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分析
1.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和问题
(1)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认知不明确,对职业规划的重要性和意义认识不足。
2008年4月由新浪网、北森测评网与《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共同实施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问卷调查显示,虽然目前大部分高校就业部门都开设了包括“职业生涯规划”在内的就业指导课,但是在校大学生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现象比较普遍。“你是否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过规划”时,回答“有规划”的只占被调查者的20.1%。很多大学生仍然存在盲目就业、跳槽频繁等现象。仅有12%的人了解自己的个性、兴趣和能力;仅有18%的人清楚自己职业发展面临的优势和劣势;而清楚地知道自己喜欢和不喜欢的职业是什么的人却只占8%。有50%的大学生选择在一年内更换工作;两年内,大学生的流失率接近75%;很多学生没有太深考虑就跟着感觉走地选择了第一份工作,在选择时能够兼顾兴趣和未来发展空间的只占17.5%。这表明在校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认知程度和认同度仍然不高,普遍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真正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大学生更是为数不多。大部分学生对自己将来发展、工作、职业生涯规划没有计划,即使对职业生涯规划有设计也未免存在理想化倾向;学生缺乏对其专业和将要从事的职业所处的社会环境、发展前景等方面的了解,导致职业生涯规划的理想色彩较浓,没有一个科学、实际的认识。而有的学生就简单地把职业规划等同于职业目标和学习计划。
(2)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开展大多停留在传统的就业指导上,且时间安排不够合理。
传统的就业指导是指毕业前夕的“临时抱佛脚”,仅在大四时“填鸭式”地灌输求职技巧和就业程序。事实上,职业生涯规划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就业指导,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一定的时间进行筹划。由于近年来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很多大学生一进大学就准备考研,所以在校与放假期间大部分时间都在学习,很少考虑工作的事情,社会活动也不想参加,怕影响学习;部分学生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盲目地考证或参加培训;更有见异思迁者,一看到社会某种职业收入高就想从事该职业,看到别种职位收入高就又从事那种职业,把自己的规划抛到脑后。目前很多大学都只是偶尔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或讲座,没有一个系统的安排。而且还有一部分大学只是针对毕业班开设这类课程。调查显示,80%以上的学生都希望从大一开始就开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急功近利,时间安排的不合理,使得职业生涯规划形同虚设,根本不能对大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3)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缺乏专业的指导人员。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高校长期以来没有把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也没有意识到这是一个专业性要求较高的领域,在政策、资金上投入极少,以至于在人员配备的数量上和素质上远不能满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需要。目前,许多高校就业指导中心还没有专门的职业规划师,一般是由各院系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辅导员和学生处、就业处的老师参与指导,而这些指导者又缺乏相应的专业培训。专业指导人员能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起到积极的影响。一些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主要还是集中在针对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政策宣讲、就业信息提供、求职技巧培训和就业手续的办理上,缺乏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很难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
(4)大学生自身没有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目前,很多大学生自身的职业价值观模糊,比如对自身了解不够,职业准备不足,职业理想形成普遍较晚。部分大学生在求职时,将眼前的薪金、福利待遇、地缘位置和工作的舒适度作为优先考虑的因素,而并没有把个人发展空间和未来发展前景排在首位。大学生这种过于注重条件待遇的模糊的职业价值观,导致他们不仅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工作,而且更加重了他们求职就业的压力和负担。
(5)社会层面就业服务机构不足。
一些西方发达国家,职业生涯指导已经成为一个专门职业,职业规划也已经形成了一项产业,有专门的职业规划师和专门的职业规划机构针对个人进行服务。而在我国,职业规划行业刚刚起步,缺少相应的社会性服务机构和组织机构。尽管我国也有人拥有职业指导师资格证书,但是数量少之又少,不能满足广大毕业生的需要。我国的职业生涯规划市场亟待发展和完善。
2.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来看,大学生在校期间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存在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的产生有多方面的原因。(www.xing528.com)
(1)社会历史原因。由于职业生涯理论传入我国较晚,加之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的教育历来有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理论和实践相脱离。每个孩子从小就被教育要好好学习,争当三好学生,将来考取重点大学,找一份好工作。传统的教育思维不顾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只以“三好”为标准,结果往往是把学生塑造成了“高分低能”的人。另外,计划经济时代大学毕业生由国家统一分配,安排工作是国家的事,用不着大学生自己去操心,以至于社会很少关心大学生应该怎样选择职业、将来如何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完善阶段,经济因素开始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占据着最重要位置。人们在评价大学生就业情况时,往往以大学生从事职业经济收入的多少和地位的高低作为硬性标准,导致大学生容易急功近利。随着我国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就业由分配式向自主择业转变,学生人数激增,学校对学生的指导却难以深入细致;同时,高校和社会本身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和实行还不是很到位,所以导致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方面得不到有效指导。
(2)家庭教育的原因。在我国,大部分父母在孩子最初成长的家庭环境里缺乏对孩子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启蒙教育,很多孩子从小就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只是按照父母的意愿去生活,将考大学作为自己唯一的奋斗目标。调查显示,高达66.7%的学生在填写志愿时不了解自己所要报考的专业,对于所报专业的内涵、标准、需求等一系列问题一知半解;高达40%的学生在填报高考志愿过程中完全依赖父母、教师或他人,放弃了作为决策主体应有的责任和权利;而在自主决策的学生中,他们选择学校与专业的理由也无非是学校品牌、就业前景、录取分数、路途远近等,对于自身兴趣爱好与专业的匹配情况则考虑不多。一味地强调“出人头地”,“光宗耀祖”等家庭教育观念也影响青年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
(3)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缺位,认识误区普遍
相当一部分高校的管理者对大学生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方面存在认识误区,高校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方面缺位。
首先,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我国高校长期以来把关注点投在教学和科研上,没有把职业生涯指导放在一个重要位置,甚至还将职业生涯指导和就业指导等同,交由就业指导中心附带完成,其服务对象大多局限于毕业生。目前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在许多高校没有专门的机构或人员来组织,把就业指导等同职业生涯规划,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内涵及意义模糊,更不用说如何做规划了。即使是教育行政部门要求招生名额同就业率挂钩,就业率低的专业将被限制或停止招生时,高校也只是关注就业率,而没有从根本上意识到要关心大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问题。
其次,职业生涯指导工作推进力度不够。虽然近年来也有不少高校纷纷设立了职业指导的专门机构,但职业指导服务内容更多地指向了升学与就业形势、求职技巧与方法等,与致力于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大学生涯提高生存能力和业务素质的职业辅导尚有较大的距离。再者,从事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师资队伍素质不高。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不仅要求从业人员掌握本领域的理论和实践技巧,而且还要对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咨询等相关领域有一定的了解。但在大多数高校里,目前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人员大多是由就业指导教师和学生辅导员承担,他们大都没有受过专业的训练,在具体的工作中只能对学生做一些简单的就业指导。
最后,人才测评和职业咨询的力度不够。自我分析需要借助一些科学的测评方法与工具。在国外,人才测评是作为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必备的指导手段来使用的,但是目前我国只有较少的高校使用了这一手段。许多高校职业生涯指导工作的硬性条件都很有限,也没有足够经费,职业咨询服务机构形同虚设。
(4)大学生自身原因。
第一,学生主体选择权被剥夺,依赖心理普遍在一味追求高分和考大学为人生目标上,家庭教育不仅强化了学习的重要性,还剥夺了学生探索、发展兴趣爱好的空间和时间。在专业选择上,众多父母充当了代理人的角色。而家长们的选择往往基于社会热门职业和自己的观念、愿望,很少出于对个体现实情况和个性特点、兴趣爱好的考虑。在应试教育条件下,个人对自我的探索是不被允许的,也很少鼓励学生主体意识的选择,大学生失去了客观自我认识的职业生涯发展的基础,形成依赖心理。
第二,学生自我认知缺乏,迷茫心理普遍。
绝大多数大学生在高考指挥棒下,把考大学作为人生奋斗的唯一目标,面对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他们感到迷茫,既缺乏对“过什么样的人生”的憧憬,也缺乏对自己“喜欢做什么”、“适合做什么”的现实认识和了解,对专业选择也是跟热门。进入大学校门后,一些大学生的价值观发生很大变化,自我中心,追求享受,不愿奉献;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精力没有专注在自身的发展和职业生涯规划中,或者把时间浪费在上网、玩游戏或谈情说爱上,或者把时间放在准备考研究生或者各种社会活动中,再草草搞一下职业生涯规划,之后却不再修正。大部分学生读大学就是为了读大学,有的甚至养成追求高分的习惯,并没有对高分的意义及学习与人生设计、职业选择建立实质性的联系,因此没有认真考虑职业生涯规划。
第三,大学生认识社会存在偏差。青年大学生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学习,整体而言缺少社会经验,因而缺乏规划的宽广眼界。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不少大学生不清楚自己的兴趣、爱好,优势、劣势,自认为学识渊博,从政、经商、做学问轻而易举;一些大学生自认为自身条件好,素质较全面,在校期间社会工作能力强,对就业前景及发展空间盲目乐观;还有一些大学生缺乏自信心和竞争意识,对进入社会感到胆怯;一些学生认为计划赶不上变化,认为过早规划会局限自身的发展,甚至认为在“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就业制度下,受教育体制和社会风气的影响,不公平、不公开的竞争现实,职业规划的可操作意义不大。
应当客观分析看待上述这些原因,追溯产生这些原因的源头,趋利避害,针对性地指导大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