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电磁场的发现为无线电技术和电子工业的发展拉开序幕

电磁场的发现为无线电技术和电子工业的发展拉开序幕

时间:2023-03-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奥斯特利用伏打电池发现载流导线能引起磁针偏转时,已经透露出电磁场的信息。这种电磁能量的存在方式和运动形式,就是电磁场。麦克斯韦使用了两个微分方程组,把电场与磁场的关系作了一般规律式的表达,将奥斯特和法拉弟的发现,由特殊上升到一般,由个性概括成共性。在电容两极施加交变电场,根据电容器两个

电磁场的发现为无线电技术和电子工业的发展拉开序幕

第二节 电磁场的发现

在法拉弟电磁感应现象发现以前,人们只知道有一种电流,这就是伏打电池所提供的接触电流。它只能在有固定形状的电路中流动,从电池经过导线到负载,循环往复。当奥斯特利用伏打电池发现载流导线能引起磁针偏转时,已经透露出电磁场的信息。因为这种电磁相互作用现象,是发生在电路以外的空间,磁针和电路根本没有接触。这种没经接触的电磁作用,就是一种场。当时的科学家只热衷于追求奥斯特的逆效应,并没有对电磁场感兴趣。其实,电磁感应现象并不只是法拉弟一个人想到的。在法拉弟提出电磁感应定律以前的十几年,安培就已经产生了类似的想法。由于偶然的翻车事故,他丧失了自己的实验仪器,在受伤住院中更无法从事科学实验,只能在论文中进行理论推导,于是,本来可以成为定律的东西,最终只能是个假说了。

奥斯特、安培和法拉弟所发现的电与磁之间力学效应和电流的磁效应,都超越出有形的导体回路,都透露出电能与磁能可以在无形的空间传递能量。事实已经表明:电流不仅可以在电路中输送能量,而且可以向周围空间辐射能量,促使磁针偏转。磁通不仅可以在磁铁回路中流动,而且可以向磁铁周围空间扩散出磁力线,使切割它的导体产生感应电动势。在电磁能量互相感应的情况下,电磁能量不仅存在于有固定形状的导体回路中,而且还以弥散的方式漫布于电路和磁路外边。这种电磁能量的存在方式和运动形式,就是电磁场。

法拉弟受传统观念的束缚,不敢把新发现的现象叫场,只能沿用力学语言,把它叫做磁力线。即便如此,磁力线这个概念的引入,在科学界也令人耳目一新。因为磁力线对磁场分布状况的描写是非常形象的。对奥斯特和安培发现的电流的力学效应,则采用电力线来描写电场的分布状况。直到现在,电磁学中仍然保留着磁力线和电力线的形象语言,它对人们理解磁场和电场分布状态有很大帮助。有人考证:到1837年,法拉弟才大胆提出场的概念,并指出磁极与磁极之间、电荷与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都是在它们周围的场中进行的,不是超距作用。

法拉弟关于场的概念提出后,当时几乎所有的物理学家都把它看成是离经叛道的思想。因为在牛顿提出万有引力定律的时候,也没有提出引力场的概念,他把引力场中的万有引力现象,叫做超距作用。即一切物体之间的引力作用都是超越时空的,不论距离多远,都能立刻发生。既然引力的相互作用无须时间,其速度就是无限大的。引力场的概念是在电磁场提出以后,才被力学接受。由于法拉弟没有用超距作用来解释电磁作用(电磁感应),而是认为磁力线和电力线的传播是以有限速度进行的,这就意味着电磁作用与牛顿的引力作用,完全不是同一种性质的作用,二者仅在形式上相同,即都有吸引现象。万有引力作用是发生在两个质点中心连接的直线上,而电磁作用(电磁感应)中磁力线和电流方向是互相垂直,力的作用方向是闭合形的曲线,是一种旋转力。

1868年,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指出:电能和磁能的转换关系,并不只限于有形导体之间发生电磁感应,一切无形的空间里都可以发生电磁转换过程。麦克斯韦突破了传统观念,引入了电场和磁场的概念,把法拉弟的感应电流和磁力线概念加以扩大推广。他指出:凡是有电场变化的地方,都必然有变化的磁场伴生;凡是有磁场变化的地方,也必然有变化的电场伴生;而且电场与磁场的方向,总是互相垂直相交的。麦克斯韦使用了两个微分方程组,把电场与磁场的关系作了一般规律式的表达,将奥斯特和法拉弟的发现,由特殊上升到一般,由个性概括成共性。

麦克斯韦是怎样发现电磁场,并确认它存在的呢?有两个因素。一是开辟新的实验途径,从实践中概括理论;二是运用数学工具,进行抽象思维

他在法拉弟研究电感器(线圈)的基础上,又研究了电容器。在电容器两端施加直流电压时,电容器不导电,电荷只在两个极板之间堆积,互相对峙,电路中没有连续电流。当施加交变电压时,电容器的两个极板之间却有一定的连续电流通过。这是由于极板中间的电介质被电场力极化,形成与导体中传导电流一样的电荷移动。麦克斯韦把电容器中电介质的电流叫位移电流,导线中的电流叫传导电流。这个现象使麦克斯韦想到:既然导线中的传导电流在它周围空间会产生涡旋磁场,那么,电介质空间中的位移电流也应该产生同样的涡旋电流,并与导线中流过相同数量的传导电流,构成一个全电流。同理,电磁体中的磁力线和扩散到导磁体外的磁力线,也会构成一个闭合的全磁路。电流线和磁力线一样都可以在导体外的空间传递电磁能,在整个空间都可以有电流线和磁力线互相垂直相交,这种电磁能在空间存在的形式,就是电磁场。

麦克斯韦发现电磁场的这种实验方法,并不是通常意义下的科学实验,而是一种“抽象实验”,也叫理想实验。其特点是,这种实验并不只停留在实验设备所提供的现象阶段,而是在想象中把实验过程向前引申、发展下去,按照规律来推导出那种看不到的运动过程,将可能以什么样的形态出现。可见,理想实验是以思维活动为主,抓住过程的主要矛盾,来揭示过程的本质。麦克斯韦在想象中把磁场中的闭合力线缩成一个点,又把电场的闭合力线缩成一个点,于是实际中电场和磁场的关系,就被理想化为两个点之间的关系。这种抽象和化简的结果,就可以运用微分方程和场论的数学工具,进行抽象实验,即逻辑推演。从而,麦克斯韦概括出最高形式的逻辑判断:

在空间的一切点,若具有随时间而变化的磁场,不论这些点是否有导体存在,都必然有电场发生;反之,任何随时间而变化的电场,不论这些电是否有导体存在,都必然和磁场的存在相联系着。(www.xing528.com)

场的概念不仅有重大的物理意义,而且具有哲学意义。科学界早就发现许多自然过程的能量传递,并不只限于在直接接触中发生。在实物形态之外的广阔空间,各种能量的相互作用,一直是个无法解释的神秘领域。麦克斯韦的电磁场理论,揭示出场的本质是一种没有静止质量的物质存在形式,电磁场的物质承担者是光子,它没有静止质量,它只能在运动中存在。正象意识现象一样,它只能以动态的形式存在。目前生物学中把思维活动看作是一种生物场,都是基于这种观点,即场的本质是只能以动态形式存在。

1887年,赫兹用实验的方法正式发现了电磁波。赫兹实验的主要对象是电容器。在电容两极施加交变电场,根据电容器两个金属导体之间随着电压极性的改变,会分别带上符号相反的电荷,因而在其中间的电介质空间里会形成变化的电场。这个电场会随着所施加的交变电压,作相同周期的变化,并且在电容器的交变电场的垂直方向上,必然有涡旋状态的交变磁场伴生。为了使其频率更高一些,以加快振荡次数,必须减少电容极板的有效面积。这个周期性的运动过程,就是电容器吞吐电磁能的过程,即时而存储电荷(电容被电源充电),时而放出电荷(电容放电)。电容两极板的有效面积越大,这个充放电过程必然越慢。赫兹采用了两个圆环作电容器,在这个小容量的电容两极施加交变电压后,两圆环的间隙中便产生微弱的火花。这就表明已经产生了交变电场,麦克斯韦曾在抽象思维中所想的电磁扰动,便在赫兹圆环中实现了。

赫兹经过多次实验测定,电磁扰动具有反射现象和折射现象,具有波动特性,所以是电磁波。赫兹还测定了它的波长和速度。这个波长就是以光的速度传播的电磁扰动,每秒钟30万公里。把电磁波从长波到短波依次排列起来:

无线电波、红外线可见光(红、橙、黄、绿、青、蓝、紫)、紫外线、χ射线、y射线、宇宙线。

由于频率与周期互为倒数,上面各种电磁波的排列顺序,也是频率由低到高的顺序。

赫兹这一对简单的圆环叫赫兹振子,它是人类历史第一台无线电发射天线。此后的各种各样的无线天线,都是赫兹振子的演变形式。比如,为提高大功率的无线电发射台的发射效率,常把天线架到铁塔上,高高地支起两个金属圆球,让电磁波向四周空间漫无边际地飞翔。人类都生活在巨大的电磁场中,时刻处在各种频率的电磁波的包围中。但除了可见光以外,几乎都不会直接感觉到它的存在。

赫兹的实验不仅证实了电磁场的理论,而且还导致了无线电技术的兴起。1895年,物理学家卢瑟福利用他自己发明的检波器,使无线电信号的传输距离接近1英里。同年,马可尼发明了天地线法,能接收到2英里外发来的无线电信号。1897年,马可尼在10英里距离内进行了收发报表演,同年,马可尼的无线电报公司建立。东凯旋号灯船在海上遇难,利用马可尼的无线电报呼救,船员均被救。马可尼使用无线电技术走上了实用阶段。1900—1901年,俄国的波波夫制成了收发两用的无线电收发报机,并创造了电话接收机,在英、法、俄取得这项发明的专利权收音机就是由波波夫的电话接收机发展而来的。到1899年,马可尼无线电报已能把英法两国联系起来,实现了远地通讯。

无线电技术在传播信息方面,比有线电更具独立处。有线电的方向性强,但却没有覆盖面积,无线电则可以在广阔的天地里传递信息,越出了有线电路的空间局限性,它预示着人们将可以在任何一个地方去接收电磁波所载荷的信息。

如果说法拉弟基于对电感的研究发现了电磁感应定律,从而为电力工业拉开了序幕;那么,麦克斯韦与赫兹就是基于对电容的研究,发现了电磁场和电磁波,从而为无线电技术和电子工业的发展拉开了序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