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社会需要与“自我设计”应把握的两点

社会需要与“自我设计”应把握的两点

时间:2023-03-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社会需要与“自我设计”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就业制度逐步进行了改革,由最初学校与用人单位通过计划内的“供需见面”落实毕业生工作的分配方式,发展到在国家方针政策指导下,学生选报志愿、学校推荐、用人单位择优录用的一定范围内的“双向选择”的方式。在这种形势下,特别需要大学生们正确处理好社会需要与“自我设计”的辩证关系。二是要自觉地把自己推向社会需要的大舞台。

社会需要与“自我设计”应把握的两点

(一)社会需要与“自我设计”

改革开放以来,大学就业制度逐步进行了改革,由最初学校与用人单位通过计划内的“供需见面”落实毕业生工作的分配方式,发展到在国家方针政策指导下,学生选报志愿、学校推荐、用人单位择优录用的一定范围内的“双向选择”的方式。1993年2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简称《纲要》)。《纲要》明确指出:在20世纪90年代,要初步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科技体制改革相适应的教育新体制。以此确定的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目标是:改革高等学校毕业生“统包统分”和“包当干部”的就业制度,实行少数毕业生由国家安排就业,多数学生“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即除少数享受国家奖学金、专项奖学金、单位奖学金的学生,实行在一定范围内的就业外,大部分学生在国家方针政策指导下通过毕业生就业市场“自主择业”。在这种就业体制下,大部分毕业生按照个人能力、条件到人才市场参与竞争,不再依靠行政手段由国家分配就业;用人单位也主要靠工作条件及优惠待遇吸引毕业生,而不能靠国家用行政命令的办法给予保证;高等学校作为就业工作的中介,为毕业生“自主择业”提供政策指导和推荐服务。

1994年国务院在《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简称《实施意见》)中再一次指出:高等学校的毕业生,近期内除委托、定向培养生和自费生外,实行在国家宏观指导下,学校与用人单位“供需见面”和一定范围内“双向选择”的制度。在劳动力市场比较完善、全面实行缴费上学制度后,除享有国家和单位专项或定向奖学金的学生按合同就业外,其余学生在国家政策指导下进入劳动力市场自主择业。按照《纲要》和《实施意见》的要求,国家将积极而又稳妥地培育和建立毕业生就业市场。

在这种形势下,特别需要大学生们正确处理好社会需要与“自我设计”的辩证关系。人们的主观愿望必须与客观实际相符合,才能正确地认识事物,有效地防止片面性和极端化。

近年来,大学生在择业中不愿到生产第一线、不愿到艰苦地方去的现象较普遍。据某校调查,60%以上的毕业生希望到公司、事业单位党政机关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愿意到国营企业的只占10%左右。一些重点大学和重点院校的毕业生所选择的也都集中在“三资”企业、大型企事业单位和高校、科研部门和党政机关,而中小型企业一类的单位几乎无人选择。从而形成了一方面基层人才缺乏,呼唤大学毕业生;另一方面大学生对基层冷漠的现象。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就是大学生的“自我评价”陷入误区。(www.xing528.com)

脱离社会实际的自我评价毕竟是主观的,要使主观符合客观,就要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条件,瞄准社会需要,走深入基层这条实践之路、成才之路。为此需要把握好以下两点:

一是要自觉地把自己置于“工人”行列。恩格斯指出,受过大学教育,并没有获得“在党内取得相应职位的权力;在我们党内,每个人都应当从当兵做起”。也就是说,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把自己置于“工人”、“农民”的行列,从群众身上不断学习大学生所缺乏的工作经验和技术,工作上的严谨态度和作风等优良品质

二是要自觉地把自己推向社会需要的大舞台。基层正是英雄的用武之地,正是人才成长的沃土。实践证明,大学生中凡有成就者,无不与他们能在基层、在生产第一线与工人并肩战斗,善于把理论与解决实际问题紧密结合、踏实苦干有关。

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中指出: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