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读《我的阿拉丁神灯,在复旦》有感

读《我的阿拉丁神灯,在复旦》有感

时间:2023-03-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的阿拉丁神灯,在复旦》不仅让我分享了大学生活的美妙,而且给我启发和反思。2005年5月其二复旦大学出版社将近几年本科毕业生写的部分文章选编成《我的阿拉丁神灯,在复旦》一书,这里有他们大学生活的片段,有对教师的怀念,和对人生的感悟,这是他们对母校的情怀。2005年4月[1]《我的阿拉丁神灯,在复旦》,郑方贤、徐红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读《我的阿拉丁神灯,在复旦》有感

读《我的阿拉丁神灯,在复旦》有感(代序)

读《我的阿拉丁神灯,在复旦》有感(代序)[1]

其  一

在庆祝复旦百年华诞之际,《我的阿拉丁神灯,在复旦》出版了,它记载的大学生活,真实生动,读来亲切感人。

人生而言,大学生活很短暂,又很有意义。对这种意义的认识,有个过程。考生会把大学看得很重,但没有感受。离开大学以后的校友,会有真切的体会,但这已经成为回忆。

大学有太多可以给人启发的东西,一次辩论、一本书、一次讲座、一次活动,都会撞击心灵,甚至成为人生的导向。学生在大学里有太多的事情需要去做和理解,一个严厉的规训,一堂枯燥的课程,一个艰深的课题,看起来就是学生的负担和压力,有的学生会设法回避它们,而经历过这些事情的人,可能会得到长久而美好的回忆。

有人把大学比喻成“染缸”或“老汤”,说的是大学教育的效果来自多样化的资源,来自熏陶的过程,就像滋补和营养品对健康的作用,就像环境对人的影响一样,不能简单地就事论事,不能单一地、功利地追求收获。但这般感知,不要说考生,就是在校生也不易领悟和把握。所以,大学天地,可以驰骋,也需要引导。

《我的阿拉丁神灯,在复旦》不仅让我分享了大学生活的美妙,而且给我启发和反思。作为在校教师,自己努力的目标可能与成为学生留恋的东西并不对称,怎样提高教育的有效性,改进自身的作用,使在校学生可以更好地认识大学,更有效地汲取大学生活的营养,把短暂的大学生活变成自身发展的力量源泉,这未必不是有价值的课题。

为此,我感谢这本书的作者和组织编写出版的同志,如果在校的学生和即将要进校的学生都能够读到更多这样的文章,那一定是很有意义的事情。

2005年5月(www.xing528.com)

其  二

复旦大学出版社将近几年本科毕业生写的部分文章选编成《我的阿拉丁神灯,在复旦》一书,这里有他们大学生活的片段,有对教师的怀念,和对人生的感悟,这是他们对母校的情怀。作为一名在校教师,能够拜读这样的文章,委实是最受鼓舞的一件事情。

从这些文章中,我们看到了校友们的发展,看到了那种成熟自信的、将会使他们取得更大发展的人生观念,这给我们以极大信心,因为他们以亲身的体会,验证了复旦对学生的一贯教诲是真切有益的,那就是:复旦人要有胸怀,要关心社会发展、百姓疾苦和人类命运;复旦人要有眼光,要善于发现不仅在专业研究而且在生活中的真谛;复旦人要大气,要懂得宽容,欣赏别人;复旦人要自信,要善于接受各种挑战,善于选择,并获得成功。

从这些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更多东西。校友的话,没有顾虑,都是中肯真切的。校友有资格评论母校,因为他们发展经历都与学校教育有关。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对自己的,也是对母校的;校友有责任帮助母校,因为学校教育根本上是为了未来,为了发展,他们的反思和总结,对过去的,也是对未来的。学校教育没有圆满的时候,教育改革之路很漫长,为了今天的在校生能够成为更出色的校友,学校需要倾听校友们的意见,需要这份珍贵的教育资源,这是推动学校发展的重要动力。因此,我们应该用更好的办法,使更多的校友能够不断地向在母校的人提供各种建议。

高等教育的基本关系是大学与学生的关系,校友可以说是这种关系中的标志、缩影和焦点。他们是大学教育的过去、今天与未来,他们真实地演绎了学校培养与个人发展的内在关系,他们受到大学与学生的共同关注。我曾在《培养自我教育能力》一文中写道:“每个大学都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够成为社会上最成功的人,总是在不断努力给予学生更多有效的东西,但我们很难说大学已经或者总是能够给予学生足够满足社会需要的东西。我以为,成功的高等教育是大学与校友们共同创造的,校友的功劳在于他们使自己比较好地胜任了职业,向社会显示了其特殊的能力,而这些能力并不都是来自大学阶段的学习。学生在毕业以后自我发展的能力,实际上增补了大学教育的有效性和成功率。所以,大学阶段教育确实需要密切关注这种能力的培养,大学对社会要求和学生长期发展的预见,决定了其教育的有效性。”

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大学及其学生与校友们都面临机遇、挑战和考验。我们的共同愿望就是成为社会健康发展的中流砥柱。为此,我们还要有共同的心意和动力,把复旦服务与牺牲的精神发扬光大。

2005年4月

【注释】

[1]《我的阿拉丁神灯,在复旦》,郑方贤、徐红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我读了该书校样后,写了一篇感想给主编(即“其二”),有位学生看了有意见,以为不符合他们的文章的意图,而且有“官气”,不适宜做序言。其实,他的意见与我的感想都是中肯的,只是角度不同,但毕竟他们是作者,应该接受他们的意见,于是我又写了一篇(即“其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