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大学生群体的特点、作用和意义
1.大学生群体的特点
大学生群体是指统计学角度上的一个特殊的青年社会阶层,具有青年群体的一般特征。心理学家麦独孤认为,群集性是人类的本性之一,人类行为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趋向于合群。人类的这种特性,在青年期表现得最为强烈和鲜明。在青年的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人们都能体验到年轻人希望与人群合的深刻冲动。这是由于青年期是人生从童年向成年过渡的时期。青年既不是标准的成人,也不是单纯的儿童,而介于成熟与幼稚之间,这种成幼并存、成幼交错的发展特点,使青年的内在心理矛盾处于人生最激烈的动荡时期,如独立意向与依附心理的矛盾、自尊心与自卑感的矛盾、成就欲与挫折感的矛盾、交往需要与孤独感的矛盾,是青年期内部心理矛盾的主要体现。而结群行为和强烈的趋群意识就是在这种矛盾运动中产生的,是青年心理的内在需要。青年群体是一种极易发生群合现象的群体,几乎每个青年都从属于这个、那个或同时从属于几个青年群体。
所谓青年群体是指具有某种共同目标和同样身份与感情的两个或更多的青年人结成的共同体。一般来说都是青年自主自愿结合的结果,是青年们在实际生活中因相互吸引而自然组成的交往关系。他们年龄相仿,兴趣、态度相似或社会地位相同;观念、志向一致;具有强烈的感情共鸣和高度的心理相容性。同时由于青年群体一般是自愿组合,缺少长远的奋斗目标,缺乏强制性的纪律约束,因而群体成员容易发生变化。尤其是当社会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发生较大变化时,青年群体的构成和内容也随之出现大起大落、大进大出的波动,有些不适应的群体自然而然地消失,产生出新的结群方式。
大学生除了具有青年群体的一般特点外,还有以下特点:
第一,文化程度较高。大学生占同龄青年群体人口的3%~4%左右。由于多种原因,适龄青年不能都进入高等院校就读,大学生是青年中的佼佼者。
第二,年龄相差不多,社会经历大体相同,共同语言较多。
第三,集体住宿,关系极其密切。学习、工作、文化娱乐活动和休息规律几乎相同。
第四,受较严格的校纪校规制约。
第五,家务劳动少,有较长时间的寒暑假。
第六,共同的任务和目的是学习,除集中听课、讨论和实习外,更要求自觉的分散自学、独立完成习题等,所以大学生学习具有以个体的脑力劳动为主的小生产活动的特点。
第七,政治上敏感,关心国内外大事,愿意并善于通过各种渠道与国内国际联系,并乐意发表自己的政见。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大学生群体具有以下特点:
(1)自我意识增强与认识能力发展不协调
当代大学生,其心理发展正处于所谓心理上的“断乳期”。在这个时期,大学生已置身于社会之中,对社会上的一些事物总是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和意向。一方面,关心社会的发展,对社会上所出现的事物进行评价和分析,并且热衷于社会参与,对社会的宣传、舆论、观念等愿意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看法;另一方面,对事物的认识又表现出一定的轻率和片面性,不能客观、全面、深入、准确地认识问题。这是和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不强、社会阅历缺乏相关的。
(2)情感丰富与不稳定
大学生的情感特别是高级的社会情感,如社会责任感、友谊感、道德感等有了较高的发展。他们敬佩品行高尚的先进人物,崇尚在各领域为祖国、为民族争得荣誉的人,对社会风气不正表示反感、忧虑。各种情感可以在许多场合下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来。爱国主义情感使一些大学生刻苦学习、百折不挠,以振兴中华为己任;义务感使他们走上社会,满腔热情地从事公益活动;友谊感使他们喜欢交往,使同学之间在坦率、单纯的环境中结成牢固而深厚的友谊。异性友谊容易发展为爱情。
大学生情感丰富但不稳定,特别是容易偏激和冲动。人的情绪和情感常常交织在一起不易区别,但情绪带有较多的冲动性和外显性。处于青年中晚期的大学生,情绪变化起伏较大,心境变化快,容易爆发激情。这种激情使大学生既可以做出轰轰烈烈的英雄业绩,也可以因一时莽撞而发生某些过激的行为,甚至使自己的行为有损于国家、民族的利益。另外,由于大学生心理成熟落后于生理成熟,使得不少同学孩子气十足,过去生活道路一帆风顺,如今遇到一点困难就显得激动、不冷静,甚至消沉。例如在恋爱问题上,有些人不能理智地控制自己的情感,有的因恋爱影响学习、荒废学业,有的因失恋而产生自杀念头等。
(3)求知欲强烈与鉴别能力较弱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智能发展的黄金时代,同时,时代对知识的需要使大学生们深感学习文化知识的重要。他们推崇“知识就是力量”,强烈的求知欲望使他们对一切陌生的知识和文化都感到新鲜。他们不仅对自己的专业知识感兴趣,而且广泛涉猎天地生、文史哲等多种学科,世界名人著作,特别是反映西方哲学思潮的一些著作 成为他们竞相传阅的“热门货”,有的学生往往背诵大量的名诗警句,在讨论问题时引经据典,颇有学术色彩。
但是,由于大学生的心理尚不够成熟,认识结构和思想方法比较简单,往往对所接触作品观点的真与伪、精华与糟粕难以做出正确的分辨,如有的学生在读西方哲学书籍时,总是把比较新鲜的或者符合自己观点的视为真理,甚至用以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有的大学生盲目崇拜外国,甚而对外国的一些道德沦丧、自私、庸俗、荒谬的东西津津乐道,有的还身体力行,结果影响了思想情绪甚至消沉堕落,这种现象是值得注意的。
(4)理想性丰富和现实性缺乏
大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使他们的想象力日渐丰富,对未来的一切充满憧憬,用学生自己的话讲就是常常“编织理想的花环”。心理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理想性。大学生理想性丰富,具有比一般青年高得多的理想品格。同时由于他们缺乏社会实践和经验知识不足,不能很好地把理想和现实有机地结合起来,理想性与现实性的矛盾也比一般青年强烈得多。这主要表现在:
第一,理想之我与现实之我的矛盾。很多大学生入学前,都把大学生活想象得完美无缺:高效率的学习,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有朝气的社会交际等。对大学艰苦的学习和朴素的生活,则缺乏必要的思想准备。经过一段时间,发现大学里学习紧张、生活规律、制度严格,就会感到约束。由于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使理想中的我与现实中的我发生了矛盾,出现了不适应的感觉。有的甚至因为学习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工作能力不强而情绪低落,低年级学生尤为突出。
第二,理想社会与现实社会的矛盾。高年级大学生已具备了较丰富的知识,他们的理想更多地面向社会。他们把社会想象得过于理想化,认为到了社会一切都是美好的,因此,他们踌躇满志,憧憬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为社会服务。然而一旦接触社会,实际生活的复杂性又使他们担心自己的能力不适应社会的需要,心中有一种失落感。
(5)喜欢交往与自我封闭
大学时期,一方面,学生有强烈的交往要求,他们希望通过交往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友谊,如大学生对舞会、旅游等活动感兴趣;他们欢迎知识渊博的老师经常到他们当中去;他们喜欢和领导交换意见,希望参与学校重大问题的讨论和决策。但另一方面,一部分大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又存在着自我封闭性。这个时期,由于他们的社会知觉和情感体验的增多,内心世界注意力集中,自我认识加深,少儿时期那种直爽、天真、坦率的性格消失。在与他人接触时,不愿敞开心扉,似乎在心理上设了一道屏障,造成心理上的闭锁性。(www.xing528.com)
2.大学生群体的作用
大学生群体在大学生社会化和人格确立中,具有特殊的功能,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化的功能
大学生群体,特别是自身所处的小群体,是大学生与社会交互作用的中介环节。大学生对社会信息的吸收以至内化,很大一部分是通过相应的社会群体来实现的。而且,一些正式群体,本来就担负着训练和教育大学生的任务。大学生的思想成熟和技术进步,就是在这样一些群体中得以完成的。
(2)平衡情感的功能
大学时期是一个内心充满矛盾和冲突的时期。如果没有知心的朋友作为倾诉的对象,则可能引起他们的不安。而大学生在彼此之间的价值观、行为方式的相似,使其感到心理相容,能够淡化内心的矛盾和冲突,实现情感的平衡。
(3)确立自我的功能
群体中,特别是在小群体中,大学生可以通过投射效应,从人们对他人的褒贬、毁誉来反省自己,确定内心的信念。并且还可以通过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作为折光以深入认识自己,并通过他人的言行找到自己存在的根据和作用,逐渐看到自己的价值和力量,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判断自己的优点和弱点等,以完成自我的确立。
(4)相互激励的功能
小群体即是大学生交往的重要场所,也是相互激励、相互竞争的有力环境。在小环境里,大学生不仅能逐渐认识自己,同时也能看到别人的优点和长处,从而激励自己奋发向上,以形成一个相互激励、相互竞争、共同提高的氛围。
(5)构成标准的功能
大学时期,世界观、人生观以及自我意识等都有待确立。大学生在自己认可的群体里,有着明显的趋同心理和从众倾向,因此常会确立甚至改变自己的观点、态度以至价值判断,从而形成相应的、共同的评价标准。
(6)满足心理需求的功能
大学生有多种心理上的需求,有些可以通过学习、工作、成就实现等来满足,有的则是需要在群体中,特别是有较浓厚的感情色彩的小群体来得以实现。据研究,在小群体中,大学生可以使下列心理需求得到满足:
第一,安全感。大学生在群体中可以免于孤独、恐惧,获得心理上的安全。
第二,归属感。大学生有较强归属感,这在群体中可以得到满足,获得友情与支持。
第三,力量感。在群体中,大学生可以增加其“力量感”,不感到孤单。
(7)满足社交需要的功能
喜好社交是大学生的特点,也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一种形式。而社交,必须在一定的人际关系、社会群体中才能得以实现,单个的人是不可能有社会交往的。因此,一定的社会群体,构成了大学生相互交往的重要场所,满足了大学生社会交往的需要。
此外大学生群体还具有满足自尊心、增强自信感、获得友谊感等功能。
3.大学生的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
(1)大学生的正式群体——班级、团支部、学习小组和宿舍。这是大学生学习、工作、生活、娱乐的主要场所,是大学生的基层组织单位。作为社会群体,从社会学角度看,它有三个方面的作用和意义。
第一,是大学生人格发展的重要场所。大学生的人格是在各种社会群体中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健全的集体能在心理上满足同学的需要并使其才能和人格得以充分发展。
第二,是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设置。尤其是班级,它不仅是社会影响大学生个体进入社会的道路之一,而且在班级内同学们互相影响、传输社会信息,从而为大学生提供社会化的渠道和机会,促进了大学生的社会成熟。
第三,是大学生社会控制的重要环节。一个健康的班级是有严密的组织纪律和遵守社会公认的行为规范的整体,有以舆论为主的良好班风。正确的舆论是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手段,从各方面影响和熏陶着他们,使他们常常不知不觉地产生对集体、对社会的归属感,感受到群体的压力和社会的要求;在思想和行为上表现出与社会大多数成员的一致性,达到社会控制的目的。
(2)大学生的非正式群体——各种文体、科技、学术等社团组织,少量的校友会和同学会等。这一般是根据个人兴趣爱好或特点,或临时性的工作任务,或业余性的活动构成的社会群体。它的特点是自由度较大,组织结构松散。然而大学生非正式群体,超越了班级、系别,跨入到另一个人群中去,打开了一个新的信息渠道,可以交更多的朋友,这将有利于发展个人的特长,满足个人的兴趣,培养大学生的组织能力和社交活动能力,也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