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百年本科教育改革
哈佛百年本科教育改革[1]
在过去的百年里,哈佛大学经历了6任校长,其中4位校长对本科教育做了重大的改革,其中成败得失,可资借鉴,但改革终究使哈佛有了今天的辉煌。
1815年,哈佛派出首批留学生到德国,德国大学教学以课堂授课、学生自由选课、教授自由研讨为特色,学术研究空气浓厚,这对留学生影响很大。其中泰克诺等人回国以后,发起了哈佛1825年的改革,包括推行高年级学生选课措施,这为后来艾略特校长的选课制改革奠定了基础。
艾略特是美国19世纪最伟大的大学校长之一,1869年,他发表了《新教育》一文,影响很大。同年,他出任哈佛校长,积极推进改革,使平庸的哈佛真正开始领导美国高等教育潮流,直至今日。
艾略特对美国高等教育的最大贡献是率先推出了比较完整的选课制度,而选课制被认为是美国大学向现代化大学转变的重要标志。19世纪70年代,工业革命处于全盛时期,新知识迅速增长,社会对科技知识与人员的需求激增,一些大学开始改革,但哈佛传统的学术势力强大,教授们分为古典科学与自然科学两派,为维护各自利益,他们都反对艾略特当校长,不愿改革,鄙视新科学。艾略特在就职演说中明确指出,哈佛需要所有的学科,学生可以自由选课。这客观上绕过了人为的改革阻力,推行了教学的优胜劣汰机制,扶植了新学科的成长。艾略特认为,大学必须给学生三样东西:选择学习的自由;在某学科做出突出成绩的机会;对自己行为负责的意识。
新的选课制度实行以后,显露出许多弊端:学生大量选择容易的课程;全面素质培养的目标得不到保障。1909年,洛厄尔接任艾略特,为进一步完善选课制,他建立了辅导制、主辅修制,实行了大学二年级以上的学生定期与教授讨论、专业综合考试等有效措施。
1933年,科南特接任洛厄尔。10年后,他任命了一个委员会,针对当时高等教育专业化、专门化倾向,专门研究了在教育中如何继承西方传统、增强社会凝聚力的问题,提出了培养大学生共同知识与能力的“普通教育”计划,委员会发表了名为《自由社会的普通教育》的报告,俗称《红皮书》,从而引发了常春藤学校“普通教育”的热潮,并得到了政府的肯定。科南特因此也赢得了“普通教育之父”的美誉。但“普通教育”的保守主义与精英主义倾向也受到了教育界的批评。
“普通教育”将人类知识与文化综合到少数课程中,并作为本科生的必修课。1945年,“普通教育”计划正式实施,最初有16门课程,但教授们太注重专业,对综合性课程反感,“普通教育”课程越开越不普通,到1969年,“普通教育”课程已琐杂到100多门,1977年,“普通教育”终于成了选修课,该计划流产。(www.xing528.com)
1971年,波克任哈佛校长。为了鼓励学生用批判的态度来接受知识,使学生了解某一重要领域的知识构成、创造、应用与意义等,并将共同的价值观念传输给来自不同背景的学生。波克用“核心课程”计划取代了“普通教育”。
“核心课程”将基础课分为外国文化、文学艺术、历史、道德伦理、社会分析与科学等六类10个领域。每个学生必须从其中8个领域中各修一门课程,同时提供免修领域。这就是现行哈佛课程的基础,也是波克作为校长的主要贡献。
“核心课程”被美国高校界称为学术界平静的革命,是半世纪以来重建本科生课程中知识的连贯性与合理新的最有力的一个步骤,是继《红皮书》以来培育“有教育的人”的新公式等。但哈佛的教授各有学术地盘,各自强调自己的重要性,所以,“核心课程”与“普通教育”的命运一样,课程越开越细,最终没有形成公共的必修课,这是令学校遗憾的。无怪乎当时的美国教育部部长说,“在美国的高等教育界,高调与现实有着乎寻常的距离”。所幸的是,学生对“核心课程”中新课程有强烈的需求。
哈佛大学是世界上最有声望与最富裕的大学,但它的办学重点并不是在于本科生教育,据英国《经济学家》载文分析,剑桥的本科毕业生相当于哈佛二年级的研究生水平。但哈佛的研究生生源来自世界各地最好的大学,一般大学可以向哈佛学习,但不能忽视自己的生存资源、背景与办学宗旨。
2002年10月
【注释】
[1]本文参考并引用了舸昕编著的《从哈佛到斯坦福——美国著名大学今昔纵横谈》,东方出版社1999年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