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文学原典精读"课程的意义

"文学原典精读"课程的意义

时间:2023-03-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文学原典精读"课程的意义"文学原典精读"课程的意义[1]2002年秋季,在复旦大学实施“文理教育课程”改革中,中文系开设了“文学原典精读”的系列课程。按照这种思路设置的“文学原典精读”课程的意义课程,看似平常的“读书”,实质是返璞归真,超越了基础与专业、素养与技能等认识局限,小中见大。2005年1月[1]刊登于2005年2月6日“文汇报”,原名是“以通识教育理念构建课程体系———‘文学原典精读’课程的意义”。

"文学原典精读"课程的意义

"文学原典精读"课程的意义[1]

2002年秋季,在复旦大学实施“文理教育课程”改革中,中文系开设了“文学原典精读”的系列课程。

大学的课程设置,影响教育乃至国家的发展。如果大学及其院系不能有效地设置课程,国家就难得新的人才。一流大学的成就之一,就在于不断地改革自己的课程设置,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上世纪初哥伦比亚大学的“伟大的经典著作课程”计划、30年代哈佛大学的“普通教育课程”与70年代的“核心课程”计划,到最近一些课程改革方案,无不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并对国家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教育按经典原著设课,西方早期大学开设修辞、逻辑、语法等课程,意在提高人的修养。工业革命以后,新科技知识与人才的需求激增,现代科学知识进入大学,课程的专业化特征凸显,实用性增强。从此,围绕着实用与素养教育、传授新知识与保持传统等关系,大学不断地进行着课程改革。

素养与实用、广博与精深、基础与专业、宽与专、浅与深等关系,在大学中总是议论纷纭,莫衷一是。为不失偏颇,大学往往笼统地以博大精深、基础宽厚、专业精深为口号,以先宽后专,先浅后深的原理设置课程。然而,宽未必浅,深未必窄;素养未必浅,实用未必深;基础未必不实用,专业未必不是素养。设置课程的学问,远不似俗称的“上课”那么简单。它就像文艺创作,表现立意,有法无式。它犹如医学上的疗程,寻求教学内容与教育目标之间最对应的结合,而不是一帖药治百病。(www.xing528.com)

复旦大学以“通识教育”的理念构建课程体系。“通”是“深入广出”,有根底,能旁通。它要求的基础课程经典而系统。按照这种思路设置的“文学原典精读”课程的意义课程,看似平常的“读书”,实质是返璞归真,超越了基础与专业、素养与技能等认识局限,小中见大。学生通过学习经典而了解传统,接受文化熏陶。通过精读而训练专业学习方法。通过教师引导而领悟大道要义,开拓文化视野。

开设这样的课程并不容易,它需要有各种专门的师资和教材,需要制定相应的教学规程。但我们的教师有热情和创意,我们的学生更有强烈的兴趣。相信这样的课程不仅适用于中国语言与文学专业教育,也会推动整个大学的文化素质教育

2005年1月

【注释】

[1]刊登于2005年2月6日“文汇报”,原名是“以通识教育理念构建课程体系———‘文学原典精读’课程的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