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智力是激活知识的能力,知识是形成智力的基础

智力是激活知识的能力,知识是形成智力的基础

时间:2023-03-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历史过程来看,知识是形成智力的基础。荀子认为知识只是人类精神世界里的财富,能够把知识外化出去才是智力,即“知有所合谓之智”。知识的积累和智力的提高之间的同步关系,只能发生在个体智力发展史和人类文化发展史的早期阶段,之后的发展往往会分道扬镳;这是由于各种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具有越来越大的控制作用所致。

智力是激活知识的能力,知识是形成智力的基础

第二节 智力是激活知识的能力

知识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结果,同时又是获取新知识和创造新知识的工具。

智力是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包括获取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造知识的能力,等等;或者说,智力是激活知识的能力。

历史过程来看,知识是形成智力的基础。人总是先有知识,后有能力,而不能相反。知识的多少虽然不是智力大小的一元函数,但是,智力却不能摆脱开知识作为它赖以存在的前提条件。

人的能力有两种不同的存在形式:一种是认识世界的能力,另一种是改造世界的能力。人的智力既表现为认识世界的能力,又表现于改造世界的能力。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智力是以知识为工具,利用知识来创造知识。在改造世界过程中,智力也要以知识为工具,使知识形成一定的物化形式存在,表现为实践的过程和结果;其中包括体力的支出和生产工具的制造,它们都是知识的物化形式。(www.xing528.com)

从逻辑关系上看,智力又决定着知识,智力的高低直接决定着认识成果的多少。在人类文化发展史和个体智力发展史的早期阶段,知识和智力往往表现为同步增长,形成良性循环,二者难分难解。早在春秋战国时代,荀子就曾区别过知与智,“知之在人者,谓之知,知有所合谓之智。”(《荀子·正名》篇),荀子不同意孔子把知识与智力混为一谈,“仁者不忧,知(智)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篇)荀子认为知识只是人类精神世界里的财富,能够把知识外化出去才是智力,即“知有所合谓之智”。知识的外化,首先表现为对具体事物的认识能力,然后才可能发展为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知识的积累和智力的提高之间的同步关系,只能发生在个体智力发展史和人类文化发展史的早期阶段,之后的发展往往会分道扬镳;这是由于各种非智力因素(如情感和意志等)的影响具有越来越大的控制作用所致。美国心理学家推孟曾对1000名高智商儿童进行追踪考察,30年后总结发现智力与成才之间不尽相关,智商高的未必成就高;在800个男性受试者中,把其中卓有成就的20%与没有什么成就的20%进行比较发现:最明显的区别不在智力高低,而在心理品质的强弱;成就大的无一不是对自己从事的专业工作充满信心,具有顽强的坚持性,成就小的则相反。

在常规性思维中,由于存在着相对固定的思维程序可资遵循,智力与知识之间的对立并不明显,几乎被二者的同一性所淹没。在各种非常规性思维中,由于思维方式突破了传统格局,智力与知识之间的对立开始明朗化;特别是其中的创造性思维,智力呈现出异军突起的架势,在坚定的意志和浓厚的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驱动下,竟一反常规地设计出空前的思维程序,从而形成与原有知识的尖锐对立,这种标新立异好像完全是主体意志的神奇。可是只要顺藤摸瓜地考察一下,任何发明创造都是知识大量积累的结果,并非凭空创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