好不同兵种、不同专业、不同系统和不同层次上的人才工作。三是科学管理。要根据军队实际和人才特点,合理配置人才资源,加强科学管理。要通过多种途径和办法,更好地利用社会人才资源为军队建设服务,为打赢未来可能发生的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提供强大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2.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机制
一是培养对象多元化。根据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应有计划地培养不同类别的各种人才,形成一个初、中、高不同层次人才分类开发、逐级提高的“塔式结构”,实现人才队伍的协调发展。二是培养方式多元化。人才培养应该由“终生培养”代替“一次性培养”。多管齐下,在加快发展学历型教育的同时,大力发展在职教育和专门培训,鼓励自学成才。三是培养内容多元化。既要重视军事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和军事技能的培养,更要重视提高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的教育,使人才既有过硬的本领,又有健全的人格,德才兼备,全面发展。
3.公平化的人才使用机制
一是公开选拔。打破各种条条框框的限制和论资排辈等习惯势力的束缚,不拘一格选人才。二是平等竞争。按照客观公正、民主公开的原则,建立人才考核评价机制。三是公正评价。健全考核内容,按照德才兼备的标准,作出全面的评价。完善民主推荐、民主测评、民主评议制度,增加透明度。
4.合理化的人才流动机制
一是拓宽渠道。在把好人才入口关的基础上,拓宽地方人才进入军队工作的渠道,整合军队科技人力资源,对于军队特别需要的各种专业人才和社会上具有特殊才能的人才,应当制定出相应的优惠措施,积极特招地方人才入伍。二是建立交流机制。建立适应未来军事斗争要求的人才交流机制,确保人才在最能发挥作用的岗位上,发挥最大作用,实现最大价值。三是对外交流。选拔一批优秀军事人才出国留学、见习、考察、交流,学习外军特别是科技发达国家军队的作战训练和治军经验,加深对外军的研究,丰富军事人才的理论知识。
5.系统化的人才激励机制
一是物质激励。根据军队实际情况,在财力可能的情况下,制定更加完备合理、更具吸引力的人才物质待遇制度,适当提高和改善军事人才的生活质量。二是精神激励。重视精神激励和感情投资,大力提倡敬业精神,靠事业凝聚人心。对做出重要贡献的人才,给予立功和授予必要的荣誉称号。三是政治激励。根据人才综合能力,量才使用。对具有领导才能、群众拥护的人才,经过组织考察,及时提拔到领导岗位,为他们施展才能创造更加广阔的空间。
6.人性化的人才服务机制
一是营造人性化的创业环境。切实尊重军事人才成长的客观规律,鼓励官兵大胆探索、积极创新,为官兵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二是营造人性化的军营环境。强化“人才资源是第一战争资源”的思想,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军营环境。三是营造人性化的生活环境。努力为各类人才营造适合居住、出行方便、工作安心的生活环境。
复习思考题:
1.信息化战争的特征和发展趋势如何?
2.如何做好信息化战争条件下局部战争的准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