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分制大学的教师建设问题

学分制大学的教师建设问题

时间:2023-03-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分制大学的教师建设问题在各种建筑类型中,大学建筑是最复杂的一类,只要我们稍加分析就不难发现,很少有像大学那样规模庞大、功能复杂、理念丰富的建筑。这是学分制给我们学校建设带来的困难。而在学分制建设过程中,我们的教室建设应该要有长远的规划,要对课程建设有一个充分的估计。与学年制大学相比,学分制大学的校园特征就是教室特别多。

学分制大学的教师建设问题

学分制大学的教师建设问题

在各种建筑类型中,大学建筑是最复杂的一类,只要我们稍加分析就不难发现,很少有像大学那样规模庞大、功能复杂、理念丰富的建筑。然而,在相当长的时期以来,大学又是我们设计研究中接触最少的一类建筑,全国现总共才有为数不多的几所大学,近年来新建者寥寥,绝大多数建筑设计单位没有从事大学设计的经验。更重要的是,大学本身正在发生巨大的、全面的变化,我们甚至很难准确地阐述大学的概念,更不能用过去的观念来理解大学。大学建设是我们建筑界和教育界最缺乏研究的课题之一。

随着教育的改革发展,高等学校将呈现出更加开放、变化和多样的特征,这种特征不但反映在教师、学生的结构与组织管理上,而且反映在大学的教学管理制度上。我们的大学现在实行的是以计划管理为特征的学年制教学管理制度。近年来,国内许多大学都在大力推进学分制建设,在我们长期的学年制背景下,学分制建设实质上就是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将改变我们对大学建筑的认识,学分制的核心就是选课制,课程是教学资源,当这种资源不是像我们现在那样完全由学校按计划向学生提供,而是由学生来选择的时候,课程资源的需要问题就必须重新考虑,我们的课程种类与数量必须十分的充足,从而保证学生有一定的选课余地。同时,资源管理的机制需要重新建立,使课程组织十分灵活有效。

选课制度的推行必然影响到我们的教室建设。一般来说,影响教室建设的因素主要是教学计划与学生人数。在学年制条件下,开课的数量是由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的修读人数也是按照专业与班级概念来组织的,为满足课程与学生需要的教室数量基本上是固定的、可以预测的。所以,我们可以比较容易制定教室建设的总量指标,而且,从教室的使用率来说,这个总量是最节约的。在学分制条件下,我们将不能简单地按教学计划来控制开课数量,开课数量最终决定于学生的选课结果。同样,每课程的修读人数也不是学校所安排与控制的,而是由学生自由组合的,这就使得我们很难准确地预计教室的最大需求量,更难评价建设效益的问题。但我们知道,这个需求量必须是要大大超过学年制条件下的教室总量。这是学分制给我们学校建设带来的困难。

为真正实行学分制教学管理,我们的课程资源与教室资源都必须相当丰富。在世界一流大学,课程总量至少在五、六千门以上,美国有的大学声称课程数超过学生数。相比之下,我国大学的课程总量普遍较少,提高课程总量的任务还很艰巨。作为建设目标,教室的总量指标至少要与课程资源相匹配。而在学分制建设过程中,我们的教室建设应该要有长远的规划,要对课程建设有一个充分的估计。

课程总量建设涉及教学管理制度,学年制大学是按学年来组织课程的,一般来说,每一学年的开课门次才是学校的课程总量。学分制大学则是以按学期组织课程的,课程计划是以学期为周期轮回的,每学期的开课总量就是学校的课程总量。在学年制向学分制转变的过程中,我们首先要积极推行学期制开课的制度,这就意味着我们的教室几乎比现在要增加一倍,如果我们按学年制来计算教室规模,那学分制建设显然只能是流于空谈了。

对我国绝大部分的大学来说,课程资源是制约学分制建设的瓶颈,当前现实而又迫切的任务是提高教师的开课能力,鼓励教师为学生多开课,但究竟需要多少课程,如何评价课程建设的目标,这不是简单的问题。一般来说,权衡课程总量指标的依据主要如下。

1.教师人数与人均开课数指标,因为我们大学目前的教师队伍是传统体制下形成的,而不是按照课程需求聘任的,所以,人均开课数指标就变得很有意义。事实上,我们大学的现在人均开课数指标与一流大学相比是很低的,换言之,我们教师还有可能提供更多的课程,人均开课数指标目前还可以作为我们课程建设目标来考虑,除非我们的教师队伍已经优化,或这个指标已经达到一定的限度。

2.教学计划中的学分与课程结构。学分制教学强调学分规定,在修读计划中,一部分学分的选课是限制的,但课程往往不只是一门,而是一组,类似我们现在的必修课或限制性选修课。另一部分学分的选课是开放的,类似我们现在的任意选修课。所以,学分制教学的课程数要求特别高,课程资源越丰富,教学管理可以越开放,课程资源越贫瘠,教学管理的控制就得越严谨。我们只能设定开放指标来控制学生的选课量,平衡课程的供需关系和开放程度。(www.xing528.com)

3.一个大学的专业越多,必修的学分越多,课程需求也越多。

4.大学的学生总数与课程总数呈正比,而班级人数指标与课程总数呈反比。从教学效果来说,一门课的修读学生不能太多,所以,开课次数不能太少。

当课程建设有了比较明确的目标,教室建设才会有比较可靠的依据,教室建设要满足课程建设的需求。而我们现在面临的事实是,教室制约了课程建设。有时我们片面地理解教室建设效益,其实是忽视了课程建设效益。与学年制大学相比,学分制大学的校园特征就是教室特别多。

在我们设计教室时,还要明确教室的分布问题,这要从教学管理制度及其相应的课程结构上考虑。我们现行的教室分布是以教学楼的形式出现的,即将教室集中安排,功能分区。这是学年制大学的教室布局特征所在。在教学资源相对紧张的情况下,这样的布局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所有的课程是由学校按计划安排,各专业都在一块儿上课,教室利用率很高。但在学分制大学里,教学组织与管理是由学校与学院两级负责的,相应地,课程往往也设置成两大组,一组是全校性的课程,我们通常称之为核心课程或综合课程,它们是由学校组织排课的,这适合以教学楼的形式集中安排;另一组课程是专业的主干课程,它们是由各专业自己排课的,相对修读人数比较少,教学形式比较灵活,与专业教师的关系相当紧密,所以,它们往往是与专业的研究室、工作室以及办公室相结合,设置在各学院或系的建筑群里,也就是我们习惯上讲的专用教室。在我们现在的大学教室设计中,这部分教室往往没有给予充分的考虑。

大学的学生与教师是学校的活动主体,他们共同的活动方式是上课,共同的活动场所是教室,教室是大学的(几乎是所有学校)最重要的建筑物,是大学标志性和功能性的建筑物,随着大学教学管理制度的深化改革,传统的教室建设模式也必然要发生变化,我们对教室建设目标与指标要有新的理解。

2001年6月

刊登于《高等教育建设》2000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