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造就各种类型知识结构的时代背景
形成知识结构的类型差异有主客观两个方面的原因。从个体成才的道路上看,固然有各种偶然机遇的影响作用,比如,出生在什么样家庭环境,有什么样的社会交往,等等;但是,统计地考察,形成知识结构的类型差异主要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起了最终的决定作用。在不同的历史时代中,知识结构的类型往往表现出这样的统计规律。
一、农业社会的人才大多数是杂家型知识结构
所谓农业社会,是指古代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它以第一产业为主。之后是工业社会,它以第二产业为支柱产业,即资本主义社会。现代社会和未来社会统称信息社会,它以第三次产业为支柱产业,特别是其中的信息产业兴起,形成一个沟通整个社会的神经网络,其作用之大,相当于银行等金融系统在经济生产领域中的作用,故以此命名。以社会的产业结构为标准来划分社会历史分期,对于研究知识结构是方便适宜的;因为知识结构的类型不同,应该看作是社会产业结构的不同起了最终的决定作用。
农业社会的人才主要都是些通才,或者叫横向人才。由于农业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商品经济不发达,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鸡犬之声相闻,而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样一种“大而全”、“小而全”的生产方式,社会所需要的知识结构自然都是万金油式的杂家型知识结构。这些通才实际上是经验型知识结构,是各种经验知识组合成为一个多元化的知识结构。因为农业生产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主要是凭经验知识,人类的实验科学是在工业生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农业社会也产生了一些科学理论,特别是中国的农业社会历史极其漫长、悠久,延伸到西方的近代社会时期长达300年之久,可是它与西方的农业社会却有共同的特点:第一,科学理论比较稀少,堪称理论型知识结构的人才也比较稀少;第二,即使产生了一些科学理论也属于经验知识的直接概括,理论思维的抽象程度很低,带有浓厚的直观色彩。比如,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欧几里德的平面几何,中国的《九章算术》、《梦溪笔谈》,以及各种哲学著作,等等。它们所反映出的知识结构,与其说是理论型的,倒不如说是经验型的。另外,从社会风气和传统习惯上也可以反映出这些特点:农业社会中的知识分子很盛行论资排辈,年龄越大越受到社会尊崇,理论权威只能属于老年人的专利;因此,把古代文化叫做后喻文化是不无道理的。因为经验知识的多少只能因人的年龄成正比,老年人说了算的传统风尚,充分反映出思维方法和思想方法并没有受到社会的重视;而理论知识和理论型知识结构的主要支柱和精华却就在于思想方法上。一切标新立异的新思想往往都来自于科学的思想方法和思维方法。
二、工业社会的人才大多数是专家型知识结构
工业社会的人才是纵向人才,或者叫线性人才。由于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的水平,开始了商品竞争,人才也像商品一样进入市场竞争,具有科学的思想方法者往往在专业生产领域,能够捷足先登,一切保守的传统习惯都在平等的竞争环境中被打破了!老年人的丰富经验如果不能带来经济效益,自然也就不会再受到社会的尊崇了!据有关统计,工业社会的中年人最占优势,有人叫做同喻文化。这是一个人才结构的过渡时期,经验知识的统治地位日趋下降,但却仍有重要的社会地位,青年人的经验不足,中年人既有一定经验又占思维敏捷的优势,故成为人才结构的支柱。另外,工业生产基本上摆脱了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人的主观能动性可以比较充分的发挥到科学实验中,为工业生产和商品市场服务。样样通、样样松的杂家自然竞争不过精于一行业务的专家了。(www.xing528.com)
工业社会之所以能造就出一大批专家,可以从工业生产不同于农业生产的两大特点上寻找原因:第一,传统农业主要依靠天然能源,而工业生产主要依靠人工能源;第二,农业生产周期长,基本上属于非人工控制的过程,工业生产周期短,基本上属于人工控制系统。因此,工业生产从动力系统到控制系统,整个生产工艺过程基本上是人工智力直接支配的可控过程,从而涌现出一大批专家型知识结构的人才。比如,从热机到电机,从机械化到自动化,生产力的发展同科学技术的发展形成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过程。300多年的工业历史所造就出的科学家、发明家、理论家,无论在数量上或在质量上都是以往几千年历史无法比拟的。
三、信息社会的人才是T型知识结构
信息社会的人才是在专家型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形成的杂家型知识结构,所以叫T型知识结构。这是一种纵横结合的立体人才,或者叫作系统人才。首先是在普及教育的基础上造就出大量的理论型知识结构,然后再向横广扩展,形成多学科或跨学科的多元化知识结构。在各种知识量的比重上,思维方法的知识大于直接经验知识,年轻人只要掌握了正确的方法,就可以很快成才,甚至会超过老年人和中年人,因此,这个时期可以叫做前喻文化。
T型知识结构是人才竞争达到了白热程度的产物,也是商品经济达到高度社会化的产物。目前经济发达国家的高等学校所培养的专业人才,都是本行内的通才。他可以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去为各种生产企业和商店、事业单位服务。其原因有两个方面:第一,理论知识、方法知识的覆盖面大,通用性强,能够从“隔行如隔山”过渡到“隔行似连水”,这是理论型知识结构的一大优越性;第二,社会生产的周期普遍缩短,企业厂商的兴衰频繁,知识的陈旧周期也缩短,使人才越来越带有不固定性,人才和其他商品一样参与各种范围的小循环和大循环。例如,美国每年的流动人口竟高达4000万,几乎占全国总人口的20%,人口流动的原因主要是商品竞争带来的职业需要。因此,现代青年都愿意多学几种专业,放宽专业面,以利于适应多项选择的需要,从而提倡多用型人才,有目的的培养T型知识结构。
比如,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在生产世界第一流汽车的同时,有10%的科技人员在专门从事建筑业研究工作,为了一旦发生石油危机使汽车营业失败,便立即转入建筑行业生产,显然是一个有远见的战略决策。60年代以来,许多经济发达国已经产生亦广泛应用了人才库,日本共有25家人才银行,有16000多人经人才银行介绍而受益。
由此可见,现代经济发展要求产生新的人才战略,其特点是:数量大,层次多,专业种类齐全,最有竞争力的个体知识结构必然是T型的多元化知识结构。纵观人才发展历史,从古代的杂家型知识结构,到近代的专家型知识结构,最后到现代和未来社会的T型知识结构,形成了两次否定的否定之否定过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