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学生社会化的特点
大学生社会化的过程从进入大学的第一天开始,到大学毕业终止,年龄一般从18~23岁。处于这一年龄阶段的人,刚刚取得“公民资格”,往往理想化的东西较多,加之身处校园这一传授和创造高层次文化的环境,有条件接触到一些诸如政治、法律、经济、艺术和道德等高层次领域的信息,并能接受一些新思想、新观点,就会以特有的眼光去观察、分析、评价社会问题。大学生这一特定的生理和心理发展阶段及所处的独特环境,决定了大学生社会化具有以下特点。
(1)大学生社会化的内容具有自我选择性
大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都达到了相当程度的成熟,其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形成已经发展到能够直接依靠自己对客观事物认识和判断的水平。因此,他们的社会化已不再像中小学阶段一样主要是外在的社会化,已不再是纯粹“迎合”外界要求的过程,已不再容易接受现成的结论,已经从原来的消极地接受外部的“压力”转化为主要由内部机制进行调控、选择,具有较强的内化倾向。
(2)大学生社会化的作用体具有广泛性
这里所讲的作用体是指对大学生起教育、引导、控制作用的家庭、学校、社会以及报纸、广播、影视等宣传媒介。从一般意义上讲,中、小学生社会主要的作用体是家庭和学校,而对大学生社会化最有影响的作用体是学校和社会,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小环境”和“大气候”。就“小环境”而言,校风、班风将对大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学生置身于一定的环境中,必然会受到环境的熏陶,必定会感受到群体的压力,进而产生从众倾向。从“大气候”来看,一定时代的文化氛围、社会风尚以及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等,对大学生社会具有向导作用。
(3)大学生社会化的程度具有不完全性
大学生处于从少年到成人的过渡时期。在他们身上,即残留有少年的稚气和冲动,又吸取了成人的稳重和沉默,两者混合起来,使得大学生既有不同于少年又区别于成人的特点。他们中的一些人,对事物过于敏感,生活意向灵活多变,缺乏坚忍不拔的意志,有时会急功近利,急于“输出”能量,造成功底不牢,后劲不足,导致了其社会化的不完全性。再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大学生受到的是一种相对封闭的教育,他们对社会本质的认识间接的东西较多,实际接触社会较少。当他们面临开放的、多变的、快节奏的社会时,往往会感觉到一种选择的困惑,时常会出现渴望施展才华但实际能力低、参与意识强但自立意识弱等一些不平衡现象,出现角色不清。一旦投身于社会,就会出现角色中断,甚至出现角色冲突,以致造成角色失败。
2.大学生社会的内容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教育的四大支柱是:学会怎么求知、怎么与人共处、怎么做事、怎么做人,这正是大学生社会的核心要求。从社会角度看,大学生社会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政治社会化
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的确立是大学生社会的首要内容。人生观解决的是人生最根本的问题,即“人为什么活着”和“人应该怎样活着”。而人生观的正确确立又以对现实世界的正确认识,即世界观为前提。世界观、人生观具体表现在一个人的理想追求、政治态度、社会生活价值观等方面,正是一种广义的政治社会化。
政治社会化的直接含义,是指使个体逐渐学习并接受现有的社会制度所形成和采用的规范、信念、行为方式等的过程,或者说,是一个人的政治态度和政治信念形成的过程,是个体正确认识自己所处的政治制度,并决定为维护和巩固这一制度而努力的过程。
对于一个社会来讲,其成员政治社会化的程度直接关系这个社会的稳定和巩固,甚至关系到它的兴盛衰亡。
对于大学生来讲,其政治社会化的程度也直接影响到自己的前途和命运。如果大学生不自觉完成政治社会化,不将自己的前途和国家的前途、自己的利益和国家的利益结合起来,理想就会破灭,并可能导致思想空虚、意志消沉、精神萎靡,甚至还会堕落、绝望。
(2)道德社会化(学会怎么做人)(www.xing528.com)
道德是指一定社会中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与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道德社会化是指个体将道德规范化,逐渐完善自己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过程。
道德社会化的关键问题是确立正确的道德标准,而道德标准又是和价值尺度联系在一起的。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时常会遇到这样的事情,某人习以为常的事情,另外的人却认为是不道德的。这就要求我们在道德社会化的过程中,首先要进行价值分析和价值判断,以掌握正确的价值尺度和价值标准。大学道德社会化既要求全面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质,包括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发扬爱国主义精神,自觉遵守社会道德和职业道德,用社会主义的道德原则处理恋爱、婚姻、家庭及人际关系等,还表现为加强自身道德品质的修养,主要包括道德人生水平的提高,正确的道德标准的建立,新的道德标准的接受及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的发展等。
(3)角色社会化(学会怎么与人共处)
社会学认为,社会的最后结果,都是为了培养符合社会要求的社会成员,使他们胜任一定的社会角色。从这个意义上讲,检验一个大学生社会成功与否的主要标志是看他能否胜任在未来社会中所扮演的社会角色。大学生角色社会化的进行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角色认知。角色认知主要指对角色要求和社会期望的知觉,知道自己现在是什么人,将来是什么人,怎样才能做好这样的人。
第二,确定社会目标。社会目标,反映大学生对生活、事业的抱负水准。如果这种目标定得太低,就会无所追求,失去进取心,碌碌无为地虚度一生;但如果这种目标定得过高,则容易脱离实际,好高骛远,结果是期望越高,失望越大。因此,对每个大学生来讲,重要的是确定适合自己的社会目标。
第三,培养“角色变迁”的适应能力。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也会促进社会文化环境和社会分工的不断变化,也会使得一个人不会终身扮演同样的社会角色,就像大学生不可能永远是大学生一样。因此,大学生必须具有“角色变迁”在心理上、思想上、行为上的准备,必须努力培养“角色变迁”的适应能力。只有这样,我们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和所扮演的社会角色发生变化时,才能及时调整自己的社会行为。
(4)职业社会化(学会怎么求知、怎么做事)
职业社会化是青年人进入成年期后需要进行的一个重要的社会化内容,它包括职业的选择、职业道德的了解等,大学生当然也不例外。大学生职业社会化的前提就是获得社会生活的基本技能,它又包括自理能力、谋生能力。
自理能力主要包括正确认识自己的生理结构和心理发展层次,能适时地调节自己的情感,合理地安排自己的生活,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等。这些往往是通过大学阶段的学习和集体生活的锻炼来完成的。谋生能力是一个人独立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条件。大学生的谋生能力是和他的专业基础和求知能力及对知识的追求密切相关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提出,21世纪是一个学习的社会。这与当前学术界提出的知识经济时代类似。人一生中工作岗位会不断变化,人们为适应工作需要,要求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更新知识,因此大学阶段培养求知能力极为重要。
3.大学生社会化是大学生成才的重要基础
大学生能否成才最重要的是素质,而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任何统治阶级总要通过教育培养本阶级的接班人而不是掘墓人。这正是政治社会化要解决的问答题。如果政治社会化不完全,没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人才的成长偏离了方向,成为“危险品”(德育不合格),其危害性要远远大于“次品”(智育不合格)或“废品”(体育不合格)。
(2)大学生社会化对其成才起保证作用
对一个民族来讲,无精神支柱是不可救药的;对一个人来说,精神无所寄托,生活也就失去了意义。如果一名大学生社会化不完全,缺乏远大的理想,没有明确的追求目标,没有为事业而献身的精神,胸无大志,德育“疲软”,必然会导致智育“滑坡”,也就根本不可能成为人才。再说,大学里有高水平的老师,有丰富的图书资料和先进的实验设备,正是一个人获取知识、培养能力、迅速成长的黄金时期。
(3)大学生社会化对其成才起推动作用
学生在学校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目的是应用于实践。大学生能否成才,成为什么样的人才,都要在实践中检验并得到提高。在这一方面,大学生要正确回答的问题是:怎样在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如何尽快地进入角色回答好这些问题的关键是要正确认识自我,正确了解社会,自觉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努力培养自己实践的观点、劳动的观点。这些也正是大学生社会化要解决的问题。如果大学阶段“积蓄”的能量多,将来就有能量可以“释放”;如果大学生社会化水平高,就会推动下一阶段社会化的顺利进行,促使自己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