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招生选拔改革实验引起的思考
自主招生选拔改革实验引起的思考[1]
一、推进高考改革的问题
高考改革是全国性的。如果要推进,从逻辑来说,直接取决于政府和具体学校两方面的判断。这是两难,从政府来说,希望有一个好的环境来推动改革,把改革推进到更多的学校,需要有一个把握,需要有一个信心,但是这个信心又寄托于学校是否能够有一个很好的办法来实施,很认真地实施。同时,社会包括大学,又希望政府来主导这项改革。大学也在充分估量社会接受的程度,以及将要投入的成本。我觉得大家都有些犹豫,都有一些想法。希望更多的大学能够从社会贡献的角度,政府从为人民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的角度,来看这个自己的责任。任何改革一定是有风险的,总是要付出的,如果说改革就是去获取成果,那就并不需要鼓励。
深化自主选拔改革实验,是整个高考制度改革的需要,也是自主选拔改革继续完善的需要。高考是改革开放标志性的事情。30年来,高考制度虽然在逐步调整,但和教育发展、社会需要之间还有许多不协调的地方。为什么要两所学校先行改革实验?我个人理解就是为了对高考制度改革有一些启发。
既然是实验,那么就要做高考制度改革先行的事情。一是建议这两所学校自主选拔入选的学生可以不参加高考。自主实验和高考是两种不同的评价体系,就像青菜和萝卜,虽然同蔬菜,但不能简单地比较。脱离高考的自主录取具有很重要的标志性。在高考以外,自主选拔就有了独立产生的结果,也便于大学独立承担责任和追究责任。二是建议进一步放开这两所大学的选拔规模。老实说,选拔人数之多少,各大学是可以不一样的。这几年逐步在扩大。教育部履行这种行政审批,没什么太大的意义,每个学校都有权权衡这件事情。毕竟全国只有两所学校在做,让他们有更多机会探索自己的承受能力,这会得出一个比较客观、真实的结果来。
自主选拔录取是否能够在全国多大范围内实行?适合于什么样的学校实行?从理论上讲,每个学校都应该有这样的一种完全由自己来实行选拔的能力,这是一个学校必须要具备的能力。现在我们这种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锻炼,每一个学校都应该争取这样的锻炼机会。我们也是学习和借鉴了很多国外好的大学的经验,因为它们是自主的,他们的方式很有科学性,这确实是一个大学培养能力的表现,我们还会花很大力气锻炼和完善这个能力。我们也提出希望在外省市尝试选拔,这个挑战肯定更大,当然没有批准。我就想不通,为什么国外这么多优秀的大学,没有政府帮忙,整年在全世界招生,我相信总可以做成的。
二、自主选拔的公平公正问题
对于自主选拔实验,大家有一些误会。或问自主选拔实验怎么只在当地招,不在外地招。或说加重了自主的权重,对偏远地区、农村地区的考生是否不如高考公平等。其实,自主选拔实验是从当地招生计划中拿出一部分做实验,这是教育部批准的。至于对待不同地区考生的问题,这和自主选拔方式没关系。现在各地招生计划数批准以后,大学是不允许不完成的。所以,各地选拔标准是不一样的,高考是各地录取分数线,不是全国分数线。各地考生能不能录取,取决于招生计划数。当然,同一个地区也有家庭经济条件的差异。但每个学校选拔时至少有一个基本逻辑:选择可造之人,看他适不适合在这个学校中深造,看他的未来。经济条件绝对不会变成大学的选拔决定性因素。有些地区的同学接受这些东西少一些,有些接受那些东西少一些,这是因为客观条件的限制。大学看的是人才,不是看已经掌握的技能到底好到什么程度,毕竟学生是来受教育而不是来上班的。就像职业界招聘时,不会规定哪里的人可以,哪里的人不可以。
所以,我们自主选拔的方式,先是10门课的综合文化测试,这和高中教育内容相关,对当地所有高中学生都是一样要求的。连续3年测试结果表明,成绩优秀的学生的分布远远超过高考录取学生的分布,自主选拔的适用面比较宽。选拔方式本身考虑到生源差异。
我们的面试不强调知识性的东西,因为这容易与经历有关。而是考察四个东西,其中,第一是对自己价值和社会责任的看法,无论一个同学能力怎样,我觉得这是至关重要的一条。而这种意识与经济条件没有简单的对应关系。第二,我们希望学生具有良好的求知欲,对学习的热情是不是纯洁,不是已经学到了什么东西,主要看这个人的潜能。第三,我们会看他在集体中表现出来的行为。这三大要求,不是鼓励老师看考生的经济背景和来源地。
客观上,不同地区学生的经历不一样,从全国来看差异巨大。大学在规定下执行招生,努力按照培养质量的要求来办学,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生源多样性。也有人问为什么要多样,不多样也能办好大学。我没说不多样会办得很差,但多样性会带来独特的效果,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变得非常有益,他们能看到与自己不同的文化,包括生活习惯、对事物的态度等,他会学会尊重别人,学会谦让。这样才有助于理解自己,理解自己其实是在理解别人的基础上的。复旦招收了很多外国留学生,也是这个道理。不要以为我们只对某地的学生感兴趣,按照世俗的财富标准来衡量学生的前途,这是大学最忌讳的。
高考对于很多人来说的确是改变命运的途径,高考改革牵涉全社会的利益,这是我们做得还不够的地方,而不是反对读大学。改革当然是为了更多人的利益。希望政府多考虑这个问题。
推进自主选拔,一定涉及全国性的制约与监督问题。由学校自主设计权利的使用程序,可能设计得很严格,也可能不很严格。从我们的感受来看,制定程序时就有一个非常强烈的指导思想,必须保证选拔结果是我们目标当中的,也就是以学生实际的能力为唯一要素,能力以外的要素在这个程序当中不能发挥作用,没有人可以直接决定结果,包括教师和行政人员。大家都在程序当中,各负其责,不能决定录取,最后汇总以后才能产生结果,实际上这就是把握公平性的问题。坦率说,这样做的效率比较低,成本比较大,这是一个博弈。如果一个学校希望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招合适的学生的话,就要付出这个代价。我想企业会理解这个道理,除非觉得现在的生源已足够好了,没有其他要求了。(www.xing528.com)
如果高水平大学自主选拔,一般院校客观条件做不到,会不会产生高等教育严重的不平衡、不公平了呢?如果全面系统地来看,情况未必如此。比如在上海,一本线的学校有两所高校在自主,还有若干所学校实行的就是5%自主。还有一批高职高专学校,今年基本上完全自主招生,他们愿意收就收了,不参加高考了。它们是真正的自主招生,比我们做的还要彻底,而且社会反响也非常平稳,因为需求矛盾不是太尖锐。到了高分段的大学,需求矛盾确实非常尖锐,要做到公平实际上难度更大。
三、自主选拔的成本
教育成本其实是很难衡量的。在我看来,大学对学生投入是非常应当的,理论上讲最好是有多少投多少,大学不需要在这个环节上有节余。自主选拔确实比统一高考录取成本要高一些。原来这方面几乎没有能力,也就没有什么成本,把录取名单打印下来而已。要具备能力,应该有投入。我们不能回避我们应该做的事情,无非是过去把这个钱省下来。当然,这种成本我们还是能承受的。
我觉得学校不愿意做这个事情的理由当中,经济不会是一个主要的因素。倒是师资投入可能未必每个学校都有一样的条件。今年我们300名教师当考官,现场直接参与了230多人,这是一个很大的投入。这些教师不但要参加,而且要很认真地参加,这个很难用经济来衡量。如果这个过程没有质量,选拔结果很难把握,这个质量包括业务水平、公平等等。
有些人可能会认为,率先自主选拔的学校可能是为了自己的生源。这个看法我觉得完全可以理解。如果在高考制度下都有竞争,那自主选拔就更有竞争了。但事实上,复旦在上海一直保持高分生源,不搞自主选拔也能保持这样的水平,而成本也很低。
大学本身存在就是为了给社会带来好的引导,具体体现在培养学生上。在培养中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就是社会的功利意识。功利是短期的、眼前的,不符合人的本质需要。这种思潮对人才培养非常不利。我们搞自主招生,就是希望大家来重新评价教育目标问题,重新考虑为学生提供真正好的教育的问题。我们校内做了很多改革,这些教育改革最终一定要想办法推向社会,引导基础教育,利用招生环节上改革,既有利于选拔人才,又有利于引导社会。对此愿意不愿意冒风险,愿不愿意更多的投入,这就体现了大学的使命意识。如果学校对教育的理解都很功利,办学变得很功利的话,几乎就不能指望一个社会是和谐的,因为我们未来的人都会变得很功利。
四、平行志愿的问题
考生有了分数以后,采用什么样的方式选择大学,平行志愿是政府的探索,看来是一个趋势。我去年在全国人大提过,要改变高考的录取方式。目标是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机会,有更多的权利来选择。所以,我个人支持平行志愿。大家会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会有不同的评价,关键要看学生欢迎不欢迎,这是考量这个政策最关键的因素,不是大学,也不是政府。
从已经做的几个省份的实际情况来看,结果往往是出乎于事先的猜测,因为这是众人的选择。我相信,平行志愿会使大家的选择比较大胆一些,更加有把握一些,高分落榜的可能性会小很多,选大学的被动性会小很多。但是,每种方式总归会带来一些倾向,平行志愿也只是一个过渡,千万别把它当一个终点。因为它还是高考制度下的录取方式。我是主张将来走向学生可以自主选所有学校,学校可以自主选所有学生,让学校和学生真正的双向见面。这时的评价标准一定是多元的,而不是统一的。这里面怎么保证公平,我想大学一定会注意自己的责任,这个是根本。如果说只在被外界监督下才注意公平的话,虽然是必要的,但本质上来说不是最理想的。
媒体都在介绍平行志愿。我觉得奇怪的是,大部分媒体是在介绍一种担忧,在讲平行志愿的风险,不是先说平行志愿有什么好处,介绍充满着顾虑。这对学生来说,会有一个误导。其实新规则给了多次选择的机会,被误导成只有一种了,这是令人遗憾的事情。我不知道家长会怎么看,希望每个家长能够自己把规则都弄清楚,把里边的机会真正把握好,这大概比较可靠一些。所谓专家的预测等等,只能作为一种参考。以往所谓大小年的规律,估计对平行志愿参考作用不大了,不需要参考。
【注释】
[1]根据2008年3月5日“搜狐教育”访谈和2008年3月6日“网易嘉宾访谈”有关内容整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