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满希望的博士群体正在崛起[1]
我想重点介绍的是宁夏大学正在崛起一支很有希望的博士群体。现在宁夏大学在职的、起骨干作用的、各个学科的博士共有67名,在读博士64名。目前在全校专任教师队伍中,具有高级职称的占到45%,将近一半;具有硕士和博士学位的已经超过40%。前几年我们进一个博士都了不得,现在每年想进宁夏大学,包括留校、调入的专业人员在200人左右,符合条件和需要的,大约每年进五六十名。这五六十人中80%以上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现在的人才形势已经开始有所转化,不像前两年那么危机,队伍基本稳定。目前,这支博士群体在宁夏大学已经发挥了骨干作用,是我们走向内涵发展的一个重要变化。几年来对人才的培养显现出了效果。现在学校的投入是两手,既要加大硬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同样要调整资金结构,进行软投入。每年送出去将近200人读学位、培训、访学等。人才的来源有三个渠道:引进、留住、培养。引进对我们西部地区还是比较困难的,不光是一个待遇的问题,还有个科研的工作环境、基础的水准问题。我们把重点放在留住和培养上,特别加强了自身培养。现在宁夏大学正在崛起的这个博士群体,他们的特点一是有年龄的优势,大部分在40岁以下,有可持续发展的后劲;二是分布的学科比较均匀,在理、工、农、文等各个学科都有一批博士,特别是在我们的优势学科中,基本上形成了博士带头的局面;三是这个博士群体目前也是我们院系业务领导骨干、学科的骨干、学位点的骨干、实验室的骨干和项目的带头人,基本形成了这样一个布局。这是学校在内涵发展上的一个重大的变化。在学位点建设上,我校今年开始招生的第一个自治区的博士点,导师由博士担任。正在准备申报的四个博士点全部是由博士牵头。在学科建设上,我们在12个区级学科的基础上凝练了具有地区和民族特色,有潜力、有发展前景的4个重点学科,一是以天然气和煤炭的能转化为主要方向的应用化学,二是以西部特有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为主要方向的生物技术,三是以草业科学为主要方向的生态工程,四是以西夏和回族研究为主的少数民族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研究。这四个重点学科队伍已经组织起来,全部是博士牵头。在重点实验室建设上,两个省部共建实验室负责人和骨干全部由博士担任,其中,能源化工、生物技术主要的力量都由博士组成。在基地建设上,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西夏研究中心是以博士牵头的,一个区级中心,回族研究中心作为第一个区级人文社科基地,牵头人也是博士。三个校一级的中心:西部发展研究中心、西部生态研究中心、葡萄技术工程中心,全部是博士牵头。另外,国家级科研项目基本上是以博士为骨干。从这几个方面来看,宁夏大学已经有了一定的实力。现在的问题就是要整合这些资源,把潜在的实力变成现实的实力,变成教学的实力、科研的实力、为社会服务的实力。
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建国、常委于革胜、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马昌裔在2004年教师节到校慰问李星教授。(www.xing528.com)
为了进一步发挥这样一支人才队伍的作用,现在学校积极筹集资金,改善办学条件,为科研人员创造环境,创造氛围,其中包括创造一种大学精神。这个精神,就是崇尚学术、尊重人才、淡化官位。政策要向这些人倾斜。我们学校所设的最高奖赏是“校长特别奖励计划”,在专业人员中选拔出全校公认的成就突出的专家,每年给他2万元的津贴,就是让他起好学术带头作用、骨干带动作用。这个奖励三年一评,压力很大。我们体会到,一要创造环境,二要创造条件,三要有科学的机制,就能又多又快地把队伍建设起来。
【注释】
[1]*2004年12月21日在宁夏大学葡萄技术工程中心论证会上的讲话节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