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科学是人才培养的基石之一[1]
高校的专业建设,要用科学的发展观来指导。社会的全面发展,需要学科的综合发展,需要源源不断地培养多样化的人才。《政府工作报告》[2]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中都指出,要坚持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并重,要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相对来说,我们对人文社会科学的认识与建设实际上偏轻。
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包括科技与经济的发展,都越来越依赖于高水平的人文社会科学。法律、经济、管理等人才的实际作用已经相当明显,而历史、哲学与文学等学科的发展,那是社会思想和素养的源泉,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理性支撑,也是高校、个人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培养什么专业的人才,我们首先要促进学生整体能力的提高,要给学生高质量的人文素质教育。
职业界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与引导发挥直接作用,专业建设要紧密结合行业,但从社会需求的层面上讲,大学与职业界共同面临着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问题,各自都有紧缺或过剩的现象。社会发展需要是全面和长期的,知识与学科不论贵贱冷热,大学要发挥自身的预见力和判断力,有效地实现自身的社会功能和使命,为社会的长期健康发展提供智力与人才支持。所以,高校专业建设应该与行业保持动态协调,相互补充和促进。有些人文社科人才培养,职业界需求量并不很大,但这恰恰是大学建设的重要任务。
职业界在不断变化,专业类型也在不断变化,有些在专门化,有些在综合化,每个高校都面临着专业调整与适应的新问题。作为一所具有文、理、医多学科的综合性高等学校,复旦大学具有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特殊的资源优势,按照“通才教育”的目标,复旦大学努力构建更加合理的文理教育与专业教育课程体系,探索更加有效的人才培养方式,突破传统的专业教育与文理隔离的局限。有专业,但坚持全面素质要求;有类型,但积极推进开放管理,为满足不同类型的学生,为培养复合型人才创造机会。同时,学校的专业管理不能成为社会对学生压力的隔离带,在对待社会需求与个人发展的关系上,学校要积极指导和引导学生,但要努力提高学生自我培养和适应能力。(www.xing528.com)
2004年4月
【注释】
[1]刊登于2004年4月4日的《文汇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