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关于教学观的问题,教学观念中的人文精神

关于教学观的问题,教学观念中的人文精神

时间:2023-03-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关于教学观的问题任何机构总要给人以帮助,才有自己生存与发展的机会。教学是大学的第一功能,但教学质量难以评估。教学观念是指我们对教与学两方面的认识。这种观念存在于教师、学生和教学管理人员之中。大致来说,我们的教学观念还有片面的局限。简单地说,就是对教育本质的轻视,对学生主体地位的轻视,集中表现在人文和科学精神的缺乏。

关于教学观的问题,教学观念中的人文精神

关于教学观的问题

任何机构总要给人以帮助,才有自己生存与发展的机会。教学是大学的第一功能,但教学质量难以评估。面对未来社会的栋梁,面对每个充满理想和潜力的学生,大学如何帮助和引导他们成功?社会各界越来越聪明,我们的学生也应该越来越聪明,所以,大学也要越来越聪明,要自我反思和改革,不断修正自己的教学观念。

教学以学生的收益为核心,学生能从大学得到多大收益?无论他们上多少课,上什么课,他们是否懂得了他们的真正利益,他们是否能够给更多人带来利益。这些问题,都是我们的教学应该告诉学生的。但首先,我们自己应该有不断的思考。

教学观念是指我们对教与学两方面的认识。这种观念存在于教师、学生和教学管理人员之中。我要讲的针对我们这种教学管理者的观念,包括我们对教师与学生的认识。

教学既是实际的,又是理想的。大致来说,我们的教学观念还有片面的局限。简单地说,就是对教育本质的轻视,对学生主体地位的轻视,集中表现在人文科学精神的缺乏。

一、教学观念中的人文精神

教学本质上是培养人活动,它必须要抵制功利意识。而培养人的活动,就必须坚持用人文的精神与方法,这样才能抵制功利意识。

大学要始终以人的本质利益为核心,要始终抓住学生的根本利益和需要。亚里士多德认为最高尚的教育是促使人的智慧、道德和身体和谐发展。蔡元培说“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潘光旦说“教育的理想是在发展整个的人格”。

学生的本质需要是什么?是理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诸如生命与生活、幸福与自由、个性与爱好、人格与尊严等,这些都是现实生活中永恒的精神支柱和发展动力。所以,通识教育讲培养有文化的人、自由的人、完整的人、有教养的人、人性守护者等。所以,我们开设核心课程,与学生探讨文化传承、世界视野、批判性思维、科学精神、生命关怀、审美体验等问题。如果大学及教师不关心教育的本质,只重视办学机构中的利益问题,哪怕是重视教学工作,不算是真正重视学生,也不算是真正理解通识教育。

我们的学生如何实现人生的价值呢,这是个很现实而重大的问题。首先要使学生理解人生,理解价值。而我们大学传授的知识和技能,是否足够帮助他们理解这些了呢?他们是否以为,获得学位找到工作就算是实现了人生的价值了呢?大学应该告诉学生,每个人都是有力量的,而力量在于心中,不在手中。人生价值的实现,是对理想的追求,是克服困难的过程。许多人是经过挣扎而逐渐放弃追求,因为他们只有这些人生的感悟。大学应该尽可能地激发学生对自己价值的思考,否则他们不能发展得很持久。

1.要为学生发展考虑

大学要给学生以开拓前程的力量。就如密西根大学原校长詹姆斯所说,“使学生为终身学习和变化的世界做好准备的最好途径。”

在一种好的教学观念里,学生的未来总是比他们的现状更重要,让学生提高能力总是比考核他们成绩更重要。我们要有良好的未来意识,对学生满怀希望,他们的未来不是今天,也不是将来毕业或找到工作的某一天。他们的今天不是结局,尤其是他们失误的时候。人的一生总是进行时态,不是完成时态。认识未来是一种免于自己陷入僵局的能力,是使自己保持旺盛精神的能力。讲究实际利益的人,对未来是没有兴趣的。未来以收入或名利为标准,那不是能力。古人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忧虑是因为对未来失去了信任。远虑就是眼界、胸怀、理想、想象力和兴趣。

要把握未来,就要认识本质。在急速变化的社会中,学习什么?保持什么?这是人生的挑战。将来未必是前程,大学毕业未必有前程,就像我们每天在走路,但不一定是前进一样。耶鲁的通选课计划的目标“不是为了职业,而是为了生活”。为此它开设了人文教育等课程。我们要从人生的境界上看教学问题,无论教什么课程,都要经常反思,未来是怎样的?学生会适应吗?怎样才能使他们适应呢?这里关键是要培养学生的能力,有能力的人不会失业,有能力的人可以为更多的人创造幸福。这不仅是指完成课程要求的能力,更在于学生自己发展知识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基础是求知欲。有强烈的求知欲就能适应未来,就能不断提高能力。

2.要从社会作用考虑

每个人最好的未来是自身才能最大的发挥而获得身心的配合,而这种发挥是有益于社会的,从而构成最合适的生活。同时,关心社会不仅在于实现个人价值,而是要寻求群体力量。现代通识教育注重人的社会属性,它培养未来文化与政治共同体的公民,培养学生良好的集体意识和沟通能力。(www.xing528.com)

大学培养社会栋梁,就要知道社会对栋梁的要求。这种要求是国家与民族的利益所在,不是一个企业、用人单位的要求或它们要求的集合。社会在发展,社会中还有许多问题,哪些算是国家与民族的利益,社会栋梁应该去维护什么,克服什么,并从中实现自己的价值。我们现在比较多的是用就业、职业与收入来理解社会需求,这是职业界需求,是学生个人对于生存待遇的需求,是社会需求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

为了构建和谐社会,大学就要让学生更多地理解公平正义,理解法律和道德,理解个人与群体,理解中国社会的发展过程和特征,理解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作用。这才能使他们真正成为传承文明的人,开创新风尚的人,而不是时髦的人或追风的人。大学要使学生理解这些问题,自己先要思考教学责任。这种思考不属于专业性的,但是文化的。

二、教学观念中的科学精神

教学是学术性活动,它必须避免行政意识。而学术性活动,就必须坚持用科学精神与方法,这样才能避免行政意识。

1.教学不仅传承,更是创造性的活动

教师与学生都是有创造力的,他们都是在接受知识中发展知识。当然,他们的任务还是有区别,教师发展自己的目的之中,就有帮助学生的义务。这种帮助,不是为了学生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为了自己发展知识的能力。这就是学术性活动的重要特征和意义所在。

教室不是教堂,教学不是为了让学生接受已知,而是让学生探索未知。接受已知也是为了探索未知。所以,教学一定不能是压制式的,它首先要尊重每个人的能动性。在大学里,提问比回答更重要,见解比身份更重要。我们重视教师的教学规程,学生的课堂纪律。我们搞各种教学成果和评估,搞教学设施建设。但最重要的是师生的教学活动活力,是他们思想的活力。这是最难激发,最难建设和评估的。安静的课堂说明了什么?我们很难评说。

学生不是听众,他们有想法但不一定成熟,他们想表达但不一定擅长,大学要充分激发他们去想去说,这是培养科学精神和能力的起码条件。如果他们不敢发言,没有机会发言,发不了言,这些都是不好的教学现象。听得多,问得少,讲得少,写得少,读得少,这是压制求知欲的。

学习能力的基础是求知欲,学习的欲望比利欲更重要,因为前者是为了将来,后者是基于现实。学习的动机越是功利,能力越受局限。但社会中的人,没有纯粹的动机,求知欲也会异化。所以,求知欲是需要培养的,需要充实内容才会成为自觉。大学要在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同时,给予正确的引导,使得这种欲望比较纯粹,把学生有兴趣于探究,而不是把学习当作工具。

我们生活在日新月异的世界里,心中时刻交替着兴奋和焦虑。知识和技术迅速增长和繁衍,信息化使得各种知识和技术迅速传播和普及,我们怕不领世面而失去机会,我们须不断学习和接受。但是,我们要接受了多少才算够了呢?什么才是重要的?个人的主动性如何实现?所以,未来的学习更需要主见,需要更强的判断能力。今天的大学生要更善于批判地接受,善于把握最本质的东西,这就要尽早地培养探究和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否则会终身被动。为此,大学要善于教学,不要把本科教学的基础性与探究能力培养割裂开来,把知识积累与想象力对立起来,教学有方法,科学体验不是机械的分解动作,接受和探究是不能分离的,人的培养应是综合的,启发和鼓励应该成为教学中的基调,包括在基础知识的传授中,这至少增进学生的学术热情,有助于培养科学精神。

2.教学管理为师生交流服务

教育到了教学层面就成了事务。事务需要管理,从课程设置到开设、教学资源分配、工作考核等。总之,在教的层面上渗透着各种利益,形成了相互牵制格局,于是,管理成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中国大学中,教务处在教学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它上通政府,下管师生,核心任务是保证开课,分配权益。但行政性的管理资源,毕竟不是教学内容,更不是教学的目的,教学的主体是师生,教学管理要依靠教师,帮助学生,促进交流。而行政管教学,往往会重教轻学,忽视对学生需求的满足。也往往会重事轻义,忽视对教师需求的研究。

我们的大学教学,培养目标理论化,教学实践随意性,两者严重脱节,规训很不严谨,管理形式化。我们搞了许多所谓的改革项目、课程评选、人物评选、设施评选、手段推广等,都是行政系统推进的工作,但其收益远离学生。搞了多少年,学生感觉都没有。学生毕业,依旧是通过那些课程、那些考试。招生增加了,论文数量增加了,学生发阅读量还是缺乏,与教师的交流还是缺乏,课程还是缺乏,实验实践还是缺乏,教师还是缺乏。总之,大学为教学的付出还是缺乏。教学还是按习惯在进行,按便利的原则在进行,按模式在进行,教学活动的学术色彩很淡,管制意识太强,学生与教师的被动性太强,或者说,对教师与学生的需求关怀不够。

今天的学生怎么样了?德智体美和心理状况究竟如何?比如,基础教育的偏科化、家庭教育单一性应试教育的局限性以及就业压力等问题,究竟给学生造成了什么影响,包括知识、技能与人生价值观的影响。今天的教师怎样了?他们的需求、精力和能力究竟还有多少?哪些是学校应该帮助的?这些问题都需要大学很好地分析,并成为教学的依据。所以,大学教学管理者自身当转变习惯,转变观念。教学管理必须讲科学,讲科学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就要把教与学的主体作用发挥出来,把行政作用放在适当的位置,不要总想自己扮演主角,邓小平都只愿意做科研的后勤部长呢。

2000年2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