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育:为了学生个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1]
大学总是在学生与职业界的需求之间寻求着值得自己努力的东西,历史地看,这种努力现在变得越来越具有兼容性,因为学生与职业界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和个性化。大学教育的目标,已经从把学生培养成某个阶层的成员,拓展到把各个领域或各种职业的成员,学位与就业的挂钩,使大学成为人们获得理想职业的渠道或门槛。
大学在不断适应各种需求的过程中,获得了发展机会和动力,同时也深受更为复杂的压力,大学不断在调整培养目标、专业类型、课程结构以及教学内容等,不断在平衡专门化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但是,社会的变化总是超出大学的预见,社会的需求总是多于大学的智力储备,社会的问题总是比大学的课程结构更复杂,大学如何在协调社会各种关系中,合理调整与发挥自身的作用,使自己不仅适应面更宽,而且层次更高,这需要我们充分地研究愈益复杂的社会需求。
一、大学教育的基本关系
我们经常听说这样一个命题:教育满足社会需求。这是对教育关系的一种抽象概括,这种关系的基本层面,就是大学培养的学生进入了职业界工作,这里涉及大学、学生与职业界三个主体。
我们往往把自身以外的要求当作社会需求,比如大学与学生把职业界的要求当作社会需求,企业把消费者的要求当作社会需求。这些都是具体主体之间的供需关系,都有明确的主体与主导,比如,在就业困难时期,来自职业界的要求对学生与大学占主导地位。但是,这种具体的供求关系并不等于社会需求。社会是有共同利益、相互依赖的群体及其关系,是人们相互作用的产物。社会需求是指建立在合理关系与共同利益基础上的共同需求,而不是单向的或局部的要求,更不是单向的服从或迁就。
大学、学生与职业界,都是社会的一部分,而不是社会的全部,它们在教育领域中相互需求、相互制约,形成了社会关系。所谓教育满足社会需求,就是要构筑一种良好的大学、学生与职业界之间的关系,形成更加符合各自利益的社会目标,形成共同的社会利益主导。大学、学生与职业界最终都是在促进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实现各自的发展。
1.相互依存、共同发展
从社会层面上看,大学、学生与职业界之间相互需求关系,构成了一种公共关系,尽管这些需求有不同的内容与形式,其核心就是各自获得不断发展与成功的机会,这是它们相同的基本利益与任务,也是彼此需求的根本目的。
大学、学生与职业界的共同发展,取决于相互关系的协调程度。所谓教育满足社会需求,应该是指这种相互关系的协调性,协调就是满足,就是社会发展,就是各自发展的合理空间。值得注意的是,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大学、学生与职业界之间的相互需求关系并不总是协调平衡的,有时会出现强势带动的倾向,这很容易扭曲教育的价值。目前,在经济利益受到普遍重视状况下,我们尤其要关注职业界对大学与学生影响力。
2.相互制约、各自独立
大学、学生与职业界各自都有独立的社会角色和责任,这就形成了一种相互制约的社会关系。所谓满足社会需求,也是指它们各自在满足自身需求中寻求相互需求。
作为社会的一部分,大学、学生与职业界的相互制约关系是合理的,它们的独立性应该受到尊重,并且应该得到有效发挥,这是社会保持教育健康发展的基本机制,也符合它们各自发展的内在规律。
大学、学生与职业界都有各自的利益,在处理彼此关系时,各自有不同的理解和把握程度,也会出现不同的效果。而社会发展是全面的、长远的,是各种力量的平衡。大学、学生与职业界都需要接受制约,需要学会兼顾、判断与选择。对大学来说,既要理解学生与职业界的需求,又要实现对他们的某种积极作用,这才能真正有效地推进社会与自身的发展。
二、大学对教育需求的理解
大学教育的发展,是推动学生与职业界发展的力量来源,大学必须切实地研究学生与职业界的需求。
大学对社会需求的了解,直接来自就业环节。就业是学生与职业界相互需求关系的集中反映,它们各自为了自己的发展而选择对方。在这个过程中,大学会关注自己毕业生的就业率,过低的就业率会迫使大学调整自身的教育方式与目标。而更多的时候,大学会关注那些优秀的职业单位与学生,在教育中吸收他们的成功经验。学生就业是大学教育满足社会需求的基本形态和直接压力来源。
每个学生与职业单位都有各自对具体知识与能力的要求,这是它们之间相互选择的基本内容。所以,对大学来说,学生的就业状况显示了学校培养的有效性,意味着大学教学内容、方式以及条件的适用程度。当大学生就业出现问题的时候,大学教育质量难免遭到质疑。(www.xing528.com)
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对整个大学教育来说,学生与职业界的需求状况总是动态的,它们之间平衡或不平衡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比如整体的就业机会有多有少,大学教育规模有大有小等。换言之,就业之中还有非教育因素的影响,大学应该准确地把握人才供求关系中给予教育的启示。
进一步说,学生就业与发展并不是一回事,学生进入社会并不是以得到一份工作为目的,而是谋求在职业中得到发展。同样,大学教育并不是以学生就业为最终目的,而是指望学生不断发挥对社会的积极作用。就业只是一个阶段性的选择结果,是学生发展过程中的环节。大学教育既要重视就业的状况,又要坚持从学生与职业界的基本利益出发,以推进它们长远与全面的发展为目标,减少教育指导思想中的功利性。
1.学生的发展需求
学生接受教育,既为自己,也为社会,这是二合为一的。大学要顾及这两方面的要求,培养具有高素质的专门人才。
一方面,学生需要适应将来职业工作的要求。所以,大学要培养学生具备做事的能力,也就是作为合格职业人员的能力,为此,适应职业工作要求的知识与技能的培训是必须的。在这方面,大学具有良好的能力与经验,包括课程教学及管理制度;同时,大学要培养学生具备合格社会成员的素质,为此,适应社会生活要求的身心健康与法纪道德教育是必要的。此外,大学还要培养学生具备推进社会文明发展的素质,使他们成为改造社会、开创风气、引导文明的优秀人才。而在这些方面,大学教育对社会的贡献还不是很充分。
另一方面,学生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所以,大学要培养学生具备自我教育的能力,包括自我批判与承受风险的能力、超越具体工作单位和客观环境限制而探索前进的能力。具体地说,大学要帮助学生拓宽眼界,使他们能够自己发现需求,能够胸怀广阔,关心社会,树立责任意识;大学要帮助学生学会沟通,使他们能够在沟通中不断受到启发,学会协作团结、尊重与同情别人;大学要帮助学生保护个性,使他们能够尊重自己,增强自信,刺激兴趣;大学要帮助学生独立自主,使他们能够自我负责,敢于批判,勇于创新。相比专门知识教育,大学在这些方面的教育能力还不够强大,脱离了课程,超越了知识与技能,大学教育的眼界和手段总不够充分。大学之间的差异,往往也是以此为最实质性的。
2.职业界的发展需求
职业界使用受教育者,既为自己,也为社会,这也是合二为一的。社会需要各种职业,但这种需要有大小之别,有新生与淘汰。所以,职业界在选拔人才的时候,也在选择自己的未来,也在经受着风险和压力。大学要顾及这两方面的要求,培养适应职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一方面,大学要理解职业界对职业工作者的要求,包括普遍的与特殊的要求;另一方面,大学要理解职业界发展的需要。职业界面临着社会竞争的压力,尤其是人才竞争的压力,它的发展关键在于持续保持人才资源的优势,在于其领导者是否能够超越自身,超越现有工作和客观环境的制约,能否敢于开拓创新。所以,大学培养的人才,不能简单地以现有人才市场招聘要求为准则,不能迁就今天的职业界来制定教育目标,不能迷信眼下职业领导者的成功模式,这可能会影响学生和职业单位的长远利益。
三、大学教育的功能
大学在社会发展中具有相当特殊的作用,它以探求真理、服务人类为目标,与社会公共利益的冲突比较小;它立足于长远地和全面地思考问题,管理比较理性。所以,大学是生存最稳定的机构,包括它的名称、位置、校舍以及基本管理方式等,都保持良好的连续性。大学应该保持这种公共理性,促进自身与相关各方面的共同发展。
大学是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它要为没有职业的公民学生提供与职业有关的教育,这是它区别与高中教育的特征。但是,公民与职业界的需求关系,并不是必须依靠大学而建立的,大学教育不仅有专门化教育的优势,更重要的是在于发掘和培养人的综合潜能,使学生将来能够超越职业界的要求而发展。大学教育注重学生个人发展与职业两种需求的结合,它不仅希望学生找到职业,而且希望学生能够充分地发挥综合潜能,并发展这种职业。
大学教育的特殊功能,就是引导并推进学生与职业界共同发展,进而满足社会需求。所以,它必须十分理性地判断和协调学生与职业的需求。它必须立足于未来,不能计较学生在学校期间甚至就业时的成败,而要对学生长远的发展充满信任;它必须立足于全面,不能只给予学生适用于职业界要求的知识,而要培养他们全面的能力和素质。如果大学自己计较眼前或局部的功利,学生就不可学会理性地思考问题,职业界就不可能得到真正的战略性人才。
然而,大学毕竟不是上帝,它只是社会机构之一,或者说是实现社会使命的机构之一。大学自身也有许多实际的利益和压力,也需要获得许多好处,包括来自学生与职业界的帮助,大学也难免屈服于功利,失去公正公平。所以,大学首先应该努力使自己保持教育理性,提高自己承受压力的能力和克服短期困难的毅力,理性地把握自身作用的独立性与公正性,协调教育精神与实际办学需要之间的关系,长远而全面地看待自己的发展,不以利己为教育目标,而以学生个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来实现自身的价值。
2004年11月
【注释】
[1]2004年11月14日在台湾成功大学校长论坛上的发言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