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要有有效性
思考要有有效性[1]
我们要讨论什么事情?是你们即将要做的事情。所以,我们首先要真正地理解你们即将要做的是什么事情?它对你们是什么要求,准确地说,你们自己是否对要做的事情有了明确的认识,你们将怎样追寻目标,并顺利地到达目的地,这就是我们今天一起要讨论的主题:为了实现目标,你们将如何有效地思考?
一、为什么要提出这个问题
你们要做的事情是什么?是研究?写论文?还是写研究论文?大家以为我是在做拆字游戏,因为你们都知道,无论是本科还是硕士,都被要求完成的是研究论文。当然,你们肯定也知道这个论文与自己的学位挂钩,如果这个论文质量不高,可能会涉及学位授予。所以,关键还是要能够写出合格的研究论文。
要写出合格的研究论文,不是靠字数的积累,光靠奋笔疾书是没有用的,光靠词汇和文采是不行的,光靠阅读引用其他人的言论或资料是不行的。但我遗憾地发现,这样的论文还是存在,并且获得了学位。
论文只是手段和形式,它是研究的成果,是研究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书法作品。合格的研究论文一定要表达自己的研究所得。所以,当你们将自己的论文装订成册以后,不可回避地要反思一下,论文已经写好了,但自己究竟研究了什么?研究出什么?我希望大家将这个问题放在心里,在写论文的过程中时刻提醒自己。但我遗憾地发现,许多人在自己精美的论文面前,连陶醉都来不及,没有工夫反思。
什么算是研究?就是自己是否有效地思考了别人没有给予答案的问题。什么算是研究的成果,就是看看自己是否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独到且有理的意见。一个是思考,这是研究过程的基本形态。一个是见解,这是研究的结果的基本形态。简而言之,就是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一种合理的见解来自有效的思考,对问题认识的深度,取决于思考的水平。是否有超越别人的见解,取决于是否有比别人更好的思考。所以,思考的过程与思考的结论同样有意义,学术研究的精神是不断思考,追求真理。更准确地说,是追求思考,不断成功。我今天特别要强调勤于思考、善于思考,尤其是善于思考。
可能大家心里在责备我过于藐视学生,谁不会思考?难道还有无效的思考吗?为了不被你们因误解而批评,我必须用事例来说明问题的确实存在。
1.当今高等教育关注“有效思考”这个问题。我们每个人将来可以接受和发布的信息越来越多,越来越方便。即便是一个很专业的话题,都可能获得全球性的交流。每个研究者因此而获得了机会,但因为太容易交流,观念的流行就很快,很容易使人紧张、迷惑、偷懒或盲目,忽视了自己的观察力和所处的实际情况,甚至丧失了自己的问题意识。
2.思考不一定都是有效的。圆珠笔芯经常有漏油现象,人们多以为是钢珠的材质问题,而一个女孩则以缩短笔芯,减少油量的办法获得了专利,这就是思考的有效性。确切地说,两种思考看似都有效,但比较有效的只有一个,比较无效的等于是无效的。我们有些同学的论文“写到后来发现与当初设计的意图偏离,思维混乱而不流畅,资料引用和分析很不连贯,总觉得证明的指向性不专一,困惑不已”(同学语),这就是思考的失误和损耗。每个研究者都曾有过这样的经历,思考的失误与实验的失败一样正常,但我们以减少失误为目标。
3.有效既是学术质量的要求,也是工作时间的要求。你们必须在一定时间内写出论文,既要思考客观问题,又要一字一句地写出来,这是现实的挑战。写不出来,老师肯定不会接受。写得水平不高,或许老师还能接受。所以,写出来是现实的利益,甚至会成为研究的目的,东拼西凑总是一篇论文,顾不上思考的周密。再说得大一些,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研究是无限的。一言不发或废话连篇都不行,只有加快提高思考能力。思考失误太多,肯定成不了优秀的研究者。
二、提高思辨的有效性
教师的职责就是告诉学生怎样研究,怎样思考,因为教师有经验和教训。一部论文怎么算是有思考水平,我告诉大家我常用的评判思路和经验。今天在座的都是要写毕业论文的同学,好像毕业班特别要提高思辨能力,但这恰恰是个问题。
1.对问题的判断
研究什么问题?为什么要研究这个问题?这个动机必须十分清醒地把握。怎么算清醒地把握了呢?有两个可以校验的依据。
(1)内涵明确。比如有同学写“关于吴昌硕的研究”的论文,研究一个具体人物,看似内容很明确了,但心里可能并没有想清楚。比如“吴昌硕绘画成就研究”与“吴昌硕生平研究”就是不同的题目,史学家研究人物与艺术家研究技法,范畴和方法是很不同的。所以,作者必须要问自己,我为什么要研究吴昌硕?我发现了什么问题?是否有能力研究?如果这些问题不清楚,研究很可能是低效甚至无效的。所以,选题时就要把自己的问题想到最基层最具体,这是研究的基础,否则,越研究越动摇,最终迷失方向。不少同学的论文题目太大,内容庞杂,问题分散,说明了研究动机不清晰。
是否有问题,取决于知识的积累和思考的深度。任何问题都可以研究,但关键是要确实发现问题,而发现问题是需要有研究的,这就是研究论文写作中的难点。有时,由于时间的原因或导师的原因,你们匆忙确定了题目,但真的写作起来,发现不是研究的意图,或自己无法研究,这时已经期限过了大半,来不及翻盘,硬撑着写到底。于是空话连篇,假装思考。这不是研究,是在完成字数。
(2)依据客观。有些研究题目看起来很确定,但经不起推敲,没有研究的必要。比如“吴昌硕绘画成就研究”,概念很清楚,但事实上它有问题吗?专家都有共识,非专业人员没有兴趣,为什么要研究呢?除非你首先发现的东西,其他人没有发现,没有得到普遍重视。但再仔细分析一下,为什么你会有独到的见解呢?是鉴赏能力还是传播系统造成的呢?这还是艺术范畴的问题吗?(www.xing528.com)
研究从提出问题开始,问题必须是客观存在的,不能无病呻吟,小题大做,提出问题有时是很容易犯主观错误的。研究出于兴趣是符合规律的,研究个人有兴趣的内容,往往积累多一些,发现的问题也多一些。但要仔细观察自己的兴趣究竟在哪里,个人的兴趣是否是代表客观的问题,问题是来自兴趣,还是来自事实,这是有很大差异的。这是谁认为的问题?谁没有搞清楚?这个依据要真实,主体要确切,否则很容易误导自己的研究。
在论文选题中的另一种倾向,就是跟随或模仿,包括时尚的或传统的研究取向。大家研究江南文化,自己也跟着研究。别人研究绍兴无锡,自己就选其他乡村。按别人的论文模式来做,没有问题可言。说起来是填补了这个地区研究的空白,但其实没有人在乎这个空白。与其说是有问题需要你去解决,不如说自己为自己的写作制造了一个问题。我不想讨论选题的有用和无用的问题。我只是说,自己要理解研究的问题的事实依据。
(3)逻辑要清晰。研究方法要有效,首先要把基本事实摆出来,然后是原因,需要建立结果与原因的关系。原因与结果之间的关系是否解释得符合事理逻辑,这是最基本的思路。逻辑上的错误,是最基本和明显的错误。有一次博士论文答辩,答辩委员问了三个问题,并要求学生只能回答是与否,当问到第二个问题时,听众都知道研究的结论出错了,因为大家都会推理。应该说这个博士生是很投入研究的,但是无效的思考。客观现象或结果往往由诸多原因造成的,如吴昌硕的绘画成就,就是有主客观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我们不能仅强调自己看重的一点,夸大它的作用,排斥其他因素,这很容易把研究结论与问题拆散。
2.从质疑推演研究内容
质疑是研究的发动机。我经常听到这样的抱怨,一种是论文没有东西写,或列不出几条提纲,或有提纲没有内容可以展开了。总之,无法深入思考下去了,于是抱怨资料太少。一种是论文写得没有思路了,文字资料不少,就是千头万绪,写不顺畅。我这里推荐几种推进思考的办法。
(1)追问目标。研究主题中有哪些问题?它们是什么关系?我们可以不断地发掘问题,把一大堆问题列出来,清理成一个系列。如何清理?要找出三个依据:逻辑依据、客观依据和能力依据。不要似是而非,不要凭经验,要详细分析。这需要时间和讨论。
如果要研究某领域,那么就要把它的基本问题罗列出来。怎么算是全面了呢?第一层要从逻辑上全面分析,这是理论上的一般性判断;第二层要看这些因素事实上是否重要?这是专业性的判断;第三还要看自己对这些因素的研究能力和知识储备是否足够。一般来说,每个专业都有所谓全面研究的范式,可以作为参考,并补充修改。如果要研究某领域中某问题,比如“佛教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影响”,那么就要围绕一个大问题追问。第一层问有哪些影响,第二层要问这些影响的原因,第三层要问这些影响的结果。这每一层都要从逻辑、客观和能力上再判断一下。
(2)追问结论。学术研究的核心就是探索创新,要经常用怀疑的眼光看结论,不是重复结论。光讲结论那叫宣传。
当探究没有思路的时候,可以通过追问结论激活思路。有个教师讲过这个方式,将所有肯定句改变成疑问句,就有话讲了。比如把“佛教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影响”改成“佛教对中国古代建筑有影响吗”等,这样就可以细分出很多内容了。
有时我们凭感情说话,判断本身就有偏差,提出的不是问题,而是不客观的结论或看法,这是原则性的错误。比如“论中国古代建筑的优点”,哪些优点?与谁比较?谁以为这是缺点?研究了半天,没有优缺点的依据,无非是历史事实而已。研究的结论可以作题目,但先要研究。没有研究之前,何谓优点或缺点?而要研究的问题,应该是“中国古代建筑有什么特点?”
(3)追问概念。当探究没有思路的时候,可以拆分概念,这是逻辑的办法。比如“佛教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影响”,什么叫建筑?什么叫影响?建筑是造型艺术,影响是指对事物的改变,影响建筑就应该包括造型的改变。再问什么叫改变,它包括空间、形象、材料、图案、色彩等。再问什么叫改变?原来是怎样的?是否要对照一下?这样就逐步细分出很多内容了。
(4)遵循专业规训。专业研究任务是在本领域里有所建树,这种建树必须接受同行的评价。专业研究的问题是相对特殊的,所以,思考是有专门目的、方法与规程的,专业研究方法就是专门思考的策略,你们要借鉴专家的思考方法。
研究规程不仅是写作规范,而是建筑在事理共识上的探究策略。本专业研究的共识是什么?这里要特别注意目的、对象、性质等基本共识,不能随意转移。如果要脱离共识,那要花大功夫做大解释,而且必须先掌握共识。如果我们只是研究一个领域里的一个具体问题,研究的目的、对象和特征等更应该尊重学术积累。
三、要注意变化与调整
我讲思考的有效性,是为了能够使自己达到研究的目的。这当然与研究的过程有关,如果研究比较顺利地达到结果,思考的有效性就比较高。这种思考的能力是需要经过训练和实践培养的。研究论文写作是一个训练过程,不能指望胸有成竹,一步想清楚,从总体到各环节都条缕清晰。所以,反复修正自己的思路是训练中的常事。
你们在思考中写作,在写作中思考,不断地推敲问题,不断关注自己的思路,及时修正自己的提纲,及时削减已经写的内容。有时要增加的东西自己恰恰没有积累,要删除的东西自己不舍得。调整研究计划时有痛苦,但思考必须有效,就要有针对性,不能被其他因素干扰和拖累,影响研究的思路。必须要强调的是,不要把思考当作费事的事情。思考、修正和调整,的确很费精力,很费时间。返工看上去是耽误进程,但你们还是不要急于写作,不要急于赶进度。研究工作就是思辨的活动,是思辨能力的训练,研究的过程与结论一样重要。不要为论文而论文,要为研究而研究。宁可多想一想,没想清楚,不要匆忙落笔下结论,更不要盲目地写很多没有错误也没有意思的空话。一篇研究论文,如果出现太多不像结论、证据和疑问的话,那么说明没有思考。
【注释】
[1]根据学生论文指导讲座的内容整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