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与原则
1.职业生涯规划理论
美国在20世纪初开展的职业辅导运动使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应运而生。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西方学者已经建立起了一系列的职业生涯规划理论。职业生涯规划理论试图解决职业选择过程、职业发展及变化轨迹、职业决策等问题。按照上述构想,可以将已有的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分成三类:职业匹配论、职业发展论和职业决策论。
(1)职业匹配论
“职业—匹配”理论由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帕金森提出,是适用于职业选择、职业指导的经典理论。其理论内涵是在清楚认识了解个人的主观条件和社会职业岗位需求条件基础上,将主客观条件与社会职业岗位相对照、相匹配,最后选择一个与个人相当的职业。
“人格—类型”理论由霍兰德提出,他认为人格类型可以分为6种:现实型、调查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和传统型,每个人格类型都有与其协调的职业环境类型。霍兰德用人格类型和职业类型之间的匹配取代了帕金森提出的人的特性与职业因素之间的匹配,从而可以扩大人的职业选择范围。这种理论的落脚点是为职业找到胜任工作的人,按照职业适合性来划分人格类型,从而判断某个人是否适合某种职业。人格与职业环境的匹配是形成职业满意度、成就感的基础,霍兰德的6种人职匹配类型提供了探寻人职和谐的有效途径。
“职业锚”理论由爱德华·沙因提出,该理论依据人的个人偏好和擅长的方向,对职业进行定位,这种人与职业的匹配是相对的、动态的,人具有能动性,人可以能动地改变自己、发展自己以适应现有的职业;还可以能动地根据个人及社会的需要,不断地创造新的职业或新的工作方式,实现个人和职业的和谐。
(2)职业发展论
萨帕经过长期的研究,提出了“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理论。他认为,人的职业选择和发展贯穿于人的一生,应根据不同的职业发展阶段实行不同方式和内容的指导。人的职业选择是人的一生中一系列连续的行为过程,职业指导也应该是一个系统地贯穿于人的整个职业生涯的动态过程。它把个人职业选择与发展纳入整个人生发展的高度来进行考察和研究,从而建立起自己严密的理论体系和具体的指导方法体系。
沙因根据人的生命周期的特点及不同年龄段所面临的问题和职业工作的主要任务,将职业生涯划分为9个阶段。沙因依据职业状态和职业行为及发展过程的重要性来划分职业周期阶段,使职业生涯发展的过程更加清楚明了。
伊莱·金斯伯格是美国著名的职业指导专家、职业生涯发展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同时也是职业生涯发展理论的先驱者。其研究重点是从童年到青少年阶段的职业心理发展,其研究对象则是美国富裕家庭的人。金斯伯格的“三期”职业生涯发展理论,实际上是最初就业前人们职业意识或事业追求的变化发展过程。他认为,职业选择是一个发展的过程,职业生涯规划过程,包含一连串的决定,每一个决定都和童年、青年阶段个人经验和身心发展有关。
(3)职业决策论
美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人格理论家和比较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需要是人们的一切行为内在的、本质的动因,需要能够产生强烈的激励作用,人们从事职业也是为了满足需要。他将需要分为发展较早的“低级需要”与较晚的“高级需要”。这些需要由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和受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认为,合理的不断更新提高的需要是个人职业发展的根本动力,职业生涯规划是通过人的心理需求来决策职业选择,最终达到人生目标的过程。(www.xing528.com)
伽勒特和乔普森认为,职业决策意识与决策行为在个人职业成熟与发展的整个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职业发展过程实质上是职业决策或解决问题的过程,因而职业指导是培养与增进个人的决策能力或解决问题的能力。个人在面对职业决策时不能做出选择,主要原因不是当事人缺乏个人或职业信息,而是缺乏有系统、有步骤的职业决策方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功能要由鉴定、筛选转向决策能力的培养,即把人职匹配的目标实现的落脚点从结果转向过程,也就是把实现人职匹配理想目标的权力还给求职者本人的过程。
哈佛大学教授卡茨根据人在职业决策时受到个人和环境两个方面的影响,提出个人的职业决策包括3种系统:信息系统、价值系统、预测系统。他认为职业价值观是职业选择中知觉、需要及目标的综合。好的决策应该是选择最大期望值的对象。决策者要清楚自己主导的价值清单,并依据它们相对价值的大小进行量化。对每一种选择,决策者要估计回报。卡茨的理论强调职业价值观在职业决策过程汇总的影响,并且将价值观数量化,进行精细的推算,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2.职业生涯规划原则
(1)指导性原则。
在大学生职业规划的过程中,指导者只是帮助大学生进行自我认识,帮助他们分析出个人的优势劣势,分析社会环境中存在机遇与挑战,最终制定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并按照制定的职业生涯规划付诸行动就应该是大学生自己的事情了。
当然,在此过程中,指导者可以给予帮助,但绝不是替他们来做决定,原因有几个:一是职业生涯规划与其他不同,是与一个人的未来相关联的,如果为其做决定,一旦由于不够准确,会出现误导,对学生的前途会产生不良影响。而且,一件事情只有个人的心理的认同度较高时,才容易付诸行动,如果认同度较低,将很难行动。大学生是心理独立性较强的一个群体,他们很多已经非常反感多年来自己的家长为他们做出的种种安排,这个时候,这个关乎个人前途命运的大事,由别人通过几个小时的论证就为其做出决定可能会产生一些疑虑,这将影响他们规划的实施。而且,大学生普遍的智商都比较高,在给予他们足够参考资料的情况下,他们完全有能力得出比较正确的结论,有能力为自己确立恰当的职业目标,能够为实现目标制定长期、中期和短期的职业生涯规划。
(2)主体性原则。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指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进行系统指导时,以学生为主,以学生自己的决定为主,指导工作既到位又不越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目的在于寻找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职业,实现个体、职业的合理匹配,体现个体价值的最大化。它是个体对自己未来职业方向、未来发展道路的设计和实现职业目标的步骤,事关学生一生,是学生自己的事情,理应由学生自己决定,学校不能搞统一规划,不能越俎代庖,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引导大学生择己所爱。从事一项自己所喜欢的工作,工作本身就能给人一种满足感,职业生涯也会从此变得妙趣横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成功之母。调查表明:兴趣与成功几率有着明显的正相关性。在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时,务必注意:考虑自己的特点,珍惜自己的兴趣,择己所爱,选择自己所喜欢的职业。
(3)社会性原则。大学生在规划职业生涯时只有把个人的志向、国家利益、社会需求和自己所学的专业结合起来,统筹考虑,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才具有现实可行性。
任何人的职业设计都会受社会环境、社会现实和个人身心特点的制约,社会发展的需要是职业生涯规划的客观依据。社会的需求不断演化着,旧的需求不断消失,新的需求不断产生。新的职业也不断产生。所以在设计你自己的职业生涯时,一定要分析社会需求,择世所需。最重要的是,目光要长远,能够准确预测未来行业或者职业发展方向,再做出选择。不仅仅是有社会需求,并且这个需求要长久。
大学生在规划职业生涯时还要把职业生涯规划与自己所学的专业结合起来。任何职业都要求从业者掌握一定的技能,具备一定的能力条件。而一个人一生中不能将所有技能都全部掌握。所以你必须在进行职业选择时择己所长,从而有利于发挥自己的优势。运用比较优势原理充分分析别人与自己,尽量选择冲突较少的优势行业。大学生进入社会后的作为,主要靠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来实现。如果职业生涯规划离开了所学专业,无形中增加了许多“补课”负担,对个人和社会都会造成一定的浪费,个人价值就难以实现。当然,兴趣与专业的结合,还意味着依据兴趣去拓宽知识面,在掌握宽厚的基础知识和精深的专业知识外,掌握和了解相关、相近专业的知识,把职业规划和自身的素质培养结合起来。更重要的是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培养学习的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有针对性地“充电”。职业生涯规划还要与自己的性格、气质、兴趣、能力、特长等方面相结合,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扬长避短。
另外,职业是个人谋生的手段,其目的在于追求个人幸福。所以大学生在择业时,首先考虑的是自己的预期收益——个人幸福最大化。明智的选择是在由收入、社会地位、成就感和工作付出等变量组成的函数中找出一个最大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