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知识结构和智力结构的关系
知识结构和智力结构共同组成一个人的智力系统。这个系统主要行使认识功能和思维功能,其中,智力结构表现为各种认识能力和思维能力的配置比例和协同组合;知识结构表现为思维空间和思维工具;知识结构是智力结构赖以形成的基础,知识是开发智力的唯一工具,知识结构又是智力结构的工具系统;智力结构是知识结构的控制系统,智力结构是在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建筑起来的上层建筑;知识结构和智力结构的关系是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之间关系。如果把知识结构和智力结构的关系比喻成社会形态中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那么,它们同各种非智力因素(意志、情感、兴趣、性格、动机)的关系就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第一,人的某种认识能力只能在他熟悉的专业领域内,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比如,医生迈尔发现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就是在医学知识和生理学、生物学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再思维的结果。他在印度洋航行中发现一个患者的血液染色比在欧洲时变深,这是氧化反应的结果,从而顿悟到一切生物需要的热能都来源于食物化学能;推而广之,各种形式的能量都可以互相转化,并且其总量是守恒的。在社会科学领域也有类似的情况,马克思发现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基本规律就是以政治经济学知识为基础。马克思把一生的精力几乎都用于对资本主义经济的研究中,他对常见的商品现象进行全息思维,从商品的两重性分析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充分发挥了科学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成熟形态的英国资本主义经济为主要考察对象,概括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他提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科学概念,及其矛盾运动规律,它们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对矛盾的关系,都是首先发表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
由此可见,人的任何一种能力,包括理解力、想象力、创造力,都需要在特定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其所以要强调专业领域、专业知识,是由于在专业知识领域内,往往容易进行大量的知识积累和信息碰撞。因为智力的开发工具只能是知识,人类是用知识来接受知识和创造知识;知识既是智力的基础,又是它的工具;知识结构既是智力结构赖以形成的基础,又是它施展认识能力的工具系统。(www.xing528.com)
第二,人对知识结构具有自组织作用,这种自组织作用是受控于主体意志和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支配,并通过智力结构、智力因素作中间环节和执行机制来完成的。
比如,完成蒸汽机发明工作的瓦特,在他着手改造纽可门蒸汽机时,仅是个普通技师,相当实验员,他的知识结构同科研任务相比是差距悬殊的;为此他从萌芽状态的热力学理论中,学习了比热、热容等新的科学概念,利用制造炮筒的镗床工艺来制造气缸,由木质气缸改为铁质气缸,大幅度提高了热容量,使不到1%的蒸汽机的效率提高到3%,产生了工业价值,完成了第一次能源革命。第二次能源革命的开创者法拉第,少年时代仅是个印刷书籍的装订工人,在他研究奥斯特的电流磁效应是否具有可逆性时,许多大科学家也在同时进行研究;例如安培早就设想到这种可逆性,由于搬家过程发生了车祸,安培住进医院无法进行实验证实,只在笔记本上写成一个实验计划。在知识结构上,一个装钉工同著名物理学家是无法相比的;但是,法拉弟对于科学实验报有极大的兴趣,经常买票欣赏戴维的化学试验表演,当他被戴维聘为试验助手后,就利用实验室的电流表和磁铁、线圈反复试验,达到废寝忘食的程度,终于从实践中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创立了电磁感应定律,并制造了最原始形态的第一台电机。
由此可见,人的知识结构由不完整到完整,由无序到有序,都是通过主体意志和情感来驱动智力结构进行的自组织过程。根据自组织理论,知识结构和智力结构都属于耗散结构。它们都是一个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当控制参量的变化达到某个临界值时,系统就从原来的混沌无序状态形成时空有序状态、或功能有序状态。发生这种突变的原因,显然是通过系统内部的涨落导致非平衡相变,同时又是开放系统与环境之间不断的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的结果。知识结构和智力结构的自组织过程,就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循环往复过程,要维持它们之间的良性循环,就需要有坚定的意志和对事业的深厚情感。否则,人的知识结构和智力结构就会发生下滑的趋势,它表现为知识的老化现象和智力的衰退现象;因为它们都是耗散结构,是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自然就会滑向与环境的平衡状态。比如,青年时代的英明领袖到晚年变成决策失误的人,这现象并不罕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