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们大学生的机会有多少?

我们大学生的机会有多少?

时间:2023-03-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假如我们的学生有过在公共场合演讲的训练,哪怕是10小时,效果会怎么样?假如我们的学生有过与教师个别交流的机会,哪怕是30小时,效果会怎么样?假如我们的学生有过到社会机构实习的经历,哪怕是20小时,效果会怎么样?假如我们的学生能够了解一种外国文学,效果会怎么样?假如我们的学生有过专门的写作训练,哪怕有50篇合格的文章,效果会怎么样?

我们大学生的机会有多少?

我们大学生的机会有多少

在我们的大学里,学生有多少机会?有什么机会?是否有选择性?这些办学中最基本的问题,却不容易回答,甚至很少被认为是问题。但是,这些问题意味着不同的培养效果。

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假如我们的学生有过到国外学习的经历,哪怕是两周,效果会怎么样?假如我们的学生有过在公共场合演讲的训练,哪怕是10小时,效果会怎么样?假如我们的学生有过与教师个别交流的机会,哪怕是30小时,效果会怎么样?假如我们的学生有过到社会机构实习的经历,哪怕是20小时,效果会怎么样?假如我们的学生有机会选择专业,哪怕不成功,效果会怎么样?假如我们的学生能够理解一门艺术与一种体育运动项目,效果会怎么样?假如我们的学生能够了解一种外国文学,效果会怎么样?假如我们的学生有过专门的写作训练,哪怕有50篇合格的文章,效果会怎么样?假如我们的学生哪怕有其中一部分机会,效果会怎么样?假如我们所有的学生都有过这些机会,效果又会怎么样呢?

或许,有人以为这些“假如”过于天真,是一种良好的愿望或理想。其实,姑且不说教育本身就具有追求理想的特征,就高等教育发展的现实来说,这也是非常迫切的需要。这既是学生的需要,学校的需要,更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毫不夸张地说,我们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基本差距,就在于此。我们的学生机会太少,机会的质量更差。

我们强调素质教育,这是一种难以构建所谓完整计划的综合熏陶与训练,如果没有给学生提供相当丰富多样的活动机会,我们如何培养学生兴趣;没有兴趣,学生如何养成终身自我教育的意识和能力。

大学的体育活动项目有多少?除了跑步跳高篮球、乒乓等传统项目以外,新增了多少?诸如网球健身操体操、棒垒球足球游泳等设施要求比较高的项目,学校可以提供的机会很少。我们有许多体育项目不普及,这就是一个原因。

大学的艺术活动项目有多少?文艺类学生社团不少,除了书法摄影与合唱等场所要求比较低的活动项目以外,诸如戏剧舞蹈美术音乐等排演条件要求比较高的项目,学校可以提供的机会很少。

我们的学生,体育与文艺爱好者究竟有多少?多少人能够熟悉或掌握其中一门?课余时间,学生们在做什么?睡觉、上网聊天或玩游戏的人有多少?他们将来的体质与心理状况会怎样?他们是否会有更多的生活乐趣?艺术的想象力创造力和思想活力?

我们讲得最多的是课程建设,似乎课程总能保证需求。一般来说,4年制本科生在校期间要修读约40~50门次的课程,但那是一些什么课程呢?修读这样的40~50门次的课程,或那样的40~50门次的课程,对学生的培养效果差异甚大。所以,学生要有选课的机会,课程要向学生开放。但是,我们现在大学中的学生与课程的关系,是以专业为核心建立的,选课牵连着选择专业,现行选课制度乃至学籍管理制度,以封闭制约为特征,说是大学学习,学生接触的大部分还是专业性教学资源。(www.xing528.com)

学生的选课机会,还受制于课程资源。大学首先要有相当多的课程,不仅要总数多,而且要生均课程数多。我们不能满足于学生有课上,而是要有课选,这是两个不同层次的建设目标;其次,大学课程要相当多种类,数量多而类型单一,选课不选内容,学生发展的机会还是有限的。

我们经常在提倡这个或那个培养目标,经常说学生应该具备这种或那种能力,这些要求必须落实在教育环节中。看看我们毕业生的课程单,他们得到的是否就是我们希望的呢?我们说学生要了解新的知识和技术,但我们建设了多少新课程呢?我们说学生要有宽阔的知识面,但我们的课程体系包含了多少知识点呢?除了专业课程以外,学生是否有机会学习科技史、文化史之类的课程呢?我们要学生具备国际化的视野,但我们有多少语种的课程呢?学生从哪里去学习外国文化与艺术课程呢?我们要学生具备交流沟通的能力,但我们给他们多少演讲训练的机会呢?他们如何理解表达与思维的关系呢?在他们毕业时,除了认识辅导员或导师以外,还有谁呢?我们强调个性化培养,都说实行了完全学分制,但从招生到毕业,我们给了学生多少选择专业的机会呢?有多少学生得到了这些机会呢?我们说要培养复合型人才,但我们的学生是否有跨专业学习、选择第二专业甚至选择学校的机会?

我们要给学生机会。大学人才培养说到底就是提供机会与条件。受教育是学生的权利,我们不能忘记这个基本的道理。什么叫高等教育发展,就是要看学生的机会是否越来越多,这点不能异化,不能空洞化。作为发展中的大学,建设需求多,资源不充裕,很容易分散办学的注意力,很容易忽视学生的地位与利益,这是一个问题。

但我们有很多的理由来辩解,我们甚至可以把所有在做的事情,都算在学生头上。比如,为了学生,我们先要调动教师积极性,要考虑教师的待遇、职称、培训、激励、引进等。要关心教师,还要调动学校与院系管理人员积极性。改善待遇,就要争取国家的经费,争取社会资金,于是要送往迎来。用钱也不是简单的事情,落实待遇要建立标准,评审考核,处理纷争。建造房子要争取土地、设计施工、招标验收等等。凡此种种有待解决的问题,不能不说是与学生无关,但是否就算是为了学生呢?

我们不仅有给学生机会的义务,而且要给学生创造多一些机会,要给每个学生机会。从政府机构到学校,看来已经有不少改革行动计划,出现了什么精品课程、示范性专业或实验室、优秀教材、拔尖人才培养计划等等。名称很动听,一种课程或教材,不惜投入几万元或数十万元,但究竟有多少学生收益?倒是编写教材的版税,课程推广与培训的收费,发生了更为实际的作用。我们花巨资引进了优秀教师,而且还是成组的引进,连人带设备的引进,但他们中究竟有多少人为本科生上课了?评价一所学校、一个教师、一门课程、一种教材,我们的标准中是否以学生为中心了?我们究竟是为了给学生机会,还是在为了其他什么?

中国的大学生,机会还是太少。中国大学改革创新,还是有一个基本目标问题。要真正增加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让更多的人获得更多的机会,我们的高等教育界需要反省。

2004年3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