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适应社会的能力
我们现在实行选课制,“选”就是适应能力之一。选择之前要作判断,判断是一个适应能力。选择以后便会有结果,承担后果也是一种适应能力。这三种能力加起来,我觉得是适应能力的基本内容。
适应能力,其实是以独立精神为内涵的。很多人有一种从众心理,大家都这样做,我也这样做,以为这是不错的。如果你有独立精神,坚持自己的想法做下去,也会发现社会特别需要你,这时你会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人是在变化的,我们经常说社会变化,其实这是各种人变化的总称。我坚持认为,社会需要是全面、长远的需要。而长远需要可能今天看上去就不太需要。所以,大家在作自己的判断时,是图今天一时之热呢?还是图长远的需要?是发挥一时的作用呢?还是将来等着发挥更大的作用?这里都有无数的选择。在这个选择过程中,可能会失败,我们要有一种独立精神来承担这种失败。承担失败需要什么呢?需要勇气,需要一种看到自己在不断发展的这种信念。我希望同学们有这样一种能力,这才是置自己于不败之地的能力。不要过多地受环境、尤其是具体环境的影响,而对自己有所怀疑。我们更要学会批判,批判和创新能力会使你勇敢,自己鼓励自己。
人是需要鼓励的,或互相鼓励,或自己鼓励。有些同学到异地工作,感到很孤独,靠什么来支撑自己?要靠自己。我相信现在同学们有很多压力,比如说,家长会问你“怎么还没找到工作?”“到这种单位去干什么?薪水多少?与专业对口吗?”批评质疑之声很多。所以,独立精神是迎接社会的第一精神。
我们可以看到,现在社会的要求越来越具体,越来越功利,大家在拿一样东西在衡量。能衡量的东西都衡量到了,就是自己的心态没衡量到。没有办法衡量到的就是精神。大学的作用是什么?大学的作用就是分析那些需求的真实性。我要告诉同学们,你的需求是存在的,你也有自己力量的。
大学的引导是比较理性的,这个理性就是用来克服功利对自己的压力。当然,功利永远是会有的,关键没有功利时,你的动力来自哪里?这是我们将来都会遇到的问题。功利是有好处的,它见效很快。但功利会扼杀一些重要的价值。当我们成为被功利衡量的东西时,就要靠独立精神来平衡。大概除了自己相信自己以外,还没有更好的办法与功利来抗争。功利是短期的,独立精神就要依赖于理性,看长远,看全面,在这里形成好的平衡。
对于社会需求,每个人的理解可能都不一样。从教育角度来讲,我们要争取尽最大的能力为社会提供服务,从而实现自己最大的价值,使我们有能力以后所做的是最好的事情。李嘉诚是很少的,像李嘉诚一样有钱的人也是不多的,但有钱的人不少。有了钱以后,自己怎么看待社会需要,怎么为社会服务,然后发展自己,这里有一个指导思想问题。学生没有职业,很依赖于职业界。但若干年以后你的身份地位变了,人家求你了,那时自己的想法会怎样?所以,独立、理性、自我负责的精神,应该永远要保持。人永远面临判断,天天面临选择,天天可能会犯错误,但我们必须要前进。怎么前进?就是靠刚才讲的那些精神。
我也不是样样都心中有底,都有把握。从教育管理工作者来说,刚才我说的所有的事情,我将怎么去做?我首先承认,一个大学要保持理性的判断是很难的。因为大学是为现在没有工作,但即将要有工作的人提供一种与他将来工作有关系的教育。这样一种阶段性的教育,既要考虑社会上的行业,又要考虑同学们这么多的个性的需要,这是一个很大的矛盾。我相信一个好的大学制度,本身就是教育资源,它能发挥最大的教育作用,而不是仅仅一两门课。具体的一门课的价值和作用,肯定不会有一个大学那么大。(www.xing528.com)
大学的制度怎么构架才能对同学有效,同时也得到满足社会的需求呢?
第一,大学制度要相当开放,要把社会的需求与学生的需要很好地体现出来,这可能对大家都有利。学校不能成为社会与学生之间的一道墙,毕业以后,同学们会发现世界很陌生,发现选择能力没有得到锻炼。
第二,这样的制度是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大学最大的利益是希望同学毕业以后才能不断地真正发展。世界高等教育界提出了很好的理念,就是“终身教育”和“自我教育”。大学教的东西,是在于培养自我教育的能力。从这种角度来看,大学要为学生个性的发展创造很好的条件。全校15 000多名本科生,不能培养成就像我们70个专业一样多的70种人,那大学教育就失败了。最好有14 000种,偶尔有些重复。这样的教育怎么样来做呢?我们不可能按每一个人来做,像私塾学校一样,而是架构一种可以供学生自由选择的制度。
学生的选择,最好要了解学校的意图。比如,课程的设置为什么是三大板块?第一板块为什么是这些课程?这是大家需要理解的,这才有利于开阔眼界。偏才最大的缺点就是眼界不宽。为什么眼界不宽,从小就做一件事情,做到后来当然变“匠”了。在哪里开阔眼界呢?在课程结构中,这样的课程设置,有利于培养开阔的眼界。哈佛大学要求学生在哈佛期间能接受的大概能有7~8个领域的课程。大家理解这种用意的话,才会知道怎样选课是有意义的。如果偏偏不照学校设计的做,也会有机会,但这个机会不是学校提供的。我们会继续完善这种制度,当然现在困难很多。
第三,我们要用大量的资源支撑这样的制度。我们需要有更多好的课程,数量要多,种类也要多,质量要高。当前急需的是数量,然后是种类。学校的课程单一,就不可能培养出个性化人才来。这就要有大量的好教师,要使教师们都有兴趣于教学,有兴趣与同学交流。课程多,教师好,然后还要物质上、经费上的投入。
目前主要是完善制度架构,它会促进资源建设的。我们也希望同学把合理的要求不断地提出来,需求会产生很大的推动力,会使得学校去建设一些东西。这可能是我要想得比较多的事情。但这些事情的依据,最终还是来自同学们发展的需求,来自社会的需求。大学本身的需求在哪里?就是要满足这两方面的需求。
2004年5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