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专家型知识结构和杂家型知识结构
统计地考察历史上和现实中凡是某一领域作出一定成就的人,其知识结构都是理论型与经验型相结合的,单纯的理论形态的知识结构,在缺乏必要的经验知识充填的情况下,往往是些空架子,容易导致理论脱离实际的错误倾向。单纯的经验形态的知识结构,在缺乏必要的理论知识作结构框架的情况下,往往只能在一些眼前的具体问题上施展才能,容易缺乏后劲。因此,一切完整而合理的知识结构都是经验知识与理论知识的有机结合,形成互相补偿的统一整体。比如,大学毕业生必须经过一年的实践后才可以转正,缺乏理论知识的实践家也都要送到专业学院去深造、补课,领取毕业证书以后,才可以晋级提升,这些补偿措施都是基于这个道理。
理论知识与经验知识结合比较好的情况下,可以形成如下两种典型的知识结构:专家型知识结构和杂家型知识结构。
一、专家型知识结构
专家型知识结构是一元化的知识结构。所谓专家就是对于某种专门业务具有比较系统的理论知识和经验知识的人。在人们的常识习惯中,往往只承认那些有学问的人是专家;实际上是把理论知识当成了唯一的学问,这未免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其实,有许多工人、农民、战士、服务员和普通干部都是本行业的专家;只要他们对自己的本职工作具有比较系统的理论知识和比较丰富的经验知识,并在工作实践中做出一定的成绩,有一些发明创造,都是本行业的专家,都属于一元化的知识结构。
专家型知识结构可以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实践型的,从原始经验知识的积累开始,逐步上升到理论认识,并把这种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中去解决具体问题;从而把原来的经验型知识结构改造成经验型与理论型相结合的知识结构。二是学院式的,从学习理论知识开始,树立起有关专业理论的基本框架以后,又在工作实践中充实了比较丰富的经验知识;从而把原来的理论型知识结构改造成理论型与经验型相结合的知识结构。(www.xing528.com)
一元化的知识结构在社会生活中是最常见的知识结构。只要具备了特定专业的经验知识或理论知识,都属于一元化的知识结构;但是,具有一元化知识结构的人并不都是专家,一元化知识结构并不都能达到专家型知识结构。
二、杂家型知识结构
杂家型知识结构是多元化的知识结构。所谓杂家是指那些能够独立从事两种以上的、不同性质专业工作的人。在传统习惯中,杂家的称呼常带贬意,宋朝政治家王安石有句名言:“……(夫)人之才,成于专,毁于杂。”这话应该一分为二:从人生有限而学海无涯的角度来看,要想样样通,往往会导致样样松;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向于综合的角度来看,有许多重要的社会工作岗位还专门需要杂家型的知识结构。比如:城市的市长,地区的专员、省长,甚至国家总理、总统,等等,这些高层次的管理人员,如果不具有杂家型的知识结构,在面临繁杂的社会事务,特别是在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场合下,往往难于拍板定案。在商品经济社会中,连一个生产企业的厂长、经理都应该是杂家型知识结构人才。作为企业的最高决策者,至少他应该具有两方面的知识:一是专业生产知识,二是经营管理知识。目前的科学技术已经发展到这样的程度,不论是专业生产,还是企业管理,要取得系统的理论知识,必须进专门的高等学府,显然这是两门相距甚远的专业了!300多年的资本主义竞争造就出不少这样的企业家:他们对内可以指挥生产业务,不是科学技术的门外汉;对外可以预测市场变化趋势,击败竞争对手,独占鳌头。这些企业家的知识结构只能是杂家型的,非它莫属。由此可见,杂家也是一种人才,而且还是难得的人才。如果把专家比喻为将才,那么,杂家就是帅才了!
杂家型知识结构的成才之道也有两条:一条是首先造就成一元化的知识结构,然后再扩展成多元化的知识结构。有一些企业家原来只是生产某种产品的工程师,后来升任为管理生产业务的副厂长,又去钻研企业的经营管理科学,成为统揽全局的厂长。另一条是双管齐下的道路,往往在建构的开始就存在着比较广泛的兴趣,在从事本职工作或从事本专业的学习过程中就同时又对另一专业产生兴趣,并利用业余时间广泛汲取这一遥远专业的有关知识,最后得到了全面的丰收;可以形象的比作是在一个广阔的地基上,树立了两座并立的金字塔。马克思就属于这种情况,在学习哲学时就注重社会经济问题的研究,终于写成了《资本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