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WTO与我国大学教育改革,大学教育改革与社会

WTO与我国大学教育改革,大学教育改革与社会

时间:2023-03-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些承诺,以及我国加入WTO以后社会与经济结构的调整,对我国大学的人才培养规模、类型、质量以及内部管理等方面构成各种压力,迫使我国大学进行全面的改革,加快提高办学能力。

WTO与我国大学教育改革,大学教育改革与社会

大学教育改革与社会

大学教育改革与社会[1]

一般来说,社会对大学的关心集中在入学与毕业的时候,而对大学生就读过程的关心,则侧重于分数。其实,我国大学与全世界的大学一样,正在进行着一场深刻的改革,这场改革的社会意义绝不亚于经济领域的改革,显然,社会对此并不熟悉。

我国大学正面临着全面的、历史性的挑战,它在以并不强大的基础实力迎接巨大的社会需求与国际竞争,它在沉重的教学任务中实现自身的改革和发展,它在特别看重分数与就业环境下推进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所以,它需要社会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一、WTO与我国大学教育改革

我国加入WTO以后,社会比较关心的是企业或政府的适应性问题,关于大学的问题,只是教育界极少数专家谈论的话题。我国在WTO协定中,对作为服务贸易内容的教育服务作了部分承诺,在教育服务项目中,我国承诺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5个服务项目允许外方为我国提供服务;在教育服务方式中,我国承诺不限制境外教育消费,允许中外合作办学等形式的商业存在,允许具有一定资格的境外个人教育服务提供者,应中国学校或教育机构聘用或邀请,以自然人流动的方式来中国提供教育服务。这些承诺,以及我国加入WTO以后社会与经济结构的调整,对我国大学的人才培养规模、类型、质量以及内部管理等方面构成各种压力,迫使我国大学进行全面的改革,加快提高办学能力。

1.教育市场的竞争

我国国民教育需求巨大,教育资源相当短缺,1996年我国的毛入学率比中低收入国家平均水平还要低8个百分点,人民的受教育机会明显不足,高层次、高质量的教育资源更为紧缺,高等教育的市场很大。

我国巨大的教育需求为国外办学机构的进入提供了很大的空间,遵循我国关于教育服务的承诺,以及WTO关于自由、公平、开放的基本原则,跨国境的教育服务、国际资本进入我国教育市场办学将会得到鼓励,因为这将有利于缓解社会教育的供需矛盾。但是,教育市场的开放必然会带来竞争,而且,这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不平等竞争。对大学来说,这种竞争直接反映在生源与师资上。

我国已经是全球最大的留学派出国。我国承诺不限制境外教育消费,预示着国内今后的留学政策与条件将越来越宽松,国外大学的招生力度则会越来越强劲,它们通过宣传展览、放宽签证、提供就业与机会银行贷款等措施,大量吸引中国优秀学生出国留学。国内高中生出国留学已呈趋势,而优秀本科生的出国留学,无疑是对国内大学招生的直接挑战。

随着我国加入WTO,社会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将对人才类型提出新的要求,人才市场将会出现新的流动与需求趋向。据分析[2],金融、管理、贸易、法律会计保险医疗卫生农业汽车、化工、机械、电信、医药等领域的人才需求将会增加;懂得世界贸易规则、熟练掌握外语,精通涉外业务的高新技术人才与高级经营管理人才会更受欢迎。而我们现在的学科与专业设置、培养规模等都与社会新的需求缺乏对应关系,相关的人才储备不足,如果我们不能迅速调整人才培养结构,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我们将失去人才市场的份额。

随着国外办学机构的进入,国际合作办学的开展,自然会出现师资的需求。而各种办学机构在教师待遇上的差异,自然会加剧师资竞争,国内大学将会面临优秀教师流失或隐性流失的问题。事实上,这种情况现在已经存在。

更重要的是,教育市场的竞争具有政治文化上的意义,因为加快发展教育是人民群众最大的文化利益所在,是国家与民族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尤其是在知识经济社会中,教育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更有着先导性、全局性和基础性的作用。所以,我们要积极抢占国内的教育市场,用国民教育体系来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的教育需求,为人民开发和创造更多更好的教育机会。

2.办学实力的竞争

从一个大学来说,生源与师资的竞争就是学校吸引力的竞争,是大学综合实力的竞争,它涉及办学经费、教学水平、管理制度、人才培养质量等。

在各级政府的努力下,我国大学的经费条件有了很大改善,但从国际竞争需要来看,我们教育经费的劣势仍然十分明显。我们大学吸引人才、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改善教学环境与条件的力度都受到经济条件的严重制约,我们参与国际化的教育市场竞争的底气不足。所以,加大对大学的投入是当务之急。从性质来说,教育国际竞争的主体是国家,政府的财政投入是教育经费的主渠道。同时,每个大学也应该积极谋求发展,通过吸引社会与海外资金等办法,获得更多经费资助。

大学的教学经验与水平是吸引优秀学生的重要因素,也是大学“生产力”的反映。与国际优秀大学相比,我们的课程类型与数量少,教学方法也不够先进。所以,我们不但要主动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而且要注意更好地学习外国的教学经验,吸收与引进外国品牌教材、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尽快缩小与一流大学的差距。

与企业一样,大学办学能力的提高需要有制度的保障。能力的竞争也就是制度的竞争。在国际化的环境下,大学竞争对制度的要求会更高。所以,我们要深化教育改革,加快现代大学制度的探索实践。在“扩大开放,依法办学,规范管理,促进发展”的准则下,社会要为大学创造更宽松的条件,依法落实大学的办学自主权,使我国大学具有更强的适应与竞争的能力。同时,学校内部也必须加快实行管理制度改革,使校内的任务与资源的分配关系更加合理,使需求、效益与质量的管理意识更加提高,使教学、科研与行政的管理体制更加完善,全面改革教学管理、教师聘任、后勤保障、学生管理等一系列制度。

3.人才培养的竞争

国外教育机构的进入,无非是出于经济或政治两种目的。在教育的国际竞争中,我们不能忽视人才价值标准的竞争,不能忽视西方思想和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在更加开放的条件下,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人才标准问题是教育主权问题,是主权国家的社会道德、民族文化传统的集中反映,是我们在教育的国际竞争中必须坚决维护的国家利益。同时,我们必须树立先进的教育观与人才观,吸收国外先进文明成果。目前,尤其要强调大学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全社会都要正确理解大学专业教学与素质教育的关系,正确理解人的培养问题与职业教育的关系。

素质教育是全面的教育,它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而智力教育中要求包括知识与能力的协调发展,知识学习要拓宽领域,能力培养涉及创新、实践、终身学习、交往、表达、组织、选择、适应、承受、判断的各种要求。

当今社会对大学的认识偏向于专业意识、就业意识,用人单位、家长与学生都过于看重专业技能,并有明显的重理轻文的倾向。但是,现代学科分化越来越细,而社会问题的相关性与综合性越来越强,对专业的需要变化越来越快,这些都使得专业的稳定性降低,专业在不断交叉与综合,边界越来越模糊。所以,我们必须转变片面的教育观,转变简单的专业教育模式。更重要的是,人的社会作用与价值不是专业教育水平所决定的,尤其是在社会生活方式、思维方法不断变化的今天,如果没有很强的价值判断与选择能力,人的社会价值是难以实现的。所以,我们要坚持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提倡科学教育、人文教育创造能力的紧密结合,提倡复合型人才培养,不断提高人才要求和标准,实现我们大学教育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二、大学发展的新视野

1.大学的使命与功能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8年召开的首次世界高等教育大会上,指出了高等教育在培养公民素质、提供终身教育机会、促进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功能。其中提出大学应该发挥对社会预测与批评功能,这对我们的社会与大学认识有特殊的现实意义。

大学不但要加强自身的教育功能建设,还要积极发挥独特的社会作用,尤其是在社会的道德建设中,大学不仅要成为尊重道德、遵守科学规范的典范,还应当利用其知识资源和思想成果,独立与负责地发挥其“智慧权威”的功能,对社会的伦理、文化、社会问题发表意见与批评,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进行预测和服务,提出最佳的发展模式和机遇,减少社会的短视行为。从这个意义上看,我们大学的功能还需要加强,现在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功利主义行为、弄虚作假的现象,与我们的道德失防是有关的。大学本身存在学术不正之风,大学在参与社会活动中,没有树立的足够有影响的典范形象。相反,出于实际利益的需要,大学教师迎合或屈服于世俗要求的现象,学术工作为个别权利、金钱服务的现象随处可见,在知识为社会服务的名义下,智慧的价值在逐渐丧失,大学的功能受到严重损害。

2.大学发展的公正原则(www.xing528.com)

《世界人权宣言》指出:“人人有权接受教育”,“高等教育应当根据其能力,完全平等地向所有人开放”;首次世界高等教育大会通过了《世界高等教育宣言》和《高等教育变革与发展的优先行动框架》,再次重申了教育公正的原则。

教育公正首先表现在公正录取,学校要在对申请者学习、能力、作风以及申请者数量等因素进行全面衡量的前提下,提供终生获得学习机会。公正录取应以能力原则为尺度,不能允许能力有偏差的人入学。公正录取不允许有任何种族、语言宗教或在经济、文化和社会、身体障碍等歧视现象的存在。在大学教育机会很少的社会中,公正录取原则显得更加重要。现在大家在探索各种自主招生的措施,在寻找各种人才选拔标准和尺度,但公正录取原则是基础,因为这是大学对社会承担的严肃的道德义务,学校自己的或个别申请者的理由都不能违背公正的原则。目前,我们特别要警惕在招生中滥用市场机制的现象,要保证家境贫寒而成绩合格的学生完成学业,不能利用招生谋取经费。但事实上,我们的认识和做法是没有达到这个原则要求。

其次,大学要公正地对待社会人文、教育、工程科学、自然科学数学、信息和艺术等所有学科,鼓励它们的研究。学科是有差异的,社会对它们的需求与看法也是有差异的,但学科的价值是平等的。我们现在对学科的看法,往往会受社会对学科需求量的影响,或轻视基础学科,或轻视“边缘学科”,这就会导致学科发展上的机会不均,最终会影响社会的健康发展。

再者,我们要平等地看待学校教育体系中的各环节,包括幼教中小学、高中与成人教育,高等教育应当被视为这个教育体系中的组成部分,而不是凌驾与其他教育之上的环节。所以,大学应该注重与各层次教育之间的联系,特别是与中等教育的联系。社会往往以为大学是人生教育的终点站,或终极目标,大学前教育都是为大学服务的,这种价值观其实是片面的。因为人的发展既有阶段性,又是整体的。每个阶段的教育都有自身需要与相对独立的要求,大学不能完全弥补前阶段教育的缺陷,大学的培养标准也不能简单地成为中等教育的指挥棒。

3.大学教育的针对性

大学的事情不仅在于校内的教学科研,或教师与学生的事务,而且要有为社会服务的目标。大学发展要与社会问题密切联系,要服务于社会的长期目标和需求,这是大学的功能决定的。大学必须关心人类共同的问题,为消灭贫穷、褊狭、暴力、饥饿、文盲、环境恶化和疾病服务。这种意识在我们的大学中还没有真正确立起来。我们考虑问题大都立足于校内,大都是在争取社会对学校的支持与援助,这种出发点其实是缺乏“针对性”的。

这种“针对性”要贯彻在大学教学与科研的各个方面中。大学与企业应该建立平等的合作关系,大学的专业课程要更加适应生产实际的变化需要,大学教学要考虑学生就业的适应性,大学教师与企业人员要增进交流,大学管理要注意吸收企业的意见和帮助。同时,大学不能简单地从属于企业或职业界,它要为提高与转变职业界人员的素质和能力,为提高职业界的竞争力而主动发挥作用。

三、大学的招生与就业

招生与就业是大学教育中与社会直接联系的两个环节。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说,招生与高中教育相关,就业与职业界相关。

1.高中与大学

高中与大学教育基本关系是连续的,这里包括知识的连续性与素质培养的连续性两方面。我们对知识教育的连续性问题比较熟悉,一般来说,高中与大学是由浅入深,由基础到专业的连续关系。但从知识类型上看,高中与大学教育的关系不是很对应,尤其是高中为了升学而把科目压缩以后,不少学校专攻4~5种课程,虽然课程要求很深,但很难与大学几十种课程匹配。这里除了大学科目改革以外,高中教育的知识类型过于贫乏是不可怀疑的问题,这就必然会造成学生智力与能力开发上的问题与适应大学教学的问题。

在高中教育阶段,知识学习是必须全面的,这不是因材施教范畴的问题。但现在的高中学生的文理科之分实在是不科学的。大学在强调文理综合教育,文科专业的学生不能不具备科学精神,理科专业的学生不能不懂得社会与文化,知识有专攻,人才培养必须是全面的,大学如此,中学更不能偏废。

相比之下,我们对素质培养的连续性问题关心得更少,而素质培养则更需要从小开始,长期不断。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体质心理素质与业务素质必须在大学以前就全面培养。素质是需要有时间养成的,它不可能在大学阶段集中解决完成。而我们偏重智育,很早就把课程分为主课与副课,学生进入大学后,只理解专业技能的价值,形成了过于狭隘片面的价值观与评价标准。这是十分有危害的。素质教育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的问题,高中与大学应该加强合作,重构我们的培养目标教学与内容体系。

高考是高中与大学关系的集中体现,高考确实影响了高中的教育模式,比如高考3+1模式影响了高中科目,并导向了培养上的偏差。但要消除这种制约,我们还要从人才需求整个关系链上来看问题。

人才需求源于社会,直接反映在人才市场上。为了适应这种社会化、市场化的人才资源管理,大学已经采取了就业双向选择的选择开放模式,于是,社会用人的自主选择的权力就给大学培养带来了各种压力,包括积极与消极的压力。为此,大学必须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坚持某些价值标准,转变某些观念与标准。大学这种教学培养上的改革,必然会进一步推向人才需求上,也就是招生环节上。虽然这样的转变需要有一个过程,但这是大的趋势。所以,高考与招生改革不仅是高中的需要,也是整个社会的需要,是大学的需要。

大学并不是高考模式的创造者,而是高考结果的接受者。现在的高考并不能够满足大学对人才的选拔需求,随着高考与招生的深入改革,大学必然会按照自身对社会的认识,制定自己的选拔标准。就像用人单位选拔大学毕业生一样,大学自主招生和特色的权重会加大,招生标准的统一性与多样性并存将是趋势。而在对考生的全面评价中,素质与能力将是考察的重点。从某种角度来看,现在的高考模式比较简单,价值体系比较单一,高中与学生都容易比较适应,高考与招生的改革会使得中学更难适应。

大学与高中的人才需求关系,既是连续的,又是相对独立的。它们不是单向的,而是相互制约的,接受与输送人才都不意味着可以控制人才标准,多样性的需求与培养将是发展趋势,这就需要用人单位、大学与高中都积极考虑自身的社会价值,确定自身的地位,形成培养特色和吸引力。

2.大学与职业界

大学为社会培养人才,具体表现为毕业生进入职业界就业。职业界与大学的关系,直接表现在人才规模需求上。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来看,大学培养数量不足的问题将长期存在。但是,从局部来看,一些地区的大学毕业生就业依然很难,一些大学的就业率依然很低,一些大学为了满足社会需求,扩大培养规模,但引起了培养质量上的许多问题。所以,在面对数量和职业界的需求时,大学必须保持理性,坚持以质量为本。

对大学来说,社会需求与人才市场需求的概念是有差异的。社会需求是学校培养任务的来源。社会需求是全面的,各学科是同样重要的。市场需求与社会需求并不对称,因为这里有职业界对社会需求判断的准确性问题。相比之下,市场需求更多变、更缺乏远见,市场的供求状况与社会需求的紧迫性有时并不同步。所以,大学在充分考虑市场需求的同时,更要发挥自身的判断力,提出具有前瞻性的培养计划,真正全面地满足社会的需求。

对一个大学来说,专业设置不可能完全覆盖社会需求,社会许多行业也不是都有专业对应的。大凡是社会行业多,学校专业少。所以,大学必然地要根据自身的条件,建立自己的培养重点。同时,大学要对行业的人才的类型性质进行分析,拓宽专业对行业的兼容性,合理建设自己的学科结构。

对大学生来说,就业的实质性问题是适应社会需求的问题,就业单位不代表社会。行业需求是变化的,就业单位是不稳定,它们也有适应社会兴盛变化的问题。所以,大学教育要帮助学生理解并找到社会的真正需求,理解并发现自己的真正需求,使学生具有对社会的适应与选择能力,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兴趣的培养与社会需求的相结合,这才是最重要的,其次才是帮助学生满足具体就业单位要求的问题。

2002年11月

【注释】

[1]本文根据作者在上海市社联所作的讲座内容整理。原文刊登在《复旦教育论坛》。

[2]陈至立“我国加入WTO对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见于“中国高等教育网———资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